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互动:跨媒介背景下的影像叙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论网络IP的影视改编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跨媒体内容生产研究团队建设”(项目编号:CUC18CX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洪涛

提要 网络IP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产权,是融合大数据技术和跨媒介叙事的内容生产,是具有一定知识产权价值的内容、形式和理念的集合体。网络IP分为叙事文本、节目文本和概念文本三种类型。在影视改编与转化的过程中,网络IP要承袭网络文化的风格特点和传播规律,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影视播映规律的视听转换。网络IP的影视改编要针对不同的受众圈层定制内容,实现垂直化生产。

关键词 网络IP跨媒介叙事 影视改编 剧作类型 圈层效应 垂直化生产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影视行业不可避免地融入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分析、舆情勘察、互联互通,并且优化社会资源”。杨洪涛《观剧——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317页。网络IP正是在互联网思维的主导下应运而生。2015年,基于网络IP转化的影视作品在竞争异常激烈又创新能力匮乏的影视生态环境中成为行业热潮。然而,这种基于大数据思维和跨媒介叙事的影视内容生产方式,在没有经过充分的艺术提炼和规律探索的情况下被仓促推向风口浪尖。在热力追捧、盲目崇拜和过度开发之后,留下许多弊病和硬伤。2018年IP热潮全面消退,一些曾经叫卖出天价的“大IP”被滞留在项目评估阶段。一些已经实现影视转化的热门IP,其口碑、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全面陷落。总体看来,优质IP资源看似丰富、实则稀缺,平庸的IP空有概念炒作和营销计谋,实则缺乏精彩故事和精神内核。喧嚣过后,网络IP的影视改编进入平稳期,而过往累积的经验教训也为今后高效、合理、艺术的开发IP资源提供了参照指标。

一、网络IP的内涵

何谓网络IP? IP源于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缩写,意指知识产权。从广义上讲,凝结着人类智慧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成果都可以纳入知识产权范畴。像是四大名著、武侠小说等都有持续开发、多次贩售的价值。网络IP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产权,是依托大数据思维和跨媒介叙事的内容生产,是具有一定知识产权价值的内容、形式和理念的集合体,是网络内容生产者、平台传播者和网络使用者合谋的结果。

总的来说,网络IP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叙事类IP文本,是指具有叙事类文本特点的小说、游戏、动漫、音乐、影视剧和短视频等。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作为媒介平台和内容载体为文学和视听艺术搭建了全新的桥梁。自众所周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网络小说全面勃兴。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磨铁中文网、潇湘书院等网络小说平台的兴起,给予民间写手和大量文学爱好者以开放且自由度颇高的端口。如2003年开始连载的小说《何以笙箫默》阅读量过千万。作者顾漫先后出版七个版本的纸质图书,销售量以百万计。2015年推出的影版和剧版《何以笙箫默》获得了较高收益。2013年作家张嘉佳的“睡前故事”以小小说的形式在微博上发表,累积阅读量超过4亿。作品以《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为名结集出版后,纸质图书销售量突破两百万,并进一步转化为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

网络游戏是叙事类IP文本开发的又一个风口。新世纪以来,网络游戏的发展呈几何式增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带宽”的增容加速,网络游戏的娱乐体验感更加深入,用户的沉浸感、交互性和自主性增强。VR(虚拟现实)技术及可穿戴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网络游戏内容开发的范畴。叙事型、对抗型、角色扮演型的游戏火爆网络,根据游戏IP开发的影视产品受到粉丝的热烈拥趸。如网络游戏《仙剑奇侠传》从1995年诞生至今已经开发九部单机游戏产品,孵化出包括小说、动漫、电视剧、舞台剧、声优剧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由胡歌、刘亦菲等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在年轻观众尤其是游戏粉丝当中收获了超高人气。

动漫IP改编成真人版院线电影,这在好莱坞已经有了成熟的产业体系。像是漫威系列电影已经打造出庞大的商业帝国。国内动漫IP产业尚未形成有规模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商业开发模式。像是动画《喜羊羊和灰太狼》,尽管其开发出漫画、院线电影以及周边产品,但是其制作水准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短视频也成为叙事类IP文本影视改编的主要元素。短视频的传播符合碎片化、浅阅读的网络文化特点。像是《万万没想到》等短视频剧集,以快节奏、短篇幅、强情节的内容,填充了用户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了用户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式的收看需要。《万万没想到》以低成本、小制作入手,逐步形成IP文本并转化成同名院线电影。主创大鹏依靠节目累积的高人气转型成为院线导演,其作品《煎饼侠》突破十亿票房。此外,知名流行歌曲或歌词也被纳入IP开发的范畴,像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后来的我们》等因其歌曲粉丝的基数庞大,在网络上的话题效应显著并得到颇具购买力的青年人群的青睐,而被转化成为院线电影。

第二种是节目类IP文本,是指依托全媒体平台传播且具有影视改编价值的视听综艺节目。在争夺IP版权的风潮中,具有较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综艺节目同样引起影视创投公司的兴趣。早期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因其在电视和网络平台超高的话题性和关注度而收益颇丰。根据节目改编的同名“综艺大电影”虽然拍摄手法近似MV,故事平庸、叙事简单,但是凭借之前积累的人气在春节档收获了数亿票房。之后的《奔跑吧!兄弟》和《中国好声音》也都推出了综艺大电影。近年来,由于网络综艺爆款频出,围绕节目IP进行的影视改编正在成为影视创投的热点。

第三种是概念类IP文本,是指互联网思维下产生的具有知识产权价值的概念、符号、话语和标识。在网络IP的视域下,一个前卫时尚的概念,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符号,一个标志性的LOGO都可以衍生开发成影视产品。从“蓝瘦香菇”被抢注到“发际线男孩”意外走红,在互联网思维主导下这些都成为概念化的IP。在IP风潮最热的2015年,甚至连唐诗三百首、新华字典等专有名词都被抢注、抢购一空。2018年8月30日,以唐诗三百首为概念IP的网络剧《唐诗三百案》在搜狐视频上线,标志着概念类IP开始了具体的影视内容转化。

二、网络IP兴起的原因

首先,媒介生态的改变为网络IP的兴起提供了准入门槛和发展动力。网络的生态环境相对自由,创作者的自主空间较大、审核较为宽松,这为作品题材的丰富性和内容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网络的快速传播效果和互动传播方式,以及以阅读量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销售方式,让创作者更加注重网络用户的沉浸感和满意度。很多网络作家会根据受众(用户)的反馈及时调整创作思路、改变剧情走向、调整人物设定以迎合受众口味,甚至围绕IP文本建立网络虚拟社区。对于节目类IP文本来说,弹幕留言、直播等互动交流方式实现了制作人和受众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倍速”播放功能的开启,让节目制作者能够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兴趣点和吐槽点,以用于更为精准的开发具有可持续贩售价值的节目IP。对于概念类IP文本而言,网络流行语、符号、图片等概念文本其扩散速度和话题密度具有强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有可能成为IP开发的富矿。一句“万万没想到”不仅开发了短视频还开发成为院线电影。有的仅凭一个名字就卖了数百万的版权。参见《只字没有,网络小说就一标题能卖810万》。这一系列的现象,为网络IP的兴起树立了信心。

第二,传统的剧本创作动力不足,原创精品匮乏。近年来,影视行业浮躁之风甚嚣尘上,编剧原创能力严重不足,好剧本稀缺。而网络IP尤其是海量的网络小说为影视创投带来新的契机。很多经过市场检验的网络小说累积了大量粉丝。在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网络IP的潜在受众有迹可循甚至可以量化预估,这为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影视投资提供了风险管控的有效数据并且提供了潜在的票房、收视率和点击量的保障。

第三、主流受众(用户)人群的年轻化、圈层化。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资料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2018年8月20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27.9%。30~39岁群体占比24.7%。也就是说,网络活跃度最高的网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而他们也是院线电影最具购买力的人群。由于“互联网+”的全媒体生态的形成,以不同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为群体部落结成不同的文化圈层。不同的网络IP对应着一个和多个圈层的受众(用户),网络IP在圈层内部的到达率和满意度颇高,圈层效应也成为影视改编重要的参照。

三、网络IP影视改编的原则与类型

(一)网络IP影视改编的原则

首先,要有网感。“网感是指影视作品具有网络文化的风格特点和传播规律,具有碎片化、感官化、青春化的内容气质,有一定的情节爆点和情感痛点,有较强的用户参与性和体验感,是网络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流行思潮的集中体现”。杨洪涛《影视创作的“网感”之惑》, 《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互联网时代的影视内容生产有许多创作元素和灵感来自网络思潮和言论。网络IP的影视改编,不能脱离原始文本浓重的网络文化特点,无论是叙事文本、节目文本还是概念文本,都要有鲜明的网感。

第二,在跨媒介叙事中,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影视播映规律的视觉转换。“跨媒体叙事,简言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平台、传播策略和传媒产品来建构一个可延展的衍义性很强的故事以谋取资本增值。”程丽蓉《跨媒体叙事:新媒体时代的叙事》, 《编辑之友》2017年第2期。文字和影视作品有某种互文性,网络IP的影视改编要把文字文本进行视觉转化,既不能脱离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要砍掉不适合视觉呈现的心理解读和情境描述,要提炼强情节、强化戏剧性。网络IP改编成影视作品还要有鲜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输出,尤其要在照顾到原著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受众当中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诉求,要在锁定网络用户基本盘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编。

第三,要进行类型化创作。“类别(即类型)是一种文化实践。为了方便制作者和观众,它试图为流行于我们文化之中的范围广泛的文本和意义建构起某种秩序。”[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7页。网络IP在影视改编过程中要走类型化的创作道路。某种意义上讲,类型是创作者和受众(用户)的一个约定。“类型的选择明确地决定并限定了一个故事中什么是可能的,因为它的设计必须将观众的知识和预期考虑在内”。[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创作者提供类型化作品应有的元素并形成创作模式,观众则从中获得相应的审美期待。

(二)网络IP影视改编的创作类型

如前文所述,网络IP的影视改编要进行类型化创作,要根据受众(用户)的喜好度和忠诚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本转化,以便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归纳起来,网络IP的影视改编主要有八种类型:

1.涉案类。这类作品牵扯到犯罪与侦查,是类型化程度最高的创作类型之一。由于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政策限制涉案剧在电视上播出,涉案类作品大量涌入网络。涉案类作品的悬念感、紧张感、强刺激给受众带来巨大的审美震颤,其重口味的叙事特点非常符合目标受众的观看诉求。如电影《心理罪》《我是证人》,网络剧《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等。

2.灵异类。这类作品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用户中颇受欢迎。魑魅魍魉、厉鬼冤魂,惊悚又刺激的叙事元素携带着神秘的宿命论和因果论,给受众带来持久的回味。比如盗墓题材作品《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融合中国古代的风水、方术和阴阳,讲述了关于生死轮回的故事。

3.武侠(仙侠)类。“武侠世界承载了许多普通人的希冀和梦想,英雄美人、策马奔腾、快慰平生的日子。给平庸且周而复始的生活涂抹上诗意和浪漫。”杨洪涛《侠客的踪迹——论武侠电影的人物塑造》,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如果给侠客加上神仙的光环,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则更加令人神往。而这类作品往往架空历史,无论是小说还是网络游戏都能够让受众(用户),有一种逃离现实世界、神游太虚的奇异美感。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将夜》等。

4.宫斗类。这类作品以宫廷权谋和人性博弈为叙事重点,借用古装故事观照现实生活,让观众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投射和价值认同。如《甄嬛传》《延禧攻略》等。

5.都市情感(职场)类。这类作品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市民阶层的情感和职场经历为叙事重点,这中间还包含了关于办公室政治、婚姻关系和家庭伦理关系的映照。像是《欢乐颂》《裸婚时代》《翻译官》等作品颇受都市人群尤其是职场白领阶层的拥趸。

6.校园青春类。这类作品多半关注学生族群在青葱岁月里的焦虑、迷茫、烦恼与成长,有美好记忆亦有残酷青春。如《匆匆那年》《微微一笑很倾城》等。

7.科幻类。这类作品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颠覆世界的勇气。这类作品的科幻奇观,表达了人类渴望跨越时空边界,完成自我超越的愿景。像是《小兵传奇》《北京折叠》等。由于拍摄技术和文化基因等因素,目前科幻类网络IP的影视改编还有待开发。

8.军事类。这类作品以酷炫的武器装备和仿真感较强的军事对抗为卖点。以小说和游戏IP为影视改编的主要内容。像是《反恐精英》《穿越火线》等都已经完成影视作品转化。

四、网络IP影视改编的圈层效应与垂直化生产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经济收入不均衡、受教育程度差距扩大等原因,在信息接收层面,形成了以特定的文化构成、审美趋向、兴趣爱好和价值认同为群体划分的“圈层”并形成圈层效应。根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内容圈层消费正在形成”, “用户经常收看的节目类型因性别、代际、地域呈明显差异”。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11月28日发布于成都。在特定的圈层当中,用户会结成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网络游戏《绝地求生》的粉丝会用“吃鸡”作为暗语来邀约玩家一起打游戏。以hip-hop音乐为卖点的网络游戏《中国新说唱》,由于吴亦凡的口头禅而带火了“skr”一词。有学者指出:“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徐翔《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效应》, 《新闻界》2017年第2期。像是二次元文化、玄幻小说、街舞文化、嘻哈音乐都有较为稳定的圈层。圈层内部具有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特点,有共同推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共同尊崇的偶像人物和意见领袖,有共同效仿的行为方式和处世之道,甚至有从虚拟社区走向现实生活的线上线下联动。如二次元文化的拥趸者,会模仿动漫中的二次元人物的着装造型和生活方式等。

圈层内的用户是网络IP影视改编的核心受众。网络IP的影视改编要锁定圈层用户,要在改编的过程中不断唤起用户的情感记忆或者复现经典场景,以获取价值认同、产生代入感。在每一部所谓大IP的开发过程中,“原著粉”都起着深度参与、主动传播的病毒式营销的作用。粉丝的非理性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如果IP转化符合原著的精神气质和故事结构,大多会得到粉丝认可,反之则会招致抵牾甚至谩骂。如《小时代》在影视转化过程中,跳过了原著仅存的一点顾影自怜的情感捕捉,而是用割裂的、碎片化的情节拼凑起一个个逻辑混乱、奢靡浮华又假装绝望的故事。又如根据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而改编的电影《九层妖塔》《盗墓笔记》和根据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之寻龙诀》改编的同名电影,由于各自改编的幅度和对原著的忠实程度的巨大差异而获得了两极分化的口碑。同样出自知名作家猫腻的作品,《将夜》因对于原著的忠实还原而受到“原著粉”的拥戴,而之前的《择天记》却收视率和口碑双双陷落。

网络IP的影视改编,首先是基于IP自带的圈层效应所产生的强大的聚合力和传播力。因此,针对不同的圈层定制内容,实现垂直化生产是网络IP影视改编的重要路径。所谓垂直化生产是指针对某一领域的网络IP细分受众(用户)圈层进行一体化深耕,从内容到渠道构建起“IP开发+制作+平台+发行+端口+衍生品+实体产业”的全产业链条,实现全媒体内容生产覆盖和全产业链开发,包括小说、电影、剧集、动漫、网络游戏、短视频、虚拟社区、衍生产品和实体公园等等。像是好莱坞的迪士尼动漫、星球大战系列IP都为垂直化生产提供了典型范例。

结语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视听艺术从以电影、电视为主要媒介终端,转移到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主要媒介终端的观影模式上。网络IP的出现为影视行业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契机。在全媒体视域下,无论是叙事类IP文本、节目类IP文本还是概念类IP文本,都有可能被深度挖掘出优质的影视产品。在实现影视改编的过程中,网络IP要把握网络文化的精神气质,完成符合影视传播规律的视听转化。要以类型化创作为主导,充分照顾各个圈层受众(用户)的审美诉求,运用垂直化的生产方式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商业版图。


(杨洪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