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笑出声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积极的语言会形成积极的信念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人是语言的操控者,语言只是人传达信息的工具;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人也会被语言所影响,受语言所控制。

托里·希金斯与他的同事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人员让一些大学生阅读有关某人的人格描述,然后让他们向其他人总结该描述,并让听众做出评价。当听众表示喜欢所描述的人时,学生就会给出一个更积极的评价。

之后,研究人员对大学生再次进行访谈,发现他们在说过所描述的人的好话之后,会更喜欢这个人;让他们回忆自己读过的内容时,他们也会记起比实际更多的积极描述。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会倾向于根据听众来调整自己的讲话内容,而且在讲过以后也会更加相信被调整后的信息,即使这个信息已经被美化了。

可见,人们对于自己的听众十分重视,因为这关系到听众对自己的评价。听众的“语言”是对你的一种定位,因此,别人口中的“语言”对你而言就是一种“信念”。

当你换一个角度——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听众时,你就会对自己的语言定位。这种语言会形成一种潜意识,深入你的思想,成为一种信念。所以,当一个乐观的人审视自己时,就会形成积极的信念。

一位未婚女士被问到她在未来一年内有什么梦想时,她回答说:“我希望有美满的婚姻。”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她突然感觉到这句话似乎很空洞,因为“希望”这个词语给人无法控制的感觉,就像我们希望长命百岁一样,“希望”有时候表明的是我们在命运和现实面前的一种无力感。

所以,她决定换一种方式说出她的梦想:“我会找到美满的婚姻。”

这个回答让她和问她话的人都很满意,因为用“找到”替换“希望”,会让听者(包括女士的潜意识)认为这位女士美满的婚姻似乎已经存在,现在正摆放在某处,只等着被“找到”。

于是,她又被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婚姻才是美满的呢?”

她想了想,给美满又添加了一些更加清晰的描述:“有稳定的收入,丈夫和我都有固定的工作,有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

这位女士两次的回答显然不同,那么,差异究竟在哪里呢?

第一次回答时,这位女士非常犹豫,因为她并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美满的婚姻。当她告诉自己会找到美满的婚姻时,她已经充满了信心。

第二次回答时,这位女士已经对她的梦想笃定不移,所以回答的时候没有丝毫迟疑,并具体描绘了自己的未来。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它会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的动力或者阻力。人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语言的干扰,我们说的某一句话并不是在简简单单地传达某一种意思,而操控这些话的正是我们的信念系统,即“内语言模式”。

内语言模式是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影响人们行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当人碰到较难的工作时,会习惯性地说:“这件事能不能让别人来做?”从表面上看他是在推辞这份工作,事实上,他已经承认自己做不了这份工作了。这个案例的内语言模式就是:难题-畏惧-退缩-推卸。

内语言模式类似于人类思维的条件反射,产生在潜意识层面。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内语言模式的不同。

所以,我们一定要少对自己说消极的话,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形成积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