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原始人类的着装动机
原始人类有过几百万年的裸态生活期,为什么在最后几万年的时期内会产生服饰这一现象,他们创造或发明服饰以及相关工具的动机是什么呢?关于“为什么穿衣”的问题,理论界有诸多不同的说法,这些不同的服装起源说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各自举示出的证据也有其可信度,概括来说可分为三大类。
一、生理需求论
这一类学说从人类的生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角度予以分析,认为服装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因生理上的保护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目前赞同此类观点的人较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两种说法。
1.气候适应说
论者认为人类是为了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如10万~5万年前欧洲大陆上的原始人为抵御第四冰河期的寒冷,开始制作兽皮衣物;亚、非大陆上的原始人又因高温低湿而制作服装来防晒保湿。所以服装的穿着动机是为了适应气候,保护身体。恩格斯也曾说:“人也学会了在任何气候下生活。……从原来居住的总是一样炎热的地带,迁移到比较冷的、在一年中分成冬夏两季的地带后,就产生了新需要,需要有住房和服装来抵御寒冷和潮湿,需要有新的劳动领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的活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身体保护说
这种说法认为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难免受到伤害,诸如岩石、荆棘、猎物、昆虫等会对人的不同部位或器官造成威胁,尤其直立后的人类性器官缺乏保护,于是发明了不同的保护性衣物,来保护头部、躯干、四肢及性器官等。如发明腹布、兜裆布把性器官保护起来,发明皮带、尾饰物来驱赶叮人的昆虫,用泥土、油脂或植物汁液涂身来防晒和虫子叮咬等。
二、心理需求论
这类学说与上述观点相反,他们否定人类最先是从保护身体出发来发明服装的,而应是从心理上对自然和社会寻求某种需要才发明服饰。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1.护符说
这种说法认为,原始人类相信万物有灵,对给人类带来疾病灾害的凶恶灵魂,需求躲避,而避邪求安的形式就是在身体上佩挂饰物,这样既能保护自己不让恶魔近身,又可取悦凶灵不再加害于身。这就形成原始的护身符,然后逐渐发展成为服饰。如原始岩画中人头上的羽毛、犄角,身后的长尾饰,都是一种祭祀时沟通神与人的中介物,既可敬神,又能护体不受侵犯。
2.象征说
这种说法认为佩饰在最初是作为某种身份象征来使用的,后来演变成衣物和饰品。原始人类中的勇敢者、首领、富有者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和力量、权威与财富,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物件装饰在身上,诸如猛兽的牙齿、珍禽的羽毛、稀有的贝壳、玉石等。这种象征性装饰是原始人的一种炫耀其地位与财富和显示尊严与勇敢的心理体现。另外,有的装饰具有识别氏族的作用,后演化为图腾。
3.装饰审美说
这是心理需求论的一种较为典型的说法。论者认为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美化自身是高等动物包括原始人类所共有的本能。在裸态时期就曾出现用彩泥涂身、在身上刻痕、文身、染齿、涂甲等行为,之后出现的饰物、衣服,都是从美化自身出发而发明的,这种原始的审美心理成为服装发生、发展的最初动力。最有力的论据是:从古至今虽然有不穿衣的民族,但极少有不对身体进行装饰加工的民族。
三、性需求论
人类对异性的回避和吸引,实质上包含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所以另分出一大类予以介绍。这种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1.遮羞说
论者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出现了性羞耻感之后,男女为避免对方看到自身与性有关的部分而用物体掩盖起来,以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如苏门答腊人认为露膝是不正当的行为,所以掩盖双膝;有的民族遮住阴部,有的则遮住面部或全身。有的论者引用《圣经》中亚当、夏娃吃了禁果后知羞耻,以叶蔽身的例子,来说明服装起于遮羞。
2.吸引说
这种说法与遮羞说在因果上正好相反,认为男女为了吸引对方,把身体的某一部分装饰起来以突出其性别、激发性欲。原始人认为性爱是一种美好而神圣的行为,他们渴望人种繁殖,并出现过性崇拜,即将两性生殖器做成模型来膜拜。如果说性崇拜是原始人的社会心理,那么性装饰则是原始人心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人体上佩戴饰物包括美化自身和装饰、掩盖性器官,是为加强对异性的吸引力,服饰就是基于这种性心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澳大利亚的库克人夫妇全身赤裸,仅有项链和臀带,带前有小饰品,以吸引人的目光;巴布亚人则用葫芦套起生殖器官,目的在于张扬和炫耀。
上述诸种有关原始人类服饰动机的学说,都分别说明了服饰在不同条件和不同时期产生的动因,但它们彼此不能互相取代。从发生学角度来说,尽管各种学说的推测都有例证,但人类今天任何主观判断,都难以避免带有想象和猜测,稍有偏差,其指向就会产生极大差距甚至相反。所以说上述任何一种学说都无法全面准确地揭示人类的服装动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片面或武断,因为对每一学说我们都能举出反证来予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