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解构主义服装的概况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解构主义的概况

一、哲学思想的由来

人类有着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并根据判断的基本原理不断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人类不断建立“真理”,经过验证后再推翻“真理”,在这个不断验证和推翻的过程便产生了很多哲学思想。解构主义出自西方哲学,和结构主义相对,这种思想在建筑学上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把原有建筑框架破坏后再组合,再不断地在验证中重新定位。

二、解构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法国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对传统思想的固有模式发起不断的挑战,反对西方形而上的传统思想,进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思潮——解构主义思潮[1]。在人们不断发现自身内心世界的想法,不想再局限在一个教条、刻板的世界里,想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所以,解构主义其实是对传统思想固有模式本身的反对,偏向于对整体、秩序的颠覆和打破,可能是打破社会秩序、打破婚姻秩序或者是打破个人意识秩序等。

解构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和历史渊源,其理论的形成除了受到黑格尔、马克思的影响外,主要还接受了来自弗洛伊德、尼采、索绪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2]。解构主义不仅广泛影响历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范畴,还涉及艺术、文学、设计和实际个体本身。通俗地说,解构就是反对传统结构或分解固有结构,消解结构的中心和本源,而结构的本质即传统文化,所以解构主义是反传统的,反结构主义的,强调的是创新。解构中心是对整个欧洲逻辑中心的解构,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思想是由亚里士多德开辟的,他提出将灵魂和物质分开,对单一元素进行碰撞、交叉、重组的内部逻辑和整体思辨的过程。思辨的过程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或者可以说是过程哲学,存在主义恰恰强调的是过程。如果把整体分解掉,可以把整体看成是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如果一个事物或者一种思想有多种变化的时候,原有的中心就被消解掉,那么固有的思想模式就会受到质疑,可以说是分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在结构分解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服装的三要素进行分解,比如款式、色彩和面料,通过解构重组的形式,对这三要素重新建立另外一种审美的标准和创新模式[3]

三、解构主义的含义

“解构”从字面的意义理解,“解”字意为“解开、分开、拆卸”;“构”字则为“建构、重构”之意。两字合在一起引申为“分开拆卸后再重新构成”之意[4]。解构高度评价隐含的无意识领域,但它通过把所有指涉分配给结构中心,或分配给任何一种结构化原则的统一,使得多元化和散播成为可能[5]。解构设计方法是指运用解开重构的思维模式来创造物体创新形象的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应用于设计实践中。“解构主义”是在90年代初被引入到服装设计领域中的,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师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一性、有序性,希望能设计出各部件的不确定性和独特个性。

四、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相对结构主义而言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又称为“构成主义”,是1913~1917年在俄国形成的一种艺术流派。它是对世界采取结构关系式的、系统式的研究,结构主义强调的是事物各部分的搭配、混合、排列和组合的关系[6]。结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界掀起了结构主义思潮,各种文化领域都受到影响,包括语言学、文学、心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所谓“结构主义”,其实是语言学上的理论。语言学把一个个单词看成是一个个符号,这些符号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才能完成某种意义的传达。这种把单个符号组织起来的形式被称作语法,也叫结构[7]。最初提出结构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其目的是“重新进行全方位定位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索绪尔等。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家的创始人,受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他认为人类语言有着某种共同结构,比如A、E、I、O、U作为元音,引申到对人类本性的研究,并提出结构主义的方法,强调从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思维结构来解释对人类文化起重要作用的“二元对立”之说,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看成是某种关系,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一切行为只有在结构规范的前提下所构成的系统内才会有意义。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在亲属关系结构、神话逻辑结构以及原始民族的思维特征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他所运用的结构主义的方法最初是由瑞士语言学索绪尔于20世纪初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来的,索绪尔将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提出符号本身不产生“意义”,“意义”产生于符号的各种组合关系中,语言学就是研究符号组合规律的学科。索绪尔把语言视为由“词”构成的“系统”或“结构”,认为“意义”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的特点,把这种纯粹的关系结构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这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原则;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由各种文化关系构成,而文化关系则表现为各种文化活动,即人类从事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尽管各种文化活动形式各异,一个基本的因素贯穿于这些活动中,这个因素就是符号,不同的思维模式或心态是这些符号的不同的排列与组合;这些学者对结构主义理论概念研究的中心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结构主义的研究,既有各自的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都认为结构是一个由不断转变创新组成的体系。结构主义的思想渗透到不同的文化领域,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结构主义可以追逐到马克思主义、立体主义、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等。

服装结构设计是根据结构和装饰功能来研究服装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和总结出结构设计的规律和方法。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在不断升级和蜕变的过程中,由兴起、发展、高峰到衰退的周期,所以它不可能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个流行周期中,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对其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这种审美出现疲惫后,人们会渴望新的思想替代它,不管结构主义思想过去模式有多么新颖和超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总会有另一种最新的思想——解构主义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生力量和强有力的发展趋势。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也可以称为后结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哲学流派,这个流派认为结构没有中心,并具有不确定性,是由一系列的差异性组成。由于部件之间差异的变化,结构也就发生变化,因而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和开放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结构主义完全超越了盛行一时的存在主义,但随即遭到自身思想的不断挑战——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提倡者对结构主义提倡者产生不断的质疑,提出一切事物的现象的单一性是不存在的,所以结构的稳定性也受到质疑,后结构主义对于解构主义的产生有很深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后结构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对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反对传统结构主义,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关系上。事物或者对事物的认知总是由各个部分构成,这些部分或者元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关系,事物或认知的性质决定人们的思维模式,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现实性的意义,而是各部件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结构意识的存在很重要,只有结构意识形态清晰,思路才能清晰,才能很快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组织起来。比如穿针引线,只有当项链的各个珠子串联起来,项链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建筑与服装很相似,身体对于服装和建筑的关系是一致的,无论是建筑还是服装都是对人体的一种状态的围合,这种围合可以是近距离的也可以是远距离的,近距离的围合关系与人体较接近,远距离的围合关系跟人体关系较远,解构主义是人们拆分和重组的结果,不仅是人们对服装审美和内涵的重新思考和诠释,还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服装样态和视觉感受。

五、德里达对解构主义的破解

贾奎斯·德里达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1966年德里达提出新的观点——解构主义[8],并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流派一直发展到今天。德里达的视角却是反对“语音中心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9]。想要真正的理解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必须要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决定着社会以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存在,德里达认为解构不是方法、技巧、批评,而是策略。这种策略旨在驱除概念的二元对立、破除思维的等级体系、重新梳理文本秩序,是一个意义重组和价值生成过程[10]。当设定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德里达认为卢卡奇和葛兰西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心性和主体性要求马克思主义成为前后话语统一的正统思想。德里达想彻底地颠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思想的信念,对语言和翻译研究中的终极真理观和二元对立方法论进行了深度解构,从而撼动了逻各斯主义的霸道地位,衍生出了后现代思潮中影响深广的解构主义理论[11]。后现代主义提倡一种反讽、折衷,破碎替代整体,异质替代唯一的过程。德里达的一些解构主义思想是后现代的典范,同时在20世纪中后期起引起巨大的争议,成为文学流派中饱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奠基者。在结构主义时代背景下,德里达被边缘化,这使得他对社会不公、压迫、强权都非常敏感,这样“脱节的时代”,他不断地反思并结合自身的矛盾因素,从边缘处展开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活动,批判形而上学主义和理性主义,解构国家、制度和组织,这一切都旨在指向一个正义的未来[12]。其实,解构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在不断挑战传统哲学的基础上,用解构主义理论的方法和途径颠覆了结构主义思想,无论是对自身的定义还是语言符号背后的意义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反对单一、乏味的社会现象,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其思想既保守又激进,非常重视文本的内在性,认为内在性体现了传统文学的基本观念;他提出文学背后的内涵其实是“无”的本源,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后面的本质都是“无”。“无”可以是无限延异,文本只有通过无限延异才能够达到思想的“无”。德里达追求空间性和历时性,而德里达这种“不顾一切地解构”,使解构主义引上另一极端——“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他提出的解构主义的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时间是能动的,提出时间可以导致作品、艺术家和观者之间的感受变化,观者在通常情况下,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会将自己带进艺术家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中,并参与到整个系统中,所以“参与”成为一种新的符号,在服装设计中,消费者可以参与到服装设计中来,成为主体者,是对传统意义的颠覆和打破,将三者的关系不断变化的同时,作品则不断重组。

第二,“意义”经常受到经验和规范的制约,“意义”往往依靠符号,只有符合主观经验才能被“意义”赋予,这是不延续和被动的关系[13]。德里达所强调主观心智的“无”,也就是无限性,意义的赋予过程其实是一个“无”组合过程。

第三,生命的有限性无法获得“无”,虽然人们可以充分感觉到“现在”是完整的“存有”,但是“意义”才是有限的价值。一个主体,一个中心,一个单元,按照解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将变成多个中心和主体,不是单一性的,不是纯粹的,它具有混合性的特点。德里达的“解构”是相对“结构”而言的,是在批判结构主义的“结构”基础之上产生的,并且与结构主义是针锋相对的。列维·斯特劳斯便成为德里达批判的中心焦点,列维·斯特劳斯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绝对性,而忽视了结构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生产,结构本身生命力自我展现的可能性,结构主义窒息了结构的“游戏性”[14]

德里达认为结构主义所倡导的结构理论框架是沉溺在固定的文本模式中,只是一种由符号替代单元项的“游戏”而已,其中心话语只不过是为自己设定的机构框架自圆其说罢了。德里达反对以逻辑为中心的话语,提倡反逻辑,在静态的空间上不设定分隔,而是在时间的动态延展中不断追求意义的不确定性。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本源,追求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德里达认为斯特劳斯对传统结构理论的批判仍然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思想,试图在边缘和中心的二元对立中建立起结构关系体系。而在德里达眼里,这无非是人为设置中心的本质。德里达提出,历史性是具有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它是作为一种符号的隐喻和换喻的变化过程,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具有差异性的“踪迹”,这个“踪迹”打破了形而上的思想。他想表达的是,历史是一种临时性的过渡,而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恰恰磨灭了这种过渡,而陷入对形而上的孤立中。

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解构主义动摇了人们长久以来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在设计领域中不断地求新求变,不断地推进“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与此同时将传统的结构思想渐渐摧毁,展现出崭新的思维模式,试图在不断的创新中完成多元化的变迁[15]。简而言之,对于西方传统文化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对其进行消解、质疑和批判,而针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解构,实际上是对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服装设计的基本理念的解构,将稳定的结构与确定形式进行分解、重组和再造,形成全新的服装样态。

创新是服装设计的灵魂,无论是从色彩、面料、款式、造型上都是一个主要的设计要素,也可以这样来解释:服装的意义不仅是存在的意义,也可以是不断延展的过程,从“有”到“无”的过程,服装的“无”体现在服装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上,通过服装结构与解构之间的拆分和重组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意义。服装的意义不再是一个局限在静态空间上(服装色彩、造型、细节等方面)恒定不变的意义,而是具有无限的可变性和重塑性,不再只有一个中心和本源,而是将一种界定转换成另外一种界定的过程,重点强调在辩证的过程中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