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动监测系统投入使用
一、自动监测系统多方面开展
在早期计算机应用中,自动监测系统是一项主要内容,在多家企业实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棉纺厂的织机监测系统,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技术上已基本成熟。像毛织、色织行业织机单机信号需要量多,因此在硬件、信号传输方式、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特点,和兼顾一些合同管理内容的软件系统等方面,还需进行一些开拓研究。此外,其他生产机台的监测,如圆纬机、细纱机、络筒机的研究,也随之逐步开展。而对前纺相关产品质量进行在线监测难度比较大,如细纱断头检测、织物疵点检测等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这些项目所面临的共同关键问题是必须解决信号检测、传输和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的各种形式传感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计算机价格的进一步降低,也会采用目前国外流行的集中分散系统。此系统的特点是对单机(如细纱机、络筒机)或织机机组采用智能终端(单板机或微机)代替现有的信号站。此终端具有能独立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和打印原始报表的功能,以便提供给现场生产管理人员使用。同时这些智能终端机向上一级计算机传送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提供较全面而详细的各车间各机台的综合分析报表,作为厂级或车间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依据。这样可使监测系统功能更强,作用更大。
二、喷气织机自动监测系统
上海第六织布厂与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合作研制的喷气织布机自动监测系统为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有效加强了喷气织布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传输与反馈,因此使车间的生产过程管理迈进了一大步,生产效率和单产水平均有明显提高,成为当时纺织行业计算机应用的标志性成果,获得了1978—1981年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监测系统采用上海调节器厂生产的JS-10B小型电子计算机作为主机,对该厂一个有238台喷气织布机的织布车间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安装在织布机上的传感器,把每台织布机生产过程中的“布长”“纬停”“经停”“其他停”和“停台”这些非电量的信号,首先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由计算机通过总线和信号站进行自动采集。
系统的检测周期为2秒。由于上述五种原始信息,不可能在2秒钟内既发生又撤销,因此可以认为所进行的统计是全量统计,其数据的及时性与精确性,都是人工测定和人工统计所无法比拟的。
系统提供有关单机、车位、工区以及车间的各级数据共41项。这些数据都是喷气织布生产过程中所迫切需要的,是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功能方面,包括原料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劳动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等模块,满足了车间管理的基本需求。
这一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还不能采集和处理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以及因缺少足够的存储容量而无法建立相关共享数据库。
三、细纱机自动监测系统
为了攻克产品质量数据采集这一难点,一些单位相应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要对细纱断头方面进行监测,首先要解决细纱断头自动检测的问题。纺织研究院与京棉一厂协作,于1981年10月研制了一台细纱断头检测装置,制作了试验样机。
该样机能在生产机台上连续检测单面细纱断头信息,送到计算机,打印出单次断头锭号及十次累计断头数。经过第一阶段试验后又在1983年一万锭细纱监测系统中进行了中试。一万锭细纱监测系统分为细纱断头检测子系统和产量监测子系统。细纱断头监测子系统配置了Z80单板机,BCM-2微型计算机,信号站,光电耦合器,及细纱断头检测装置。
专门研制的纱线传感器为光电式,利用光源发出一束平行光,经透镜聚焦,照射到纱线,纱线的反射光再由接收部分的透镜收集后,产生毫伏级的电压信号,经运算放大器放大成为检测信号。检测装置为巡检式的独立装置,利用车间使用的自动落纱机轨道与电源。传动部件设计在检测装置内部,是一台独立的检测仪器,可安装在任一台细纱机上使用。
这种巡检方式在安装、使用和成本方面有优势,但取得的断头时间的精度,比单锭随机检测的精度要差。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单锭检测细纱断头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