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冷战让互联网势在必行

纵观悠长的人类文明史,战争往往是科技大爆炸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为了能够战胜敌人,求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人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地琢磨新东西,以主导战场。在武器的加持下,某一瞬间,人类似乎也能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在1945年8月6日早晨,人们就见证了这种力量降临在了日本广岛。

图1-1 游客们正在参观拆除核心部件的原子弹“小男孩”。小男孩长10英尺(3米),宽28英寸(71厘米),重8900磅(4000公斤)。使用“枪式”设计,将一块低于临界质量的铀-235以炸药射向三个同样处于低临界的环形铀-235,造成整块超临界质量的铀,引发核子连锁反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属于美国能源部)

广岛是日本本土防卫军第二总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早晨8点,广岛上空传来发动机“嗡嗡嗡”的巨大轰鸣声,美国3架B-29战斗机如同凶猛的雄鹰急速而来。还未待广岛人回过神,1颗重达5吨的原子弹从天而降,整个广岛城瞬间沦为炙热的火海,7.4万人瞬间失去了生命。那些处在核爆中心的人和物,就像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不复存在;即便是在远一些地方的人,他们虽侥幸活着,但也被严重烧伤。日本用血与泪承载了核武器的降临。原子弹这一威力惊人的核武器是应二战激烈对抗的需要,也是应国家军事政治的需要而诞生的。不得不说,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倒逼人类研发高科技,导致了媲美神力的核武器的出现,科技也由此向前迈进一大步。

当然,对于21世纪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信息革命核心——互联网来说,它与战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互联网的雏形就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苏冷战之中,其最初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发明的。

1947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宣布美国将全面遏制共产主义发展,进而确立美国领导全球的二战后新秩序,美苏两国由此陷入了冷战状态。和历史上所有大战一样,为博得一个出师有名的“正义地位”,美苏政府的宣传机器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将对方形容为要扼杀自己的“刽子手”。因而整个冷战期间,美国大多数国民都视苏联为洪水猛兽。同样的,苏联人民也将美国称为大魔鬼。

1957年10月4日对于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是个心情低落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们得知了一个“惊天噩耗”:与他们冷战敌对的苏联将一颗名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83公斤级的轨道卫星送进了太空,并且该卫星非常顺利地围绕着地球工作,甚至每天都会经过美国上空。

美国举国上下都陷入了恐惧之中。时任得克萨斯州州长助手的乔治·E.里迪(George E. Reedy)担心道:“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再也不能认为苏联人在技术方面比我们落后了。他们花了四年的时间赶上了我们的原子弹,九个月赶上了我们的氢弹。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地追赶他们的卫星。”

对于为什么美国会在卫星技术上被苏联赶超,当时的美国舆论将矛头直指时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嘲讽他是个“低能儿”,强调美国明明坐拥众多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结果在他的带领下,竟然被刚从战争废墟中走出来的苏联,仅用短短数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在前沿科技的“追赶”与“超车”。

美国国民面对苏联发射的卫星开始对自己国家的实力表示怀疑,并充满了对于美国科技落后于人的恐惧。艾森豪威尔总统在苏联卫星飞天后的第5天紧急召开发布会安抚民众,他强调:“这个国家必须在国家生活中给科学技术和教育以优先权”,并且保证政府将立刻投入资金,在已知落后苏联的领域奋起直追,做到科技永远领先于对手,为美国国民创造安全的生存环境。

1958年2月,在历经各级政府高层长达数月的紧张讨论之后,美国正式出台了作为履行总统对国民“保持科技领先”承诺的具体执行方案:由国会直接拨款,在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建立一个特殊部门“高等研究计划局”,简称“阿帕”(ARPA)。该局不同于寻常的军事研发部门,其核心思想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专门攻坚那些仅停留在理论上的高新科技,使命是保证美国科技“永远”领先世界。

如今几乎网罗了全世界每一个人的互联网,前身就叫作阿帕网。从“阿帕”二字,不难看出它归属于阿帕众多技术突破研究之一。阿帕网是为了解决阿帕体系内的技术专家分散于全国各地,资源无法及时对接的问题,以及保证美国在遭受核弹攻击的情况下不丢失相关技术资料而建立的一个巨大的“网状”资源互通系统。

简而言之,互联网建立的雏形是一件为了避免核武打击的“防御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