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创新驱动的核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实践中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生长在西藏的青稞,不仅绿色安全无污染,且营养价值非常丰富。一位叫江红的企业家,得知了青稞的种种好处后,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不把青稞卖到外地去呢?

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很多外地人并不喜欢吃青稞。为此,江红就想:能不能先把青稞做成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食物,再进行销售呢?

江红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青稞做成麦片,可她不知道青稞是不是可以做成麦片,只能试一试再说。于是,江红联系到了一家生产麦片的企业,希望对方可以帮自己试着生产一些青稞麦片。费了好大一番力气,对方总算答应了,同意先用20吨青稞做个试验。

20吨青稞,听起来不少,但在食品工业化的车间里,也就是机器转几圈的事儿。没想到,转这几圈转出事来了!对方告诉江红,青稞与麦子的密度、硬度、湿度都不一样,想要用青稞做麦片,得重新调试机器,再把机器清洗一遍,以防和之前的大麦麦片相互混淆。总而言之,就是准备工作十分复杂。

如果仅是准备工作复杂的话,其实还算不了什么。真正的难处在于,青稞的硬度太高了,平时运转平稳的设备,转起来后突然剧烈地震动起来,带着楼板都跟着震。最后,千言万语一句话:用青稞做麦片,实在是无能为力!

青稞如此地倔强,不肯屈服于机器的力量;江红也同样倔强,虽然第一个计划失败了,可她并不愿就此罢手,又开始努力寻找新出路。既然做不成麦片,能不能把青稞面做成面条呢?据考证,到今天,面条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武汉的热干面、内蒙古的焖面、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炸酱面、兰州拉面、重庆的重庆小面、上海的阳春面、东北的冷面……每一种面条都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如果把青稞做成面条,不正好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吗?

想法是挺好的,可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这也是难以实现的。青稞本身属于粗粮,做成面粉之后,黏性不足、劲道不够,直接用青稞面做面条,一下锅就都散了,变成了一锅青稞面糊,怎么吃呢?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江红认识了国内著名的酵素专家,她把自己想要做青稞面的想法跟这位专家讲了之后,专家也很感兴趣,并对她说:“或许,可以通过添加酵素的方式,增加青稞面的黏性。只要黏性增加了,青稞面就可以做成面条了。”

这番话犹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给了江红无限的希望。从那天开始,她就和专家一起投入了制作青稞面条的研究工作。方法是有了,但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酵素对发酵时间、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严格,青稞又与一般的农作物有很大的不同,她们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菌种和适宜的环境,要么是难以发酵,要么是发酵之后口感太酸,想获得完美的结果,实属不易。

江红没有气馁,她坚信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所以,她一直在坚持实验。皇天不负有心人,四年之后,她们终于找到了通过酵素制作青稞面条的诀窍。江红还发现,利用酵素技术做成的青稞面条,不仅口感好,且对肠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不容易变质。

江红的青稞面条上市之后,很快就赢得了消费者们的喜爱。就这样,江红成为青稞面第一人,她的事业也走上了康庄大道。

江红是第一个将“做青稞面”的想法付诸实践的人,她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且都没有经验可循。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最后依然成功了。这份成功得益于两点:一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始终都没有逃避,而是以实际行动去面对;二是她坚持以科学思维为指导,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困难。

不是只有伟大的科学家才能去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用实践去检验真理,每一个像江红一样的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思考,在困难面前矢志不渝,坚持科学的方法,也可以追求真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许多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才把“问号”拉直变成“叹号”的,他们能做的,你我一样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