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管理信息化形成热潮

一、计算机管理应用全面开花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纺织工业开始转轨变型。许多纺织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使得纺织企业开始考虑由连续化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这种转轨提出了生产管理上精耕细作的新要求,促使企业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推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走入众多企业,在所有信息化项目中占到70%,形成了一个管理信息化的热潮。

与上一阶段计算机管理应用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大多数应用于棉纺织企业的情形不同,这一阶段的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包括西部地区,包括小县城;遍及棉纺织、化纤、纺机、印染、针织等行业。项目涵盖的内容由单项管理逐步注重建立整体架构,初步有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一般采用微机局域网或多用户小型机模式,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应用软件,国内财务管理软件逐步为企业所采用。可以看出,与起步阶段相比,应用面明显拓宽,项目内容由单项趋于全面,实施方式逐步多样化。

二、化纤行业

化纤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较高,有自动控制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具备一些管理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化纤厂对信息化的投入一般较大,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简称仪征化纤),从1988年开始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专门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信息中心为组织实施部门。到了1993年,建成了覆盖全公司的MIS系统并投入运行。

该系统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主,具有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办公事务处理的功能,初步实现了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于DEC公司的VAX小型计算机,建立了连接各个分厂的DECnet网络,PC机可以作为网络终端上网。

公司自行开发了计划统计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库房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和物资管理子系统,各个部门分工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及时录入计算机系统。从计划制定、合同执行到费用结算、提货单打印都实现了计算机化。既提高改善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也培养锻炼了一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另外,还有营口化纤厂、鞍山化纤厂也开发应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

三、针织行业

针织行业生产流程长,制造类型差异大,行业特点明显,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有一定难度,所以前一阶段应用较少,“七五”期间有所突破,北京第三针织厂(简称北京三针)、天津针织厂、上海第十二针织厂等企业都开展了计算机管理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北京三针是生产经编化纤产品的大型企业,1988年与纺织工业部计算中心合作,开始实施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北京三针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及监控系统”,其内容包括全厂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车间的染缸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验布系统等,在当时企业计算机应用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短时间内跨过了单项管理的阶段,实现了全厂的计算机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选用了美国优利公司的U5000小型机,配置了UNIX操作系统平台,关系型数据库和第四代语言(4GL)开发工具Mapper。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二是提高开发效率。同时妥善解决当时颇为困扰的汉字处理问题,选择了合适的汉字终端、输入方法和编码系统,培训企业职工使用。而企业上项目前只有一台微型机,没有相关技术人员。

系统包括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供应管理、生产计划和统计、设备管理、人事管理、工资发放和综合分析等子系统,集中式数据库实现了企业级的数据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利用第四代语言,提高了开发效率,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厂领导可以及时查询全厂的经营生产动态,使用综合分析子系统帮助决策。

该项目于1990年10月通过纺织工业部科技司主持的鉴定,专家给予了较高评价。这种UNIX+RDBMS+4GL的应用模式,后来推广到数十家纺织企业,有棉纺织厂、毛巾厂、纺织机械厂,甚至还有行业之外的外资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棉纺织行业

棉纺织企业具有一定规模,有管理严格规范的传统,所以信息化建设初期许多计算机应用都是由棉纺织企业起步。“七五”“八五”期间,棉纺织企业仍然走在纺织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前列。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北京第三棉纺织厂、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天津第二棉纺织厂、杭州第二棉纺织厂、山东临沂棉纺织厂、山东曲阜棉纺织厂、青岛第二棉纺织厂、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石家庄第四棉纺织厂、邯郸第三棉纺织厂、湖北蒲圻棉纺织厂、沙市棉纺织厂、郑州第五棉纺织厂、郑州第六棉纺织厂、洛阳棉纺织厂、大连金州棉纺织厂、西北第四棉纺织厂等众多企业都上了管理信息化项目,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局面。

下面选取四家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区的企业项目为例,表现出棉纺织企业在计算机管理方面既全面开花,又各具特点。

(一)京棉三厂

京棉三厂是国有大型棉纺企业,其生产具有密集型、多工序、连续性等特点,在管理上有较高要求。企业组织中的各个职能部门,实时监测和收集企业运行的各种信息,经汇集后进行加工处理,得到企业需求的统计与分析信息。因此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都拥有大量数据,如何组织与管理大型数据库文件十分重要。

该厂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合作,于1988年完成MIS的一期工程,1990年完成二期工程并投入运行。系统采用DEC公司ALPHA小型机作为主机,除了连接终端外,通过RS232接口,连接IBM-PC,分期分批建立了财务、设备、计划、人事、销售、库存等各事务子系统,逐步形成基于主机的系统共享数据库。

PC机和主机终端的一般用户是财务、计划、设备、生产调度等管理部门,他们将采集到的生产、计划、销售等实时数据,经加工处理后传送到数据管理中心的主机,提供给厂长进行经营决策,同时,他们也可以访问数据管理中心主机的数据库信息,特别是厂长室的PC机,通过网络通信系统,既可以在主机的硬盘上直接读取各职能部门的有关信息,又可以要求各职能部门将信息直接传送到厂长室,为厂长进行方针目标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系统环境。

(二)郑州第六棉纺织厂(简称郑州六棉)

郑州六棉也是国有大型棉纺企业,1991年制定MIS项目总体规划,随后开始实施,1993年通过鉴定。其系统结构与北京三针类似,采用U6000/65小型机作为主机,连接30台终端和车间的十几台PC机(作为仿真终端),形成集中式网络系统。在UNIX操作系统平台上,建立了企业共享数据库,使用Mapper自行开发了财务、计划、销售、技术质量、物资、劳动人事、企管和设备八个子系统的软件。

该系统的特点是:以MRP Ⅱ(制造资源计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依据,结合国有大型棉纺企业管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软件开发中,重点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核算和分析,向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综合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对整个行业有较大影响。

(三)山东曲阜棉纺织厂

山东曲阜棉纺织厂位于山东省的中等城市曲阜,为中型棉纺织企业,拥有3万纱锭,200台布机。1990年与电子工业部沈阳47所合作,开发了企业MIS,于1993年通过全电办的验收。

系统选用美国MIPS公司RC3230小型机,Unify数据库,用第四代语言ACCELL,开发了生产计划、生产统计、质量统计、库存管理、配棉系统等14个子系统,具有综合查询功能。

软件开发过程中,以经营销售计划为导向,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其中考虑到当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原棉供应根据季节交替而形成的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变更;产品销售是买方市场,往往供大于求,要考虑压库限产等问题,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开发。

(四)山东临沂棉纺织厂

地处偏远山区的山东临沂棉纺织厂,是一家地方中型棉纺企业。1990年在清华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采用PLAN2000局域网,使用DbaseII软件开发了覆盖全厂的MIS系统,包括工艺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

他们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工艺管理子系统中实现了对纺纱工序单的计算机管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纺纱厂新工艺设计手段,规范和提高了工艺设计水平。

这一典型案例说明了只要企业重视,无论怎样的条件,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管理的目标。临沂棉纺厂的开发人员,后来成立了软件公司,为地区和省内的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五、纺机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机械制造在行业管理上一直是纺织工业的一部分,但与其他机械装备企业一样,属于离散型装备制造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时有自身的特点。在这一阶段,经纬纺织机械厂(简称经纬纺机)、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简称上海二纺机)、郑州纺织机械厂(简称郑纺机)、天津纺织机械厂、沈阳纺织机械厂、纺织研究院化纤机械厂等企业都开展了管理信息化,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等软件产品首先进入纺机企业,其中经纬纺机和上海二纺机是先行者。

(一)经纬纺机

经纬纺机是国有大型纺织机械制造的骨干企业,在中国纺机总公司所属企业中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一直居首位。其MIS建设从1990年开始,1994年通过鉴定。

该系统采用美国CDC公司的CYBER932小型机,通过以太网、终端服务器等方式,连接覆盖全厂生产和管理部门的120台终端。在NOS/VE操作系统平台上,使用ORACLE数据库和C语言,对引进的加拿大Info-Power公司的I-Manufacture软件包中5个MRPⅡ核心模块(产品数据管理、库存管理、MRP、车间控制、能力需求计划)进行了二次开发,包括产品数据管理、主生产计划、资源需求计划、能力需求、库存管理、车间控制、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模块,并已经移植到UNIX平台。该系统可以与CAD、FMS等系统交换信息。

该厂作为经济效益好的机械制造企业,领导重视,厂长主持MRPⅡ实施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从用户订货,计划生成,计划下达,直到执行反馈这条主线,配套制定了各种制度、规范和考核奖惩办法,进行各级人员的MRPⅡ培训,培养了一支应用开发队伍,并逐步开发出自有知识产权的软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纺织行业中MIS建设的典型。

(二)上海二纺机

上海二纺机应用信息技术始于1987年,1990年被批准为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规划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全国四家应用工厂之一,由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指导实施。

该厂MRPⅡ选用Unisys2200中型机,采用ORACLE数据库。设备和生产信息通过车间局域网连到车间控制器集中控制、调度和管理,再由车间控制器通过企业主干网与MRPⅡ系统相连。软件方面开发了主生产计划、MRP、在制品管理和库存管理等模块,覆盖自动络筒机、细纱机、化纤纺丝机等主导产品的生产管理。但是由于以先进性和集成性为原则的技术路线脱离了企业实际基础,再加上后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系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以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升级和改造。

六、其他行业

在印染、毛纺、家纺等行业,都有企业开展了计算机管理应用,如包头鹿苑羊绒厂(简称鹿苑羊绒)、北京毛巾厂、济宁毛纺织厂、无锡漂染厂、杭州丝绸印染厂、常州东风印染厂、大连印染厂等,并且各具特点,有所侧重。服装行业的企业数量多,发展快,但这一阶段主要应用局限于服装CAD,管理信息化尚未提上日程。

(一)鹿苑羊绒

鹿苑羊绒是一家合资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很快,其“鹿王”牌羊绒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很受欢迎。厂领导将实施MIS作为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的重要内容,从1992年开始,到1995年二期工程完成验收。

该系统采用微机局域网,有近30个站点。网络操作系统Netware 3.11,数据库Foxpro,分两期建成了物资、车间生产、销售和工艺等子系统。软件方面根据羊绒生产的特点,总结了拉式(如羊绒的选、洗、分加工)和推式(如针织、纺纱、染色)两种生产类型,对毛线生产实现一体化管理。

该厂在发展很快的形势下,下决心自筹资金,以自己力量为主,开发了具有一定规模的MIS,并准备进一步扩充,建立集团内部的信息纽带。

(二)北京毛巾厂

北京毛巾厂是国有中型企业,以面巾、枕巾、浴巾、毛巾被等为主要产品,百分之五十出口。由于较早走向市场,迫切希望用计算机实现现代化管理,加快对市场的反应机制。从1991年开始开发全厂MIS,1992年通过鉴定验收。

该厂与纺织工业部计算中心合作,采用4GL等开发工具,在短时间内建成了以U6000/50A小型机为主机,带有16台终端和数台微机,覆盖全厂主要科室和车间的系统,向厂领导提供生产经营的综合分析信息,在企业签订合同和安排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考虑到该厂的需求和应用基础,软件开发采用了以快速原型法为主,结合生命周期法的方法,使用了第四代语言等开发工具,在短期内完成开发工作。用户在原型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增进了对系统的了解,掌握了使用和维护。因此,系统一直正常运行,且扩充了备份机和终端,带来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