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较高的组织程度,带来了生产建设的较佳经济效果
上海纺织工业从1956年完成对资改造、全市纺织业统一归口管理后,随即对全市大大小小2800多个纺织厂“梳辫子”,裁并改组,并按行业组成专业公司。经过几度改组后,1966年以来一直采取全市纺织系统设棉纺、毛麻、丝绸、印染、针织、一织(色织)、二织(白织)、毛巾被单、线带、化纤、纺机器材、纺织原料等12个公司进行管理的体制。根据专业化协作的精神,1979年又增设了建筑公司和运输公司。各专业公司领导精力相对集中,工作抓得深、抓得细,因而各个行业生产技术面貌变化都很快。
常州市、沙市是中小城市,二三十万纱锭,三四十家工厂,纺织业规模不是很大。它们的特点,是市纺织局的领导作用发挥得好。市局能对生产安排、投资安排以至人力、物力,作出符合全局利益的调度。常州市对棉纺织、印染等主体行业,采取按产品组成“纺织染一条龙”的形式:把有关工厂组织起来,其组织程度之高在全国纺织系统是很突出的。
三市纺织业由于组织程度较高,为争取生产建设的较佳经济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1.投资效果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每年创造的积累(利、税):上海纺织系统1979年为175元,常州市纺织业1979年为157元,沙市市属纺织业1980年预计可达105元左右。都高于全国纺织系统的平均数(1979年为71元)。
上海纺织系统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2.老厂“挖、革、改”上得快 上海印染行业70年代以来先后面临发展棉的确良、中长纤维织物、宽幅印染织物等重大课题,需要增添很多新型印染设备。公司把全行业25个厂的设计、机修力量组织起来,分工协作,成批制造了热熔染色机、热定形机、树脂整理机等新设备,实现了一个个目标。丝绸公司,发挥组织程度高的优势,70年代以来把全行业12家丝织厂4700多台丝织机,全部改成了新式丝织机。
常州市纺织业,在市局统一部署下,70年代以来把全市四家棉纺织厂、四家印染厂改造得面貌一新。四家印染厂,十年间年产能力由1亿多米发展到2亿6千万米,技术装备现在在国内已是第一流的。1979年全系统把财力、物力集中起来,重点抓了国棉一厂气流纺车间、国棉三厂棉纺成套新设备中试车间、东方红染厂化纤染整车间等三大厂房工程。当年全系统得到利润留成190多万元,市局决定把其中的150万元重点投资在三大重点工程上。其他工厂都大力支持,不说二话。在全系统各单位的支持下,不到一年时间,顺利拿下这三大工程。
沙市纺织业,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一个8400锭的小厂,现在工厂已发展到36个。其中市属的30几个厂绝大部分是纺织局统筹调度财力、物力逐步发展起来的。
3.发展拳头产品、新产品比较顺利 上海纺织系统,1979年初提出28只重点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涉及到11个工业公司、102家工厂。负责主攻和助攻的工厂,按产品组成28条“龙”;明确各自责任,密切配合,争挑重担,全力攻关。在全系统有组织的努力之下,这些出口产品大部分达到了预定的赶超目标,售价提高了20%~60%。
常州市纺织系统,近年实际上就是靠着组织专业化协作把灯芯绒、卡其、印花绒布这三个拳头产品抓上去的。组织在“灯芯绒一条龙”内的一个纺织厂、四家织布厂、一家割绒厂、一家染整厂,休戚与共,利益均沾,协作配合如同一个联合企业。1979年,这三个拳头产品的出口量达200万匹,占全局棉布总产量的46.5%。
4.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工业组织程度高,产品的品种花色就容易做到多样化。常州灯芯绒由于是以整个行业七八家工厂为后盾的。单是一个条绒,从粗到细就有13种。国际市场需要提花灯芯绒,常州就大上这类产品,现在各种图案的大小提花灯芯绒已达500多种。
工业组织程度高,要做到出口产品缩短交货期,承接小批量,提高履约率也比较顺利。上海印染公司在1979年试行“快速交货”;组织有关工厂通力合作,做到了一个花样到厂,十天到半个月时间就装箱出口。
三市纺织业的情况还表明,工业组织程度较高,还为经济合理利用原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三市纺织工业是怎样形成较高工业组织程度的?
上海、常州、沙市三市纺织业的组织程度较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上海纺织工业的主体部分,是从官僚资本大垄断企业“中纺公司”和申新、永安、新裕、安达等经营管理较好的民族资本纺织公司衍化而来,原来就有不低的组织程度。常州纺织业,主体部分是从民族资本大成纺织公司衍化而来,更是具有统一经营的传统。但撇开这些历史原因,从三市纺织业的实践可以看出,较高的工业组织程度,主要是由下述三个因素形成的:
1.合理地进行工业布局,形成一个个纺织工业基地 上海是拥有四百多家纺织厂的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常州、沙市是拥有几十家纺织厂的新工业基地。他们的经验表明:工厂分布相对集中,几十个以至上百个各种类型、在经济上具有横向联系的纺织厂集中在一个工业基地里,提高工业组织程度就比较容易做到。上海的几十个大中型棉纺织厂、毛纺织厂、印染厂、针织厂,甚至还主要是集中在沪东杨树浦、沪西曹家渡两大片。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工业部门对于建设布局,推行的是“大分散、小集中”的方针:从全国范围来说实行“大分散”,做到29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纺织工业;从一个省、市、自治区范围来说实行“小集中”,形成若干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业中心)。特别是50年代,这个方针得到了认真的贯彻。目前全国三四十个新老纺织工业基地,组织程度一般是比较高的,设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盈利水平等也明显高于分散的企业。当然,就是在这些工厂布局比较集中的基地,也有个提高组织程度的问题。充分认识“提高工业组织程度”的必要性,并在建设布局上为此创造有利条件,这在当前许多地区都想办点轻纺工业的情况下,更是有它的迫切意义。要从政策上引导地、市、县、社在兴办纺织厂时走联合的道路。集资办厂办公司,经济利益均沾,而工业布局适当集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业组织程度,对投资建厂的地、市、县、社来说也能增进经济利益。
2.局、公司对工厂既有适当的授权,又有适当的集权,指挥统一,调度灵活 上海、常州、沙市的纺织业,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建设的。全系统指挥统一,调度灵活。
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在局和公司。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以来,上海纺织系统实行全行业“利润全额留成”,预计五年可留成12.8亿元,其中40%即5.12亿用作生产发展基金;市局和所属各公司,集中调度其中的四亿元,统筹规划作了一百来项重点“挖、革、改”的投资安排。其余的1.12亿元,则是“厂厂有份”,按固定资产原值的1%平均分配到厂,供各厂安排小型“挖、革、改”项目。这样,既可以鼓励所属各厂努力积累资金,又可以在全行业范围合理安排各项投资。常州、沙市纺织系统,这些年来对各种能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包括折旧基金、技措费用、利润留成和外贸贷款等,一直是在全局统筹调度的。沙市纺织业36个工厂中,有26个是集体所有制。这些工厂交纳所得税(利润总额的55%)后的利润,自己留一半,上交给纺织局一半。市局把这些生产发展基金集中起来,每年重点改造两个厂;1979年底沙市纺织业集体所有制工厂的固定资产原值为2418万元,其中998万元是由市局集中调度全系统集体所有制企业积累而形成的;全局利益和各个工厂的局部利益,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3.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不断进行工业改组 三市纺织业是在发展“专业化协作”中逐步提高组织程度的。上海纺织系统各公司按照产品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将同类型产品集中到一个或几个“专厂”生产。印染、巾被、化纤等公司现已基本实现产品专业化。棉纺、毛麻、丝绸等公司所属各厂也在向专业化发展。例如,五棉专纺针织用纱,四棉专织横贡,十棉专织府绸,十二棉专织卡其,二棉、六棉专织的确良。工艺性的专业化协作也得到了发展。上海第一织布公司按色织布生产的捻线、染纱、织造、整理四个环节,分别组织专业生产,设立27个专业织造厂、三个专业捻线厂、四个专业染纱厂、一个色织布“大整理”专业厂;在公司统一计划下,密切协作,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上海色织、巾被、白织三行业的生产水平原来都差不多,每个公司产值4亿多元;这几年色织行业发展很快,去年产值达到了10亿元,重要因素之一是专业化协作发挥了作用。
常州纺织业发展专业化协作,是在按产品组织“纺织染一条龙协作”中实现的。早在1962年,就组建了灯芯绒、卡其、花布三个大类品种的一条龙协作线。70年代初,又增建了丝绸、化纤“一条龙”。目前,组织在四条“龙”内的工厂有27个,占全市纺织企业的67%;四条“龙”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局的92%,利润占91%。全市四个印染厂,原来每个厂生产的品种都比较杂,其中有两个厂生产灯芯绒、三个厂生产卡其。按照“行业多品种,工厂专业化”的方针改组后,一个成为灯芯绒染整专厂,一个成为卡其染整专厂,一个厂以生产印花布为主,一个厂以丝绸、中长纤维织物染整为主,各具特色,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产品。灯芯绒坯布的生产任务集中到五个厂。这些厂不仅是专门生产灯芯绒,并进一步细分为:棉织五厂专门生产粗条灯芯绒,棉织六厂专织细条灯芯绒,棉织七厂专织提花灯芯绒,棉织十七厂专织阔条灯芯绒,国棉一厂专织特细条灯芯绒。正是这样的高度专业化,带来了“常州灯芯绒”生产经营的兴旺发达局面。
(三)对提高工业组织程度应有正确的政策引导
纺织工业系统目前总的看来,组织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各个地区以至各个工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还很普遍。即使像上海、常州、沙市那样的工业基地,在提高组织程度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迫切有待解决。例如,产品品种重复的问题尚严重存在;棉的确良纱,上海现在尚分散在16个棉纺厂生产。上海纺织系统463个企业中,422个企业有机修车间。提高工业组织程度,在纺织系统是个很紧迫的问题,需要制订出恰当的政策加以引导。
1.从财政、税收、银行、物资、劳动、商业、外贸等各个方面促进企业性公司的发展
(1)财政。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要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利润留成,从一个个工厂为对象,过渡到以整个公司(或企业性的纺织局)为对象统一计提。否则,在各种产品利润相差悬殊、企业之间苦乐不均的情况下,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会更加降低。
(2)税收。要迅速解决公司范围中间产品各个环节重复征税的问题,否则会形成专业化协作越发展、生产成本越高的怪现象,提高工业组织程度在经济上就站不住脚了。
(3)银行、物资、劳动、商业、外贸等管钱、管物、管人的部门,也都要真正承认公司的“法人”地位,从习惯上直接控制、监督到厂的做法,过渡到以整个公司为对象,以避免对工厂实际上的多头领导。
2.把重大的生产、经营和建设的决策权放在省市纺织厅局和公司这一级 纺织系统绝大多数工厂是按工艺原则(纺织、印染、整理……)设置的,特别需要搞好原料资源与加工能力的平衡,半制品(棉纱、毛纱、厂丝、坯布、坯绸……)供应量与最终产品加工能力的平衡。否则,不可能有好的投资效果。根据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精神,应该使基层工厂拥有一定程度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品品种花色的安排,产品的销售等);但涉及扩大再生产的问题,决策权宜集中在局和公司一级。
相应地,要让局和公司有权集中调度扩大再生产的各项基金,包括生产发展基金、折旧基金,以及其他能“捆起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3.推行经济合同制度,把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责任,用经济合同确定下来 首先是棉纱、色纱、坯布、坯绸、机配件、器材的生产厂和用户厂之间,要签订经济合同。在局和公司范周内,用经济办法推进各个企业的协作关系。
4.发展地区之间集资联营的企业(公司、工厂) 可以是工业发达地区和原料产地“就原料”联合设厂,例如毛条厂、轧花厂、缫丝厂、麻料原料初加工厂以至棉纺厂、毛纺厂、麻纺厂。可以是工业发达地区和原料产区“就技术优势”在纺织工业基地联合经营棉、毛、麻、丝纺织加工的某些企业。可以是若干个拥有原料资源的地区在适当的地点联合办厂、开辟新纺织工业基地。也可以是若干个纺织局在原料产地或口岸地区联合经营某些企业。总之,发展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政策上看,最实质的问题是要使原料产地和提供初级产品(原纱、厂丝、坯布、坯绸)的地区增进经济利益;不仅是社队和有关局、公司、工厂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要使有关省、地、市、县的地方财政得到好处。至于实现这种经济上互利的办法,可以是合理调整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让地方从经营原料、初级产品中增加收入,也可以是工业城市、外贸口岸以财政补贴、利润和外汇分成等方式,返还一部分经济利益给原料和初级产品产地。
对纺织原料产地的地、县、社、队想办点纺织厂的问题,可以考虑用如下政策恰当处理之:
(1)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精神和计划调节为主的原则,定出原料调出的基数,定几年不变,并坚持国家计划的严肃性。
(2)超产超购部分归原料产地自行支配,允许建厂自己留用,允许拿来跟外地搞任何形式的经济协作。
(3)通过经济立法,规定新建纺织厂的最低限度规模(根据技术济经分析,例如棉纺厂要在三万锭以上)以促使地、县、社、队走集资联合办厂的道路。
(4)对集资在纺织基地办厂或联合建设新纺织基地,在信贷、财政、税收及设备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5)对产地拿超产超购部分的原料跟纺织基地搞协作如“来料加工”等,采取鼓励政策。这一部分产品利润的至少一半返还给原料产地,务使原料产地采用这一方式比自己建厂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