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范围内欧式泰拳的面貌和发展
1.欧式泰拳在海外的发展
欧式泰拳等同于欧式风格的泰拳,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就存在着特有的思维模式,有着极高的逻辑性和思维延展度。不仅在泰拳训练中,而且在欧洲基础素质教育中和各类体育训练中都随处可见,在欧洲这属于一种本能的思维,所以欧洲人教授各种格斗术都是沿用这种方法,其中包括咏春拳。我们在外国网站看到后称他们为欧式咏春,但欧洲人并不这么称呼,在他们的认知里格斗本该以此方式练习,但对于外国文化与我们的不同,我们称为欧式泰拳。本书中介绍的训练逻辑思维同样适用于其他格斗术中。
有了欧式思维的存在,欧式泰拳体系就顺理成章了。技术依据传统泰拳,但经过科学化、娱乐化的雕琢,演变为更加适合大众、更具趣味性的课程体系,欧式泰拳的教学模式在各国大体相同,整体的授课框架几乎一致,哪怕一节20~40人的团体课通常只需一名教练就可以完成授课。在授课中对各个环节的把控思路清晰,带领学员交互式训练,集体共同创造。
在欧美国家参加格斗训练,只有极少数拳馆只经营职业训练,大多拳馆都是业余爱好者和参加职业赛的运动员混合在一起训练的。当然你会有很多疑问,辩驳这是否可行,读完本书你也许会找到答案,毕竟在欧美国家这样的训练方式存在了上百年,与其无休止地讨论,不如各位去实践中感悟。我们对科学格斗训练的认知,完全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运动员以全职形式从事格斗运动,这是整个体育生态已经产生的恶性循环。
欧式泰拳在各国间和不同拳馆间细节操作中略有区别,但又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擅长点。如在“主菜”环节中(关于“主菜”环节本书后面会详细讲明),荷兰人通过大量拳套拍击练习强化组合技术,英、美等国家通过相互扶靶的形式完成交叉组合技的练习,有的俱乐部会更多融入接腿反击技术,有的更多强化躲闪技术。在“甜点”环节中(关于“甜点”环节本书后面会详细讲明),有的俱乐部喜欢利用沙袋来完成体能冲刺,有的俱乐部喜欢用多人互动的形式徒手完成,有的俱乐部将多种训练方法搭配使用。在风格上有的俱乐部偏勇猛进攻,有的则偏细腻技术游走式打法等。我们很难把欧式风格固定描述为某种单一的打法,欧式泰拳和传统泰拳相比,最高明之处在于训练方法,具体操作中,你可以实现学员打法的个性化塑造。如果你有机会多去欧洲各国看看,会发现他们的技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训练方式却没有大的差别。
2.对抗类格斗术在海外的发展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海外格斗术的发展,我翻出了在英国时写的一篇文章,也曾在国内的文学期刊发表。文中是我2012年的所见所闻,括号内是现在的补充说明。
2012年6月16日,韩博惟,于英国剑桥
本人是一名留学生,同时也是在英国长期参加职业泰拳赛的半职业泰拳手,我来谈谈我眼中的海外对抗类格斗运动的现状,尤其以英国为主。
首先,现在美国和欧洲影响力最大的格斗还是拳击,毕竟历史悠久,赛事受关注度高,商业化程度较高,有一些运动员可以领取较高出场费并以此为生,就像我们电视上经常见到的一样,顶级运动员可获得高额出场费。泰拳和MMA比赛如K-1、UFC、Strike Force等这20年来发展极快,但总体来说这些选手的出场费远远无法和拳击赛事的奖金相比。其次,跆拳道和中国传统功夫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力,也有一些比赛,但都没有商业化。
拳击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顶级拳手可以获得巨额奖金,一些中等水平的拳手也可以勉强以此为生,整个拳击业有强大赞助商和观众在背后支持,发展很顺利。抛开拳击,我讲讲其他格斗术的情况。
国外其他格斗类运动员主要以业余(Amateur)和半职业(Semi-professional)的方式存在。所谓Amateur比赛,中文翻译过来是业余比赛,字面上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参赛选手水平很低,但在国外业余比赛是指戴护具的比赛,几乎所有半职业选手都会定期参加当作练习赛,所以业余比赛在国外不是字面上业余者的比赛这个含义。我们所理解的水平较低选手间类似切磋的较量,在国外业余赛中属于细分的轻接触,是较低入门级别的比赛。所谓的半职业并不是指水平不够,而是由于运动本身没有受到拳击那样的关注度,运动员无法靠比赛奖金养活自己,需要另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他们通常都是下班之后去俱乐部参加格斗术训练。这些运动员的主职工作各式各样,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公司老板,我见过最高学历的拳手是剑桥大学的博士,主业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业余时间经营自己的拳馆,完全是出于对格斗的热爱,此人还拥有世界泰拳组织的最高教练资格认证。国外格斗练习者分两种,一种是把格斗当作锻炼身体的方式,水平不错,只是不常参加比赛;另一种就是经常参加职业拳赛的运动员,这类练习者被拳馆的教练重点培养和额外要求,被称为拳手(Fighter),有的拳手为了维持生计边做教练边打比赛,大多拳手的谋生手段不是靠出场费,而是通过授课和经营场馆来维持的。在国外“拳手”是对参加职业比赛有着拼搏精神并被认可的人的尊称,有人练了很多年格斗术,也不会自称“拳手”。国外极少顶级运动员可以从高水平的比赛中得到报酬,运气好的时候出场费有几千元人民币。即使是争夺WMC冠军金腰带的头衔赛也只有很少的奖金,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奖金。外国人通常把荣誉看得比金钱重,在英国,争夺金腰带双方拳馆还要替拳手各缴纳一半费用来定做金腰带,因为主办方的资金也非常有限。拳赛的主办方就是主办比赛的拳馆,加入大赛联盟的拳馆获得组织授权就可以办这种顶级比赛,这就是在国外所谓的职业赛。尽管西方的业余和半职业运动员有着普遍较高的水平,但没有多少人会把格斗当作谋生的手段,国外哪怕在超市打工都足够养活自己,格斗运动对于外国人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自我挑战,无论比赛中交战双方多么凶狠地互相攻击,赛后大家都会把对手当成朋友,全力以赴的拳手都值得被尊重。
有人会问K-1和UFC都不是拳击赛,为什么其中的选手总会获得较高的出场费呢?很多国内拳手的理解非常片面,误认为在海外参赛的出场费普遍很高,这是个极大的误区。K-1和UFC都属于世界上顶级的商业赛事,参赛者必须有途径与主办方直接联系,水平也需被主办方认可,我们常说的“认识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你是否能参赛,不是所有高水平拳手都有机会奔赴K-1这样的顶级赛场,很多出色的拳手苦于没有途径登上K-1这类顶级商业赛场而望洋兴叹。不少国内拳手认为英国的泰拳水平很差,其实英国顶级泰拳手的水平远超越美国、中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与法国基本持平,只是因为这些拳手没机会登上世界顶级擂台。就算是被人们称为王者的“播求”,都不一定是无人可敌的最强的拳手。通常我们对国外选手的认知仅限于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在国内赛场上很难出现那些外国顶级拳手的身影,或在国内赛场上被主办方安排了太多国外的三流选手来满足我们渴望已久的胜利(本文写自2012年,但2014年后国内局面全面改善,国内赛事不断要求欧洲顶级选手参赛,至今中国最著名的赛事已被欧洲选手所称霸)。
国外的拳馆以民间的形式存在,一小部分获得特别资格认证的教练可以向政府申请得到一些资助,如拳击擂台和沙袋之类。在国外拳馆面积一般都不大,200~300平方米已经很不错了(我从没见过欧美国家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站立格斗训练馆),有的开在车库里,有的能体面地开在一栋楼的地下室。有的“拳馆”两个字只是概念,没有固定的场地,有时候在教堂里,到了上课的时间段学生帮忙一起把运来的地垫铺上,下课之后再把所有原样归位。在伦敦有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拳馆,称为KO拳馆,在几个不同的拱形桥洞底下建立了连锁店式的拳馆,因为里面不通风,那种奇怪的气味让人永生难忘,就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下,拳馆用业余时间培养出了不少职业赛的泰拳欧洲冠军和世界冠军。荷兰训练环境也很类似,有的甚至在没有地垫的木地板上训练,也培养出了很多世界著名的格斗家(2013年归国后,有一些国外的朋友来中国看望我,当他们看到北京的上千平方米的拳馆时,他们脸上震惊的表情让我瞬间明白,这些都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在中国有着世界顶级的格斗硬件设施,这应该是我们充满机会的时代)。
我要强调一点,国外开拳馆的人很少是抱着宏伟的商业目的去运作的,因为在国外靠开拳馆挣钱并不容易,尤其在英国。例如,泰拳、踢拳(Kickboxing)之类的拳馆收取的训练费用普遍比国内拳馆要低,在英国除中国传统功夫之外普遍是50元人民币一节两小时的大课,而且享受着特别好的课程,月培训费面向在读学生和待业人员是450元人民币左右,有工作的人所交的费用在700元人民币左右,很少有人进行一次性的年卡消费,毕竟外国人都没有存钱的习惯。拳馆用收入中的大部分资金用来支付拳馆场地租金、保险费和一些职业比赛的场地租金,以及给冠军头衔获得者偶尔提供奖金的费用,有时还要支付本拳馆拳手客场比赛的机票与住宿费用。还要牺牲大量周末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因为所有的比赛时间都是在周末,各种职业赛和业余赛非常频繁,外国从业者从未期望着可以赚取更多的金钱,在国外暴富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中国似乎有着更多的机遇,至少有个盼头,更值得人们忙忙碌碌地奔波。在国外涉及格斗术的训练,通常组织者都鼓励大家购买保险,大多拳馆会有强制性规定,在组织的帮助下拳馆都有长期合作的保险公司,拳馆不从中提取回扣。说到保险,在中国有很多西方的常识是不曾涉及的:如教练、拳馆和比赛场地都需要上保险,拳馆的保险包括支付高达上百万元的双方律师用于法律纠纷的费用,总之这些保险的费用要消耗拳馆大量资金。如果不是出于自身对运动的热爱,这种费力又不怎么赚钱的行业很难会有人去做,甚至有些时候拳馆还会亏损。我所在拳馆的泰拳教练曾经的职业可以给他带来现在4倍的收入,但为了自己的热爱的运动可以做出金钱上的牺牲,这和在中国很多人放弃原有职业选择开拳馆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外国人通常早预知到未来的收入会降低,但在中国从业者大多是起初抱有宏伟的憧憬想狠赚一笔,后来梦醒了才发现不切实际,最终得出入错了行的结论。
必须承认国内有一些教学质量不错的职业拳馆。但国内的业余拳馆普遍收取的训练费比国外要高。但整体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教练本身有足够经验的不多(但到2019年的时候好很多了),学员学到的格斗技巧有限,训练上远远达不到国外的标准,课程内容普遍很落后,英国的教学水平相比之下高很多,我曾经见过有些泰拳爱好者经过一年多的训练登上了国内某著名职业赛的擂台,并击败了在中国训练10年以上的职业运动员。在国外的拳馆比在国内的少一些营销的成分,国外教练开拳馆更多是为了这个运动本身的发展,有的拳馆甚至直接告诉学员拳馆出售的一些装备较贵,学员如果不急用的话可到商店自行购买。我所在拳馆的泰拳教练从业教课20多年,除了泰拳专业知识外,他还获得了很多其他运动相关的资格认证,都是通过长期自费学习考取的,国外教练很重视自身水平的提高,会额外给予学员饮食等大量生活上的建议和指导,他花费自己的收入来更新器材,花费很多周末时间带学员到各个城市比赛,在得不到额外报酬的情况下还要负责拳手的路费和住宿费。教练还额外特批一些收入较低又爱好泰拳的学员长期免费训练,他经常会为了提高某个拳手的某方面的技能,自费聘请其他教练对其进行培训,还曾经联系专门负责培训奥林匹克运动员的培训机构来训练我们的腿部肌肉,他得到的回报只是增加拳手赢得比赛胜利的机会,得不到任何额外收入。这种对格斗发展的奉献精神不仅在我的教练身上体现,在国外很多的教练都是如此。
国外的各项格斗术的国家队不像中国靠政府管理,他们是以民间的形式存在的。我的泰拳教练是英格兰泰拳国家队的总负责人,国家队运动员是从各个拳馆中选出的精英,平时大家都在不同拳馆训练,有国际赛事的时候,大家在有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奔赴赛场。由于拳手大多有自己的另一职业,时间精力有限,很难让每个拳手都聚集一处接受培训,这样总负责人会通过邮件的形式来给拳手布置战术,一些代表国家参战的比赛中,每个拳手的报酬不到1万元人民币,报酬是由组织通过收取各个会员拳馆的会费来支付的,对拳手来说很开心,也是一种肯定和激励。
我国是用国家所培养的运动员去和国外半职业自费训练的选手在国际上较量,也不见得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也有一些外国运动员羡慕我们模式下所带来的资源,但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模式不合理。有些拳手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参赛,首先拳手应有权决定是否参赛,如果运动员把兴趣当成唯一谋生手段,又或是迫于生计连选择不参赛的权利都没有,这在格斗赛场上是残忍的。其实有些国内拳手技术非常出色,但遇到强敌拼搏得不够彻底,我理解的拼搏精神就是明知道对手比自己强,依然要全力以赴,这是别人无法强迫的。过分强调一个拳手的能力,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拳手的内心真实想法,我见过很多比赛中途认输的中国拳手(2012年之前的确如此),也见过有的外国拳手甚至没有出场费,在擂台上头破血流仍然顽强战斗到底。拼搏精神没有种族间的差距,每个人都具备,但不是所有人都情愿这样去做,也许在国内有些愿意为格斗事业拼搏的人渴望加入,但因不被看好而无法为国出战。真正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在于这个人愿不愿意为之尽力,不在于他的潜力有多大,我们在被人选择着,却总没有自我选择的机会。那些对格斗有着一腔热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缘赛场的人,也许他们才是我们需要的英雄(到2019年很多格斗技术在我国被普及,一些曾经不被看好的练习者已经崭露头角)。
英国青少年格斗水平非常高,在他们的脸上总能看到自信。有些仅10岁的少年在赛场上不仅技术全面而且冲劲十足,英国青少年组和成人组的职业赛合并在同场大赛中,体现出的是成人和青少年的平等。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对格斗术没有正确的认识,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有些国内的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靠搏击为生,但这样又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很多时候孩子有权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哪怕得不到家长的认同,我觉得也应该让孩子去尝试。另外,英国政府还会对一些有特殊资格认证的教练提供资助,并安排一些青少年去他的拳馆免费训练,政府的资助就是青少年的训练费用。
中西方的训练思路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国内我们通常强调稳扎稳打,按步骤学习,在没练好一个动作之前不去练另一个动作,例如,出拳的动作看起来不对,那就对着镜子练到对为止。和西方相比,这样的训练方式过于单调,不仅难让学员产生兴趣,而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西方训练的方法是教练把拳脚的动作给新学员展示一遍,之后再带着学员做几次基础动作,然后就开始打靶训练,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学员自我体验动作要领,教练适当加以纠正。这样的训练使初学者迅速体验到格斗的乐趣,也容易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中国的训练模式在西方很难推行,包括在西方推行一些中国传统武术也都是按照西方的训练模式授课进行的,如蔡李佛拳,我没有在中国接触过这种格斗术,但在西方的融合下,他们练的蔡李佛拳有很多穿戴好护具的对抗练习,非常实用,其实让我感觉有点泰拳的影子。
我认为在国内的教学上存在着比西方大得多的阻力。亲眼见过一些英国街头斗殴,当然我们不提倡这样做,重点是从街斗中我可以看到:他们至少知道如何有效地攻击对方,但在国内的街头斗殴普遍都是两个人互相拉扯与谩骂,我觉得这个可以侧面体现中西方民间格斗水平的差距。其次,中国学员有问不完的低级问题,例如:“你一个人可以打几个人?这个教练和那个教练比起来如何?”很多人不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人各有所长,在学习的最初阶段过分担心教练的水平,不脚踏实地。有些学员太注意面子,一些人总想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分出高低胜负,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自尊心,我见过有的国内泰拳爱好者宁可长期不断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也不愿付诸行动去寻找答案,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赞美和羡慕着别人努力的成果,却永远认为对于自己那是遥不可及的,这是很多国内业余选手致命的问题。可能是文化差异,西方的学员基本没人会问如此低级的问题,大家比较专注于眼前学习的知识,即使实战的时候双方再凶狠,大家普遍的心态也是为相互提高,很少因为技术不如队友而觉得丢脸。
国外的拳馆比较重视格斗术本身的文化传承。例如,柔术课结束之后,教练会亲自向学生行礼。在泰拳馆也会有一些礼仪,每场拳赛之后双方拳手都会友好拥抱,有些还会行跪拜礼,双方拳手也会向对方教练及团队成员行礼,这点国内很多拳手普遍做得不够,赛后只要拳手没失去行为意识或是体力不支,向对方教练行礼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被视为非常粗鲁的行为(2012年前,中国运动员大多都没养成回合前后双方碰拳套的习惯,也没有赛后和对手表示友好的礼仪,反而向对手表示敌意或愤怒,但现今,此状况已不存在)。
在英国不同城市的拳馆每两个月都会举办一次面向其他拳馆的联赛,其他城市的拳手在教练的带领下自费前来,参赛的拳馆教练会把自己拳手的资料提前发给主办方,主办方以此来把比赛经历相近的选手相互配对,这种比赛的目的是让不同拳馆素未谋面的选手互相切磋,增加实战经验,从而找出彼此的不足,这种比赛不但没有奖金,拳手还要缴纳入场费。国外各个拳馆间都有长期的频繁联系与合作,互相关系融洽,希望人与人之间普遍互相信任,这样才会有小型联赛的存在。此时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有一些业余交流在中国最先启动,但其他中国的拳馆大多比较对立,互相害怕抢了生意,很难举办不同拳馆间的联赛(2013年后中国业余圈上演的起起落落,非常耐人寻味,请在“中国格斗要走怎样的路才可以赶上其他国家”一节中阅读)。
也有一些国外拳馆不举办拳赛,他们的工作就没那么辛苦。在各个高校有很多社团,其中有各式各样的格斗术社团,也有很多中国传统功夫社团,一般每周培训次数固定,费用很低,学校社团里聘请的教练一般都是水平较高的业余爱好者,他们有的不领取酬劳,通过教课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有时还会组织聚会,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训练场地有的经教堂许可免费使用,有的则由学校提供,这样的学校社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西方民间的整体格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