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何谓武士时代
在日本中世,人们试图以自我的实力开创社会局面。武士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打算以武力作为手段,借此改变长久以来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因此,说日本中世是武士的时代一点也不夸大。
然而,行使武力的人并非仅限于武士。作为古代政治中心的贵族为了抑制武士发展,有时也会以朝廷的威权为基础行使武力,并且雇用武士抵挡武士的权力。
再者,中世也是恶僧以宗教权势(神威)为背景,通过武装行使武力的时代。有时农民等民众也会通过联盟村落,签订合作契约“一揆”行使武力。
如上所述,中世就是很多人试图诉诸武力,实现自我主张的时代,而武士就是中世的典型代表。鉴于此,本书以武士为中心,试着探讨运用各种权势行使武力的人们的动向。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以武力见真章的时代,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持的。
试想,不断行使武力,人们自然会明白武力的作用有限,总会出现无论如何都无法打败对手的情况,也可能发生难以用一己之力克服的病痛或自然灾害,甚至家人或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没办法单纯以武力来保障,此时人们自然会体会到无力感,且由此产生新的宗教和社会制度。本书对此也会特别说明。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坚持主张用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因此中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力核心。换言之,中世社会的特征是没有像古代或近代社会那种中央集权的国家,而只有借由个人力量分布于各地的权力分立的社会。这种社会如何进行物资流通与运输?又如何维持和平?如何与国际社会保持联系?正因为它与现代社会相映照,所以如果不断思考与探讨这些问题,应该也会从中发现当今社会的问题。
何谓武士
下面让我们追溯一下武士的源流。源流之一,就是任职朝廷的武官。相对于负责朝廷行政事务的文官,武官则担任军事与警察事务,他们通常是天皇亲卫队的近卫府、守护皇宫城门的卫门府、护卫天皇的兵卫府等单位的卫府官员,因文官被称为文士,武官有时也就自然被称为武士。
另外一个源流是地方小国组织的军团“士兵”。“国司”被派遣到地方诸藩国,其下设有负责国家军事与警察事务的“士兵”。这种地方“士兵”的日语称为“兵”,读音为“つわもの”(Tsuwamono),而武官中的“兵卫”训读读成“つわもののとねり”(Tsuwamono no Toneri),由于当中的“とねり”(Toneri)指来自地方豪族,在中央侍奉天皇与皇族的人,所以两者的共通点就是出身地方。
如此以中央及地方的武官和士兵为母体发展而来的就是中世武士。
历经九世纪开始的中央卫府及地方军团的组织架构改革,直到十世纪,武士的存在才在各地受到瞩目。生动描写武士活动的作品是在前一卷中常被提到的《今昔物语集》这部说话集。例如,第二十八卷中针对源赖光的部下描写如下。
摄津守源赖光属下中,有平贞道、平季武及坂田公时三位兵将,个个相貌堂堂,武艺精湛,胆识过人,颇具思虑,全无可挑剔之处。
源赖光曾击退大江山魔鬼,这段引文描写了他手下的三位“兵将”。其实,他们已经组织了“兵家”,也重视一般通称的“兵家之道”的生活方式。
其实,《今昔物语集》第二十五卷中也描写了就“兵家之道”相互挑战的源充与平良文两位兵将率兵对决的场景。两人虽然“胆识过人,颇具思虑”,但因中间有人挑拨、中伤,最终两人约定时间和地点开战。双方分别聚集五六百人,相隔一町(约一百米),排着盾牌,从自己的阵营各派兵将,确定决战顺序,等兵将归位后就准备射箭开战。
不过,两人认为打群架没有意思,于是改为两人“骑战马,全力互射”的一对一单挑方式,然而经过数次驱马和射箭较量,还是胜负难分,最后以和平落幕,结束比武。
由于这种“兵家之道”以弓箭为主要武器,所以也被称为“弓道”,且他们被朝廷与藩国认定为“兵家”,有时也会被要求侍奉公家,如第二十五卷中“为武艺精湛兵将,公家使其奉公,引发世人恐慌”的源赖光即是其中之一。因此,兵将被朝廷收编的称为“公兵”,被国司收编的称为“国兵”,而被贵族收编的则称为“家兵”。
如上所述,武士在中央与地方不断建立自己的地位,但直到十世纪中叶东国与西国发生战乱(常陆国的平将门与伊予国的藤原纯友),“公兵”“国兵”与“家兵”才被正式动员去平定战乱。
武士力量的壮大
逐渐抬头的武士起先身份低下,因从事杀人工作又肩负着能够平定叛乱、防范盗贼的期待,因此在从十一世纪到十二世纪前半的人们眼中,往往身世离奇。十二世纪的歌谣“今样”中,有如下吟咏武士的词句。
鹫栖于深山,群鸟岂敢息?虽同称源氏,八幡太郎怖!
这首“今样”歌谣吟咏的是后三年合战(一〇八三~一〇八七年)获胜的源义家八幡太郎的恐怖模样。关于源义家,《古今著闻集》这部说话集中记载道,有一个闯入别人住家的盗贼,光听到义家的一句“谁?”后就拔腿而逃。歌谣中以栖息深山的鸟与鹫的关系,表现八幡太郎无法比拟的恐怖。
这个令人感到恐惧的武士,以地方为中心建立据点,逐渐壮大势力,而下列“今样”歌谣就是吟咏武士壮大的场景。
良驹满府第!谅必武士之御馆,大小咒师蹈肩舞,巫术作乐博多之男巫。
(好马众多的人家啊!想必应该是武士之家,有大小咒师跳着肩舞,表演巫术者为博多男巫。)
这首歌谣以造访武士(武者)馆的卖艺人口吻来吟咏。当中吟唱着,主人公造访一座宅邸后,发现很多良马,据此推测应是武士之家,接着歌咏在那里有大小咒师表演肩舞,也有巫师表演巫术。咒师们表演的肩舞曲艺是当时开始流行的“猿乐”技艺之一,而博多男巫表演的巫术应该也是猿乐技艺的一种。
所谓“御馆”原本是指位于地方行政中心的国司官舍,但是如歌谣所示,武士已经转变为“御馆”的主人。以十二世纪初为分界,国司已不再被下派到地方藩国,地方政治转由武士掌管。武士有时以协助政务的身份成为国家官员,有时会开发土地,赠予中央贵族和寺庙,借此培养实力。
如此以地方武士活动为背景,让在京都侍奉上皇、天皇及“摄关家”的源氏与平氏武士进入中央政界的契机是保元与平治年间的两场内乱。在“保元之乱”(一一五六年)中支持后白河天皇的源义朝与平清盛因自身的武力受到认同,初步确立了武家的地位。特别是清盛在战乱之后,于政权中更占有一席之地。“平治之乱”(一一五九年)中清盛打败义朝,确立了战乱之后的政权领航者的地位,并用武力支持后白河院政,最终建立起武家政权。
如此,武士开始掌权之后,历经七百多年的漫长岁月,持续占据着政权高位。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前半段大约三百年的历史。
具体而言,最初探讨的一百年历史是有关武士建立武家政权,拓展武家社会的纷争;接下来探讨的一百年历史是有关武家进入朝廷,确立武士统治地位的过程;最后探讨的一百年历史是有关武家支配公家与武家(朝廷与幕府),统治整个国家的历程。
最初是清盛成为太政大臣,与后白河上皇联手掌权后的一百年,但这个破天荒的武家政权终究无法跳出王朝政治的框架。虽然平氏一门位高权重,占据高位,获得任命与统治诸藩国国司的知行国权力,然而他们并未改变原有政治体制,而是利用已有的政治体系掌权。
因此,平氏侵犯了贵族原有的利益,导致朝廷内部产生一股反平氏势力,意图打倒平氏。为了对抗这股势力,平氏于一一七九年通过政变将后白河法皇软禁于鸟羽殿,第二年又让清盛的外孙即位为天皇(安德),然而各地叛乱也随之而来。本书即是从此段历史开始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