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献的礼赞
什么是奉献?
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前,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青年军人,在离家时被新婚的妻子哭泣阻拦。他恼怒了,吼道:“哭什么哭?要嫁给当兵的,就得准备做寡妇。”随后,一把甩开妻子的手,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家门,身后只剩下妻子的哭喊:“我等你回来,等你回来。”
后来,这位青年军人真的回来了,胸前挂满了军功章,只是脸上多了一副墨镜,他的双眼永远都看不到了。妻子抚摸着他的脸说:“以后,我就是你的眼。”他们回到家乡,相濡以沫,度过了几十年。
这些年里,他们没有向任何组织提出过特殊照顾的要求,也没有轻易地提起过他的过去,完全是自食其力,过着贫寒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这位老军人向南方洪灾地区捐献出1万元,才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失明的英雄为灾区捐献巨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身边生活着一位英雄。
当有记者采访这位老军人时,他说了很多,其中有一句话最触动人心:“我虽然退伍了,但脱下军装,我仍旧是一名军人。我无法到抗洪一线去,但我仍旧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可他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作忠诚与奉献。
1998年抗洪救灾时,为了躲避洪峰,一位被迫转移的妈妈无意间看到了正在参加抗洪抢险的儿子。那一刻,望着自己阔别了整整三年的儿子,妈妈百感交集,她多想拉一拉儿子的手,摸一摸他的头,说上两句心里话。可是,她没有想到,无论她怎么呼唤,儿子只是回头望了她一眼,又义无反顾地和战友们冲上了抗洪大堤,没有跟她说上一句话。妈妈哭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养育了近20年的儿子,居然会不认自己的妈妈。许久以后,妈妈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亲爱的妈妈,原谅我吧!险情重于泰山,因为我穿着军装,戴着党徽,我首先是共和国的一名军人,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才是您的儿子呀!”
还有一个普通的村团支书,为了组织抗洪救灾,帮助灾民早点渡过难关,他三天三夜都泡在泥水里,跟洪峰搏斗。第四天,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艰辛地回到家,告诉母亲说:“我好饿,好想吃一个荷包蛋。”说完,他就沉沉地睡去了,这一觉再也没有醒来。他走了,可在他身后的足迹里,却写满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与追求。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解释奉献,远比用语言来说明更精彩,更形象。军人,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以保家卫国为职业,以枪弹武器为伴侣。战争年代,死神随时威胁着每个军人,而他们在生死抉择面前,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纵然到了和平时期,执行军事训练、备战执勤、抢险救灾……他们依然愿意走在最前面,用鲜血和身躯作为堡垒,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安危。
军人的奉献,不只是在战场和灾区,也不仅仅是流血牺牲。在工作中,他们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岗位去谋求私利,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地安排业余生活,更多的情况下,他们要听从指挥,驻守在深山老林、戈壁沙漠、荒郊野岭、孤岛边陲。他们也有家,有亲人,要承担家庭的义务,但因为身着军装,不得不与家人两地分居,甚至要牺牲个人家庭的某些幸福。
军人的岗位是平凡的,可他们的伟大,恰恰就在于在平凡中积极地做着贡献,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不平凡。
一位普通的女军医,年仅30岁就身患癌症,她完全有理由病退,可她却一边做化疗,一边为战士们做心理疏导工作,被战士们称为“知心大姐”。
西藏乃堆拉哨卡的一位指挥员,妻子在家生孩子,他几次准备回去探亲,都因工作紧张没能如愿。妻子来信说,儿子长得很漂亮,很像他,就是没见过父亲。当上级第三次批准他回去探亲休假时,天已经开始下雪了,高原地区缺氧严重,他不放心战士,晚上不顾身体的疲劳和悬崖峭壁的危险,把6个阵地哨口全都查看了一遍。当查完最后一个阵地,把一位战士破了的衬衣补好,返回连部途经一处险峻地段时,不幸跌落悬崖。他牺牲的第二天,刚好是中秋节,这一天他的妻子寄来了孩子的照片,说希望他能在儿子周岁之际,回来看看他……可是,他永远回不去了。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奉献,他们都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上,实现了一名军人最崇高的价值,诠释了奉献的真意。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和枪林弹雨中的牺牲相比,同样光荣,同样高尚,同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