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特别是按人口平均的纤维消费量大幅度超越世界平均水平,值得国人高度注意并自豪

纤维加工总量,是衡量各个国家纺织工业发展状况的最具可比性的综合性指标。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和产能很大,但如果开工严重不足、生产效率极低,那也是徒有虚名,设备再多、产能再大也是枉然。

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基本上是与设备规模和产能同步发展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耗用棉花、羊毛、化纤、麻纤维总共在200万吨上下。1978年为276万吨,占世界的10%。又经过30年持续发展,2007年达到3530万吨,占世界的40%。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均”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任何经济统计最难如人意的是“人均”数。中国纺织工业的“人均”纤维加工量,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前30年纺织工业生产稳步上升,纤维加工总量节节上升,但直到1978年“人均”纤维消费量还只是2.88千克[1],约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28%。令人欣慰的是,在此之后30年间,中国纺织工业终于突破这一关。20世纪80年代缓缓上升:1980年为4.1千克,1990年为4.8千克。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历史性跨越,到2008年一跃而为15千克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8%左右。

正是按人口平均的纤维消费量大幅度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乡纺织品市场更加繁荣,使穿衣问题成为小康社会建设中解决得最早、最好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最关紧要的棉型纱、棉型布产量,从1950年的43.7万吨和25.2亿米,发展到1978年的238.2万吨和110亿米;新中国成立后的后30年又跳一大步,发展到1990年463万吨和189亿米、2000年660万吨和277亿米、2005年1451万吨和484亿米、2007年2068万吨和675亿米。不仅是总产量在全球遥遥领先,就是以“人均”棉型布年产量来衡量,2007年达到的人均51米左右的水平,在世界上也已没有一个国家所能企及。

1970年中国棉纱产量超过1000万件(英制,每件400磅[2]),棉布产量达到91.5亿米。当时业界和中央领导人都为之鼓舞。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时首次透露:中国棉纱产量已超过美国。按当年全国人口8.3亿匡算,这一年人均棉布产量也仅11米而已。笔者当时正在纺织工业部机关对外发布新闻的岗位,常对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作一些乐观的分析和预期。即使如此,也难以想象三十几年后的中国纺织工业,竟能把人均纤维加工量发展到15千克,人均棉布年产量发展到51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