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靳东岳庙
在兴地村以北、绵山脚下的黄土台塬上,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靳村,村东北角上现存一座东岳庙。此庙坐北朝南,是一片长方形院落。最前端是三间硬山顶的山门,左右设“八”字照壁,院内是一组单独的倒座戏台,左右配建钟鼓楼,南边设石阶可登上后台。穿过钟鼓楼下的门洞来到第二进院落,中央的砖石平台上建有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卷棚歇山顶献殿一座,檐下设重昂五踩斗栱,正面明间又前突一座歇山顶抱厦,设三昂七踩斗栱,檐下悬挂“历代登封”竖匾。台基正面设踏跺,周围设石栏板。献殿后面是正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都是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尤其后廊下陈列着许多碑刻。正殿和献殿紧挨在一起,想要看到正殿全貌只能到后面去了。东西两侧设有出前廊的窑洞式配殿,和戏台、献殿、正殿组成了严谨且略显拥挤的东岳庙核心建筑群。后院里还有一座三开间硬山顶的圣母宫,结构简单,并无奇异之处。
介休市绵山镇小靳村东岳庙
纵观全庙建筑,以献殿最为辉煌壮丽,密集的斗栱和富有韵律感的象鼻昂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而栏板雀替上奇技百出的雕刻更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我进入介休所见到的第一座以华丽见长的古建筑。更令人赞叹的还有各殿顶上晶莹剔透的琉璃装饰,神兽被塑造得威猛张扬,孔武有力,花卉绚丽富贵,惟妙惟肖,正是介休在明清时期琉璃烧造水准高超的展现。
据说此庙正殿和圣母宫内保存有明代彩塑,但近些年接连惨遭斩首盗割,只能以丑陋的补塑勉强保全神像的完整。粗读廊下碑刻,一通清嘉庆三年(1798)的《重修东岳庙碑记》云“大小靳村东岳庙由来久矣,历唐宋元明,代有补修”,说明了此庙最早创修于唐代。另一通清咸丰十年(1860)的《重修东岳庙碑记》载:“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即择吉日动土……向之大殿甚低今则升以三尺,向之三面土壁皆易为砖墙,殿内栋梁大柱易旧为新者不可胜数,殿门二大柱旧为暗柱且脱梁换为明柱……殿前旧有献殿一大间,改建为包亭三大间,四面俱有石栏杆,殿后旧有子孙圣母殿三小间,亦升以三尺,三面俱易砖壁焉。大殿内神前皆建暖阁,加以盘龙明柱,又,东方建戏房院一所,西北建厨房院一所,其余庙内两旁之重修者勿论……金妆神像俱以上五彩绘之,前之庙貌不堪者至今焕然改观焉。二十七年(1847)三月二十八日开光诵经三天,献戏四天而功告竣矣。”碑中还记述了工程浩大,筹款艰难,竟至伐去庙内原有古柏以充庙工之资,工毕后又因账目亏欠,纠首和管账人亦先后去世,直到十多年后才终于还清账目,得以勒石记录,真是艰辛异常,为之慨叹。
我来庙中时,恰逢一群工人在献殿周围搭起脚手架,登上殿顶清除淤土和杂草,哗啦啦地从上边扔下来,院子里顿时尘土飞扬,几乎让人睁不开眼,呛得没法呼吸。但此庙平时并不开放,若不是恰逢此次施工运料,我还难以入内,所以也顾不得这许多,在弥漫的烟尘灰土之中拼了性命画得这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