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
第一节 会计的概论与目标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1.会计的概念
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会计管理活动论”,二是“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
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和裘宗舜教授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计量可以采用货币计量、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但会计是价值核算,必然要以货币计量单位为主。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这种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会计的职能主要有:①会计核算;②会计监督;③预测经济前景;④参与经济决策;⑤计划组织;⑥评价(分析)经济业绩。其中,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也称反映职能)和会计监督(也称控制职能),最基本的职能是会计核算。
3.会计的发展历程
(1)我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就初步形成了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2)近代会计以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簿记论”的问世为标志。
(3)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正式通过“管理会计”这一专业术语,标志着会计正式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二、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1.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3种形式。
企业的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缴纳各项税费、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
【例1-1】下列属于资金退出企业的形式有( )。
A.归还银行借款
B.上交税金
C.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D.支付货款
答案:A、B、C
【解析】企业资金退出企业有3种形式,即企业偿还债务、向国家缴纳税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计划、组织等拓展职能。
1.基本职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体现为记账、算账、报账3个阶段,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①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② 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③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④ 资本的增减。
⑤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⑥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⑦ 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例1-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下列( )经济活动。
A.企业财务主管欠银行的住房贷款
B.企业单位负责人股票投资取得的收入
C.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货币资金
D.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
答案:C、D
【解析】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指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不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各项欠款及职工个人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2)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又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服务,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它是外部会计监督的重要分支之一。
国家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它包括国家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的监督。
【例1-3】下列( )属于国家监督。
A.注册会计师
B.上海证券交易所
C.某省财政厅
D.国家税务总局
答案:B、C、D
【解析】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社会监督。
2.拓展职能
(1)预测经济前景。
(2)参与经济决策。
(3)评价经营业绩。
(4)计划、组织。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
(1)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保证登记账簿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只有经过审核并认为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起点。
【例1-4】企业应当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
答案:×
【解析】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2)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保证会计核算具有系统性的专门方法。
(3)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
(4)登记会计账簿。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分类、连续、完整地记入有关账簿中所开立的账户。账簿记录所提供的各种核算资料,是编制财务报表的直接依据。
(5)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6)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或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种专门方法。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如果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所有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就不再适用,而应当采用破产清算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月度、季度和半年度。
有了会计分期假设,就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划分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产生了收入和费用配比等要求以及应收和应付等会计处理。
在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
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货币计量的核算前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货币作为会计的统一计量单位;②作为会计计量单位的货币,其币值是稳定不变的。当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币值不变就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按照国际惯例,当币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能抵消时,会计核算中仍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应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加以处理,此时货币计量仍然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例1-5】当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下列关于货币计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认为货币币值稳定不变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B.企业按原有的会计准则加以处理
C.企业认为货币计量不再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D.企业认为货币计量仍然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答案:D
【解析】按照国际惯例,当币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能抵消时,会计核算中仍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应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加以处理,此时货币计量仍然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假设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对实际会计工作在时间上所做的更具体的划分,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必要手段。
二、会计基础
1.会计基础的概念
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简称会计基础。由于会计分期假设,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基础。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权责发生制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即以本期是否有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为标准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3.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即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例1-6】甲企业2016年1月发生了下列经济业务。
① 以存款预付2016年上半年的广告费6000元。
② 以存款支付本月的电话费400元。
③ 销售产品一批,取得收入10000元,本月收回8000元。
④ 取得A企业预付款项5000元,存入银行。
在权责发生制下,甲企业的收入、费用各为( )元。
A.9400
B.8000
C.10000
D.1400
答案:C、D
【解析】在权责发生制下,业务①中本月应确认的费用为6000÷6=1000(元);业务②中本月应确认的费用为400元;业务③中本月应确认的收入为10000元;业务④为预收款项,按权责发生制要求不能确认本期收入,故在权责发生制下,本期应确认的收入为10000元,本期确认的费用为1000+400=1400(元)。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企业投资者通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部门,通常也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企业对其所在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相关信息。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应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具体包括:①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②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五节 会计准则体系
一、会计准则的构成
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符合适用条件的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一般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济规模较小的企业。
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