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少年简读版·第9卷:辽金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太宗耶律德光本纪

下面介绍的人物,就是我们要了解的辽朝的第二个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他拥有传奇的一生,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改革旧制,可以称得上一位有为之君。

开疆扩土

耶律德光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他从小就勇猛异常,相比于大哥耶律倍文人气质、三弟耶律李胡的软弱无能,只有他遗传了阿保机的英勇威猛的气概。阿保机非常喜爱他这个二儿子,经常带着他南征北讨,并且对他的寄望也很大,在20岁的时候就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耶律德光也没让阿保机失望,一路上建功无数。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更是作为前锋一举灭掉整个渤海国,为辽国的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耶律德光能当上皇帝,这里边还有这么一个小内幕。

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第二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名叫耶律倍。耶律阿保机在帝位继承的观念上尊崇的是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原本准备让耶律倍继承皇位,他在位期间也立了耶律倍为皇太子。但为何后来耶律德光却成为契丹的皇帝呢?其实在这里面,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平出了很大的力气。在上一节中已经说到了,他的母亲比较偏心,不想让大儿子当皇帝,但是她喜欢的小儿子又没有治国才能,所以相较之下,她就推举二儿子耶律德光登基帝位。她在契丹政权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当时契丹王朝有这样的传统:在新皇即位之前,政权由太后掌管。她利用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耶律德光争取到了皇帝之位。再加上耶律德光本身就有非凡的战功,所以也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支持,于是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

耶律德光继位以后,开始执行阿保机对外扩张的政策,他把矛头指向南边富庶的中原地带,想要争霸中原。当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想南下攻打中原地区,但是遭遇了中原军民抵抗,暂时停止了南下的步伐。但是耶律德光十分谨慎,他不像他父亲那样盲目,他在等待着时机。

耶律德光称帝后,大肆开疆扩土,进军中原。

当时中原大部分地区是由后唐管控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掌握着后唐的大权,一直想做后唐的皇帝。而李丛珂——他是后唐根正苗红的太子,十分心急,他很害怕到时候出什么变故,于是就杀了他的父亲提前登基了。

继承了皇位的李丛珂当然知道石敬瑭的野心,他不允许石敬瑭对他的帝位产生威胁。所以他就提前发动了攻势,开始讨伐石敬瑭。石敬瑭的内心也很慌乱,毕竟自己的兵力不是很够,而且自己的迎战名不正言不顺。但是他又幻想着自己做皇帝,如果这场仗打胜了,那么自己就能当皇帝了。当然,他知道想赢得这场战争必须得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石敬瑭在分析整个局势之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必须借助外部势力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当时的辽朝的军事实力蒸蒸日上,是一个绝佳的外援。于是他派使者向耶律德光求救,并许下以辽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承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讨伐后唐。

而当时的耶律德光接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兴奋,当然兴奋之余他又有些许担忧,但是在审时度势之后,接受了石敬瑭的请求,决定出兵中原。部下问他出兵的理由,他这样说道:“李丛珂杀死自己的父亲,自立为君主。这种行径已经引起人神共愤,应该对他进行讨伐。我们这场战争是顺天之举,所以一定会胜利。”在他的鼓动下,辽军的士气大增。于是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去救援石敬瑭。耶律德光拥有很高的军事谋略才能,在与后唐军作战的时候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耶律德光率将士到达之后,展开了与唐军第一次交锋。

唐将高行周、符彦卿率兵前来叫战,耶律德光却假装退却,提前设下伏兵诱敌深入。唐将高行周、符彦卿并不知道路上设有伏兵,以为是耶律德光临阵脱逃,欣喜地追了上去。哪知突然被半路上的伏兵围住,把他们困在了包围圈使得他们不能首尾相顾。他们被伏兵打乱了阵脚,于是唐军大败。沿途一路丢盔弃甲,死伤无数。其后,耶律德光接连率军南下进攻后唐的国土,最终帮助石敬瑭灭掉了后唐。后唐灭亡后,石敬瑭遵循了当初的约定,尊辽国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管辖,耶律德光也正式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使其继续管辖中原。

石敬瑭派使者向耶律德光求救,并许下以辽为父并割让了燕云十六州。

在石敬瑭期间,后晋一直和辽国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石敬瑭去世后,群臣拥立他的侄子石重贵为皇帝,石重贵继位后,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称孙而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当然不答应这个要求,于是就派使者前去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守承诺,但后晋国的臣子出言不逊,说:“先皇帝石敬瑭是你们辽国所册立的,现在的皇帝是我们册立的。所以不必向你们称臣。”

于是耶律德光大怒,准备发兵攻打后晋。他发现后晋的内政其实也是不稳,有几个将领听说耶律德光要攻打后晋,便向他频频示好,表示愿做内应。于是耶律德光这才大胆南侵中原。攻打后晋经历了一场场艰难的战役,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前前后后一共耗费了三年的时间,光是大型战争就不计其数,虽然最后灭亡了后晋,但是耶律德光也吃了不少亏,部下死伤很多,自己也付出许多代价。打胜后的耶律德光自然很开心,自己能够入主中原,做中原百姓的皇帝,这是历朝历代有雄心抱负的君主都希望去做的事。

公元947年2月的一天,身着中原汉族皇帝冠冕的耶律德光,红光满面地在汴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得到了后晋官员们的欢迎。——虽然早在“燕云十六州”割让之时,契丹国号就已改为“大辽”,但是直到这个仪式之后,他才算是正式坐上了他期盼已久的龙椅。

但是想要统治中原并不容易。不是单凭武力的征服就能使中原儿女屈服的,所以耶律德光的中原皇帝还没有当多久,就遭到了中原儿女的强烈反抗。

主要原因除了耶律德光是异族外,更重要的是当时耶律德光的政策不得人心。在攻打后晋的过程中,辽军沿用旧习,所有粮草都是靠抢夺沿途百姓而得的,进入大梁城后辽军依然我行我素,大规模地洗劫百姓,以至于大梁周围数百里荒无人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有官员曾经劝谏耶律德光要对百姓施与宽厚的政策,但是却遭到了他的反驳,并且坚持认为自己的处理措施没有任何不当,反而呵斥那些来劝谏的官员。

改朝换代对于百姓本来就在感情上具有极大的冲击,又加上契丹贵族官吏胡作非为,更是激起各地百姓的愤怒,各地就爆发了反抗辽国的起义。

听到消息后,耶律德光坐立不安,中原的百姓起义不断,各路武装纷纷抗击辽军侵略。奈何耶律德光兵力不足,无法镇压这么多的起义军,所以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国。然而从即位到撤离他在汴京驻留的时间不足三个月。耶律德光统治中原的梦想就这样破碎了!

文治之功

虽然耶律德光统治中原的愿望破灭了,但是耶律德光对辽国的发展还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文治方面,他不断吸收汉文化,鼓励朝中大臣学习汉族知识,并且引进了许多汉族的人才,给他们很高的地位,让他们为治理国家建言献策。他仿照汉人的政治制度改革国家政治,在他入主中原时期,耶律德光就开创了国家制度治理的先河——南北面官制度,通俗点说可以算是最早的“一国两制”的制度吧!这种制度就是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因为汉人和契丹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都不相同,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实际上是分治汉人和契丹的方法。“北面官”沿用的是契丹族管理国家习俗,最高官员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官员的身份全部是契丹贵族;“南面官”是模仿唐朝的官制制度,管理辽国的汉族人民聚居地。通过这种方式治理国家使得人民能各安其业,避免发生较大的社会冲突。

另外,耶律德光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契丹的国号为辽。以前在耶律阿保机时代称辽国为契丹,是耶律德光把国号定名为辽,这才有了后世所称的辽国。

民族方面,耶律德光尊重各民族礼教,吸纳儒家的一些简明礼仪,废除契丹一些落后的风俗,倡导辽国国内所有民族间均可自由通婚,促进民族融合。汉人、契丹人以及辽国治下的其他民族都穿自己的本民族服装,身为最高统治者的他则穿汉服来推崇学习儒家文化。这些政策都对辽国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读史学成语

觊觎已久:非分的希望或企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很久了。

造句:当时北方的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对富饶的中原觊觎已久

蒸蒸日上:蒸蒸:上升、兴盛的样子。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造句:他的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