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
绪论
《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世纪80年代编撰的“当代中国丛书”的组成部分,是该丛书首先编成、出版的几本重点书之一。
该书编撰工作由时任国务院顾问的钱之光老部长亲自主持。李竹平副部长任副主编抓具体工作。历时三年,参与编撰的工作人员多达四五十位。写作、审定过程极为审慎。1984年出版后,被普遍认为是全面、系统论述新中国纺织工业前三十几年发展道路的一本最具权威性的著作。
陈义方作为该书编辑部成员,参与多个章节的编撰工作。并作为该出版社特聘的责任编辑,负责全书统稿及最后的文字处理。
“绪论”篇作为全书第一部分,由徐传德同志主持编撰。陈义方参与执笔,并与张铎同志一起,在统稿时作了一些发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机器纺织工业出现以前,已有手工纺织业的悠久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利用葛、麻等韧皮纤维纺纱织布;4700多年以前,已能织造比较精细的丝绸。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商周时期,规格化的布(苎麻布)、帛(丝织物)匹头,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初年,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丝织物的大类品种,已有绢、绮、纨、缣、绨、绫、纱、罗、缎等几十种,麻布也已有绤、绉、纻等许多品种。从汉代到唐代,大量的精美丝织品经由海路和陆路向外输出,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因而被欧亚诸国誉为“丝绸之国”。到了两宋和元代,随着棉花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广泛种植,手工棉纺织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年代里,手工纺织业的生产形态,主要是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即个体农业与手工纺纱织布密切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形式。纺纱织布和农业生产同样成为农村自然经济的主要支柱。同时,也有相当兴盛的独立进行商品生产的城镇工场手工纺织业,以及主要为宫廷服务的非商品生产的官府手工纺织业。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手工纺织业受到帝国主义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的沉重打击而衰落,“洋布”遍布全国。但在许多年间,手工织制的“土布”,仍然在中国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存在着。直到20世纪40年代,手工纺织业在解决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衣被需要方面,仍占有一定的位置。
手工纺织业的悠久历史和巨大规模,在工艺技术、产品艺术设计、原料资源等方面,为机器纺织工业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机器纺织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为便于观察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对它的全貌有个总的了解,有必要对旧中国纺织工业的概况,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新中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作一概括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