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色彩设计(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色彩心理

心理是人内心活动的一个复杂过程,它由各种不同的形态所组成,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联想等。视觉只是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一种。因此,当视觉形态的形和色作用于心理时,并非是对某物或某色个别属性的反应,而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心理反应。此外,由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所以人与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对色彩的感知力又是各不相同的。总之,通过对色彩心理的研究,我们对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更深入地去掌握它、享受它和创造它。

一、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

1.色性

色性是指某一个单独颜色的色性。这里主要讲解有彩色系中的红、橙、黄、绿、蓝、紫几个基本色相和无彩色系中的黑、白、灰的色性。

(1)红色:在可见光谱中红色的光波长最长,折射角度小,但穿透力强,对视觉的影响力最大。红色首先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血液、红花、红旗等,其个性强,具有号召性,象征着革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纯红色使人感到兴奋、炎热、热情、健康、充实、饱满,有种挑战的意味。当红色变为深红色或带有紫色倾向的红时,大多会形成稳重的、庄严的色彩,如舞台的幕布、会客厅的地毯和背景等。如果变为粉红色,则暗示着使用者的性格偏温柔、多情且心情轻松、愉快,属年轻人的色彩。

在搭配关系中,强烈的红色适合与黑、白和不同深浅的灰色相搭配;与适当比例的绿色组合显得富有生气,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与蓝色配合会显得稳定、安静、秩序感强。

(2)橙色:橙色的波长在红色与黄色之间,具有红与黄之间的性质,它的明度仅次于黄色,强度仅次于红色,是色彩中最明亮、最温暖的颜色。橙色使人感到饱满、成熟,富有很强的食欲感,在食品包装中被广泛应用。橙色是灯光、阳光、鲜花的颜色,因而又具有华丽、温暖、愉快、幸福、辉煌等特征。橙色极富南国情调,在气候较热的东南亚地区,人们的肤色普遍偏黄偏黑,用明亮的橙色服装相衬托,有明朗、强烈、生机盎然之感。橙色的注目性也很强,常被用作安全帽色、雨衣色等。

(3)黄色:黄色的波长适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色,有轻快、透明、辉煌的色彩印象。由于此色过于明亮,性格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偏差,稍微一碰其他颜色,就会失去本来的面貌。黄色极易映入眼帘,通常用在小商品包装、职业服装上,如安全帽、养路工的马甲等,有表示紧急和安全的意义。

(4)绿色:绿色的波长居中,是人眼最适应的色光。绿色的明度稍高于红色,彩度比较低,属中性色。绿色是大自然的色彩,其性格温和,表现价值是丰富的、充实的,转调的领域也非常宽,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嫩绿色、草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中绿色、翠绿色象征着盛夏、兴旺;孔雀绿色华丽、清新;深绿色是森林的色彩,显得稳重;蓝绿色给人以平静、冷淡的感觉;青苔色或橄榄绿色显得比较深沉,使人满足。

绿色是一种间色,它与黄色和蓝色相配都能取得协调的效果。绿色又是花朵的背景色,所以它和粉红色及红色在一起会有相当好的对比效果。切记:绿色太容易被人们接受,用得不好会让人感觉平庸、俗气。

(5)蓝色:蓝色的波长较短,折射角度大。它是天空、海洋、湖泊、远山的颜色,有透明、清凉、冷漠、流动、深远和充满希望的感觉,也是色彩中最冷的颜色。它与橙色的积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消极、收缩、内在、理智的色彩感觉。

蓝色的性格也具有较宽的变调可能性。深蓝色在服装色中有着最广泛的适用范围,无论年龄大小,它几乎适合所有人。其原因是蓝色近似黑色,明度低,易与其他色彩的性格相协调,但又不像黑色的性格那样平直,色间包含有一定的色彩偏向。蓝色还给人以极强的现代感及具有高度科技感的印象。

(6)紫色:紫色光的波长最短,是色相中最暗的色。它所造成的视觉分辨力特别差,其色性很不稳定。紫色带有高贵、庄重、奢华的性格特征,同时还有一种神秘感。彩度高的紫色易令人产生恐惧感灰暗的紫色有痛苦、疾病、哀伤感;淡紫色、浅藕荷色、玫瑰紫色、浅青莲色等一些明度偏高、彩度较低的紫色则成为高雅、沉着的色彩。它们性情温和、柔美,但又不失活泼、娇艳,易与其他颜色取得协调,是女性色彩的代表。

(7)白色:白色是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称为全色光。白色在心理上能形成明亮、纯净、清白、扩张之感。在我国传统意识中,白色被当作哀悼的颜色。在西方国家,白色则是新娘新婚礼服的色彩,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与坚贞。我国少数民族的回族、朝鲜族、傣族也有用白色的习惯,如白衣服、白帽子、白头巾以及白腰带等。

在实际应用中,沉闷的颜色一旦加上白色马上就会明亮起来,深色加白色也会出现明度上的节奏。从对比角度讲,白色能使与它相邻接的明色多少变得有些暗色感。若白色面积过大,会过于眩目,给人一种冲击感。

(8)黑色:黑色完全不反射光线,在心理上容易联想到黑暗、悲哀,给人一种沉静、神秘的感觉。由于黑色在视觉上是一种消极的色彩,长久以来多与死或不吉祥联系紧密。黑色一般是老年人的色彩,但现在也被年轻人所接受,黑色的服饰能带给人一种冷艳之美。

黑色可与其他漂亮的颜色相媲美,它与各色相配时都处于配角地位,使其他颜色看起来都比它明亮、色彩饱和度高。如与不同明度的色彩相配合,黑色则能为整体配色增加节奏感。但若扩大黑色的使用面积,则会减少色彩魅力,增加阴沉与恐怖感。

(9)灰色:灰色居于白与黑之间,完全是中性的,缺少严密独立的色彩特征,是一个彻底的被动色彩。视觉以及心理对它的反映是平稳、乏味、朴素、无趣,即不强调,也不抑制。灰色作为背景色最为理想,因为它不会影响到邻近的任何一种色。

灰色能起到调和各种色相的作用,是设计和绘画中重要的配色元素。浅灰色与白色相接近,深灰色与黑色相接近。为了充分利用灰色中性化的气氛感,通常要多多少少使灰色带有一些色相,如灰蓝、灰红、灰黄等,这些带有各种色彩倾向的灰色是非常丰富的,易与其他色相配。

黑、白、灰在色调组合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应用相当普遍,是达到色彩和谐的最佳“调和剂”。可以说,黑、白、灰三色永不会被流行所淘汰。

2.调性

调性是指一组配色或一个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它包括明度、色相、彩度的综合考虑。调性的考虑是色彩训练中更为整体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的目的是创造不同的色彩气氛(或称色彩风格)。调性包括三个调子: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以色相调子为主的配色,以彩度调子为主的配色。

在“色彩三属性对比”中曾讨论过明度调子、色相调子和彩度调子,但只是单项对比,而色彩搭配在多数情况下只考虑一项对比是远远不够的。几个纯色并置在一起,由于它们的彩度值和明度值各不相同,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彩度对比和明度对比的关系。可见,调性实质上指的是色彩三属性的综合对比。

(1)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具有清晰感、层次感,富有理性,是三类调子中最基础的调子。

以明度调子为主配色时,要注意避免色相的杂乱,色彩度也不宜过高,以充分展示其明度对比的魅力。通常,清爽、明朗的中调和长调有助于形状、结构的体现;反差小、含糊的短调易出现统一、柔和的整体效果。

(2)以色相调子为主的配色:色相调子是建立在色性之上的总的色彩倾向和色相对比度。可以说,色彩全部意义中的大部分在这里得以展现,色彩所孕育的一切感情、力量也都在这里得以表达。色相调子的确定,就是情绪、性格、感觉的确立。在三类调子中,它是最强烈、最直接、最出效果的调子。

色相调子通常是以一两个颜色为主色,其他颜色与之协调,或同类,或邻近,或对比。在理解和处理色相调子时,如将复杂的色彩关系划分为冷暖两大系统,以此来控制和维持一切色相的秩序,往往会取得好的效果。以色相调子为主的配色,其明度关系应建立在该色相原有明度基础之上。这样,此色相才能发挥出最佳的表现价值(图2-32、图2-33)。

图2-32 色彩心理——以红色色相为主的配色(李婧琛-2006级)

图2-33 色彩心理——以蓝色色相为主的配色(陈笑冰-1998级)

(3)以彩度调子为主的配色:彩度调子指以色彩的鲜、浊构成的配色关系,是一个有关色彩倾向、给色彩以微妙变化的调子。它的确定依配色目的而进行。高纯调子富有生气、有活力,但易显得简单、幼稚;低纯调子含蓄、柔和、富有修养,但同时也有着缺乏个性、平淡的视觉效果。以彩度调子为主要表现价值的配色,其明度尽量保持在较一致的情况下,这样彩度的特征才得以发挥(图2-34、图2-35)。

(祈梦媛-2007级)

(李抒航-2008级)

三属性的调性各不相同,但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想使色彩关系完美、和谐,只有将明度、色相、彩度调子同时考虑进去才能够实现(无彩色系的配色除外)。

3.色彩与感觉

不同的色性和调性具有各自独有的特征,影响到人们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感情反应。尽管这种反应由于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等而各显差异,但其中共性的感觉还是很多。像色彩的冷暖感、空间感、大小感、轻重感、软硬感等,都明显地带有色彩直感性心理效应的特征。

(1)冷暖感:“冷”和“暖”这两个词是指人体本身体验温度的经验。例如太阳、火本身的温度很高,它们所射出的红橙色光有导热的功能,使人的皮肤被照后有温暖感。像大海、远山、冰、雪等环境有吸热的功能,这些地方的温度总是比较低,有寒冷感。这些生活经验和印象的积累,使视觉变成了触觉的先导,只要一看到红橙色,心理就会产生温暖的感觉;一看到蓝色,就会觉得凉爽。所以,从色彩的心理学来考虑,红橙色被定为最暖色,绿蓝色被定为最冷色。它们在色立体上的位置分别称暖极、冷极,离暖极近的称暖色,像红色、橙色、黄色等;离冷极近的称冷色,像蓝绿色、蓝紫色等;绿色和紫色被称为冷暖的中性色(图2-36、图2-37)。

图2-36 色相环中的暖色、冷色、中性色

图2-37 以冷暖感中的中性色为主的配色(杜文-1993级)

从色彩的心理学来说,还有一组冷暖色,即白冷、黑暖的概念。当白色反射光线时,也同时反射热量;黑色吸收光线时,也同时吸收热量。因此,黑色衣服使我们感觉暖和,适于冬季,寒带;白色衣服适于夏季,热带。不论是冷色还是暖色,加白色后有冷感,加黑色后有暖感。另外,在同一色相中,也有冷色感与暖色感之别。

(2)空间感:在平面上如想获得立体的、有深度的空间感,一方面可通过透视原理,用对角线、重叠等方法来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彩度以及面积对比来充分体现。

造成色彩空间感觉的因素主要是色的前进和后退。色彩中我们常把暖色称为前进色,冷色称为后退色,其原因是暖色比冷色波长长,长波长的红光和短波长的蓝光通过眼球时的折射率不同。当蓝色光在视网膜上成像时,红色光就只能在视网膜后面成像。因此,为使红色光在视网膜上成像,水晶体就要变厚一些,把焦距缩短,使成像位置前移。这样就使得相同距离内的红色感觉迫近,蓝色感觉逝去。从明度上看,亮色有前进感,暗色有后退感。在同等明度下,色彩的彩度越高越向前,彩度越低越向后。

然而,色的前进和后退与背景色紧密相关。在黑色背景上,明亮的色向前推进,深暗的色却潜伏在黑色背景的深处。相反,在白色背景上,深色向前推进,而浅色则融在白色背景中。

面积的大小也影响着空间感效应,大面积向前,小面积向后;包围下的小面积色则向前推。作为形来讲,完整、单纯的形向前,分散、复杂的形向后。当形的层次和色的层次达到一致时,其空间效应是一致的。不然,则会形成色彩的矛盾空间。

(3)大小感:造成色彩大小感的因素也是色的前进和后退。感觉靠近的前进色,又因膨胀而比实际显大,亦称膨胀色;看来远去的后退色,又因收缩而比实际显小,亦称收缩色。也就是说,暖色及明色看着大,冷色及暗色看着小。因此,设计中一般暖色系中的色、明色面积要小,冷色系中的色、暗色面积应适当大些,这样才易取得色的平衡(特殊设计除外)。

(4)轻重感:色彩的轻重感主要与明度相关。明亮的色让人感觉轻,如白、黄等高明度色;深暗的色让人感觉重,如黑、藏蓝、褐等低明度色。明度相同时,彩度高的比彩度低的感到轻。就色相来讲,冷色轻、暖色重。

(5)软硬感:色彩的软硬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彩度,与色相关系不大。明度高、彩度低的色有柔软感,如那些粉彩色;明度低、彩度高的色有坚硬感。中性色系的绿色和紫色有柔软感,因为绿色使人联想到草坪或草原,紫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无彩色系中的白色和黑色是坚固的,灰色是柔软的。从调性上看,明度的短调、灰色调、蓝色调比较柔和,而明度的长调、红色调显得坚硬。

(6)强弱感:色的强弱感与软硬感基本相同。

(7)兴奋与沉静感: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主要表现在色相的冷暖感之间。暖色系红、橙、黄中明亮而鲜艳的颜色给人以兴奋感;冷色系蓝绿、蓝、蓝紫中的深暗而浑浊的颜色给人以沉静感。中性色系的绿色和紫色既没有兴奋感也没有沉静感。另外,色彩的明度、彩度越高,其兴奋感越强。

无彩色系的白色与其他纯色组合有明快感、兴奋感、积极感,而黑色是忧郁的。此外,白色和黑色以及彩度高的色易给人以紧张感,灰色及彩度低的色给人以舒适感。

(8)华丽与朴实感:色彩的华丽和朴实感与色彩的三属性都有关联。明度高、彩度也高的色显得鲜艳、华丽,如霓虹灯、舞台布置、新鲜的水果色等;彩度低、明度也低的色显得朴实、稳定,如古代的寺庙、褪色的衣物等。红橙色系容易有华丽感,蓝色系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文雅的、朴实的、沉着的。但漂亮的钴蓝色、湖蓝色、宝石蓝色同样有华丽的感觉。以调性来说,大部分活泼、强烈、明亮的色调给人以华丽感;而暗色调、灰色调、土色调则有种朴素感。

二、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

除上节所提到的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之外,色彩还存在着一种更为复杂的间接性心理效应。此时由于色彩而引起的心理效应不仅仅停留在感觉或知觉的浅层次阶段,而是导致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过程如联想、思维乃至记忆等。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通常与个人或团体的文化背景或社会因素有关,随地域、时间、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尽管色彩成为了一种抽象的概念,但人们在引用某一色彩时,仍习惯采用比较“模糊”的语言而不是利用精确的色彩数字记号来描述。这是因为色彩的记忆与平时生活的经验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我们采用这类相关语言表达时,色彩反而显得更清晰、更明确,如棕色、藏蓝色等就比4-14-4(日本色研表色法)、14PI(奥斯特瓦尔德表色法)更容易被人接受。

既然色彩的经验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那么人们对色彩的体验则必然有其独特性(个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社会性(共性)的一面。下面从色彩联想、象征、嗜好等几方面来论述。

1.色彩联想

色彩联想是指当人们看到某一色时,时常会由该色联想到与其有关联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色彩的联想与平时生活的经验密切相关。例如,红色,我们既可以联想到具体的事物,如太阳、火焰、红旗、鲜花等,也可以产生抽象的联想,如革命、激昂、热情等;黑色,既可以联想到黑色衣服、黑色汽车、黑夜等具体事物,也可以联想到死亡、绝望等抽象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联想是知觉的产物,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还能同时影响到其他感觉器官,如听觉、味觉、触觉等。例如我们说这种色调看起来很嘈杂,或者说这两种颜色相配显得很和谐,这里的嘈杂与和谐均属于听觉的范围。事实上,很久以前就有人研究色彩与听觉特别是与音乐的关系,并建立了音波与光波振动数之间的定量关系,通常以低音代表低明度色彩,高音代表高明度色彩。色彩与触觉的关系也是同相道理,如分别是红色与蓝色的物体,虽然它们同质,但用手去摸,会给人造成红色物体坚硬而温暖、蓝色物体柔软而冰凉的错觉。色彩与味觉的关系也十分受人重视,因为适当的色彩可以增进人的食欲。心理学家认为,明色调的食物一般比暗色调的食物容易下口,而暖色系的食物与冷色系的食物则对人的食欲影响不大。色彩还可以对嗅觉产生作用,最常见的是由某种色彩联想到某种花香,如白色使人联想到百合花或夜来香的气味,桃红色则使人联想到桃花的芬芳;同样,茶褐色会使人联想到焦煳的气味,而深色调就会使人联想到腐败的气味。

2.色彩象征

当对某种色彩的联想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某个民族、某个社会集团所认可并加以推广时,就构成了色彩的象征。色彩象征体现了色彩联想中“共性”的一面,是人们将这种共性普遍化、一般化后形成的某类特定事物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色彩象征又受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影响颇深,同样的色彩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往往表示不同的信息。如黄色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帝王的色彩,因而象征着崇高与威严;而在欧美,由于基督教的普及,黄色是叛徒犹大的衣服颜色,因而象征着卑劣。又如白色在中国人眼中意味着丧葬;而对欧洲人则意味着喜庆,意义完全相反。

3.色彩嗜好

色彩嗜好是指个人对某种色彩的喜好或偏爱。一般来说,支配色彩嗜好有三个因素:一是自我介入(个人嗜好,占20%),二为体面的维持(自我与环境的调和,占40%),三为快乐的追求(追随流行,占40%)。其中,环境的影响百分比最高。环境因素包括职业与场合的调和、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民族与传统等。当然,个性仍然具有应用色调的很大的潜在力量。

尽管色彩嗜好存有个人的差异,但相对色彩象征的特殊性一面,我们同样会发现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也能在某一范围内存在共性的因素。例如,无彩色系列的色和驼色系列的色,男性与女性都喜欢;男性喜好蓝、绿色系的色,女性喜欢红、紫色系的色;知识分子喜欢含蓄的低彩度色等。

从色彩嗜好与性格的关系看,一般认为喜欢红色的人感情外露并且是现实的享乐主义者;喜欢绿色是理性而朴素的人;喜欢蓝色的人具有浪漫性格,注重精神生活;而喜欢橙色的人则缺乏自主,无个性;喜欢紫色、暗褐色与黑色的人,固执孤僻且自卑感强……以上结论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色彩嗜好与人的性格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存在的。

色彩嗜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与社会性,即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变化。这种个人色彩嗜好向社会群体妥协并转而追逐大众潮流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就产生了流行色。流行色的概念在商业设计中十分重要,目前它已成为设计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