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工业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远远超出人们预期
总体上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旧中国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在政务院专设一个部级机构(纺织工业部)管理这个重要工业部门。“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第一年,1950年全国纺织工业总规模为500万棉纺锭、12万毛纺锭、3万麻纺锭、14万绪缫丝机,全国纺织工业从业人数75万人。同年,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现值)55亿元,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现值)191亿元的28.8%,在各个工业部门中居榜首。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1952年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94亿元(分期不变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7.4%。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十年间,国家百废待兴。纺织工业虽属最具规模的传统产业,以当时全国人口(1950年5.5亿,1955年6.15亿,1960年6.6亿)来衡量,仍只能在很低的消费水平上保障全国城乡的纺织品供给。1949年全国棉布总产量18.9亿米,人均“分得量”仅3.5米。因此,中共中央和政务院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纺织工业的发展问题。1953年秋,国家计委、纺织工业部拟订了一个“一五”期间发展180万~250万锭棉纺生产能力的建设盘子。在向党中央汇报时,毛主席认为纺织工业发展的规模还可以再大一些,“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一五”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建成240万棉纺锭,加上在建项目,超过300万锭,高高兴兴交了卷。半个多世纪前这段曾传为业界美谈的往事,如今已成为“史话”。但它确实起了激励纺织系统的历史作用。
“纪念建党90周年见证纺织工业发展座谈会”。与纺织工业部老伙伴合影。其中,半数参与了新中国纺织工业60年发展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的30年间,在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基人钱之光老部长主持下,纺织系统为着解决“人民衣被甚少”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极富魄力而又高度审慎地持续推进棉、毛、麻、丝纺织各行各业的建设。终于用30年的时间,使棉纺织工业由500万锭发展到1780万锭(1980年统计数,下同),毛纺织工业由12万锭发展到48万锭,麻纺织工业由3万锭发展到18万锭,缫丝设备由14万绪发展到89万绪。
与设备规模扩大同步,从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间,棉、毛、麻、丝织物总产量由25.59亿米增加到144亿米左右。按人口平均的织物产量上升为14.6米。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规模,中国终于初步摆脱“人民衣被甚少”的困境,并在1984年顺利地结束了发布票限量供应纺织品的局面。
有了前30年奠定的深厚工业、技术基础,加上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纺织工业在后30年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纺织工业总产值,节节上升。1980~1990年的十年间,由885亿元发展到3735亿元。1990~2000年的十年间,又增加一倍多,上升到8895亿元。进入21世纪以来,更出现了七八年间就增长两倍多的惊人速度:2007年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3.1万亿元。
棉纺织工业,到1995年已达到4191万锭。从当时内外市场需求看,棉纺产能显得有些过剩,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间,进行了“压缩棉纺生产能力(压锭改造)、淘汰落后设备1000万锭”的战略大调整。整个棉纺织行业的装备水平因此上了个大台阶,并加快了现代化进程。接着又恰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发达国家分阶段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从而释放出大量国际市场发展空间的历史性机遇。于是,在市场经济催化下,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出现了合理反弹,在2007年达到破纪录的10098万锭(其中紧密纺198万锭)。
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作用下,1980~2003年的二十多年间,我国毛纺织工业由60万锭扩大到385万锭;亚麻、苎麻纺织工业由6.5万锭扩大到69万锭,桑蚕缫丝由89万绪扩大到199万绪,也获得了惊人发展。
纺织工业是产业革命的温床和领跑行业。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产业革命以来的250年间,世界棉纺织工业总规模一直保持在相当可观的水平上。中国棉纺织工业在全球所占比重,1950年为5%,1995年为25%;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期,已占45%左右。20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工业在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盛时期,曾达到5760万锭的规模;中国棉纺织工业现今的规模,几近英国棉纺织业全盛时期的规模的两倍。
“1亿棉纺锭”,这就是说,中国现今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总规模,相当于20个新中国开国时的纺织工业。而纺织工业却又是旧中国第一大产业部门。
如果拿棉纺织工业的大、中型厂建设(大型厂平均10万锭,中型厂平均5万锭)来匡算,1亿棉纺锭,就是1000个大型棉纺织厂或2000个中型棉纺织厂。
再如果拿新中国建立初期建成的郑州、石家庄、邯郸、西安、咸阳、北京等纺织工业新基地的平均规模(30万~50万棉纺锭)来匡算,1亿棉纺锭,那就是250个像郑州、西安、石家庄原先那样的纺织工业基地。
而这样的发展规模,不要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业界人士,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让一些“老纺织”作畅想,也难以想象。
设备规模发展得如此庞大,当然会产生一个新问题:中国纺织工业是否过度发展了?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纺织工业还基本上是“内需型”产业,对外依存度还很低。而在其后的二十几年间,棉、毛、麻、丝纺织各行各业新“追加”的设备规模部分,则主要是由“外需(外贸出口)”和农村市场拉动出来的。因此很明显,是“市场”对纺织工业资源配置(新一轮设备规模大发展)起了最基本的作用。令人高兴的是:在工业规模发展得如此庞大的情况下,近年(2006~2007年)棉、毛、麻、丝纺织各业和针织、服装行业的产品销售率,都保持在97%以上。
我们还可以拿美国纺织工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状况(当时美国的工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当代中国相对比较接近),当作参照模型进行比较。20世纪中期(1950~1970年),美国人口在1.5亿~2亿之间;同期,美国棉纺织工业长期稳定在2000万锭左右。大体的配比是1亿人口保有1100万棉纺锭。当前中国,在13亿人口的情况下保有1亿棉纺锭,大体配比为1亿人口保有770万棉纺锭。另外还要考虑,美国纺织工业迄今基本上是“内需型”,产成品出口量比例很低。而中国纺织工业现今,则是内、外销“两个市场”并重。
总之,经过60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到如今这样庞大的规模,实非易事,值得国人自豪。当然,在自豪之余,始终都要注意工业产能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客观经济规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