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做一个“富心人”
——《何陋轩记》
“家有良田千亩,一餐不过几碗白米;房有大屋百间,一夜不过三尺床榻”。这个世界虽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致命诱惑,然而占据财富的快感只是外在的、短暂的,而一个人的品行、才智、志趣、节操,才是内在的和长久的。贫富显示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并非是一种生活质量,更无法反映内心的强弱与否。因此,与其向人展示财富的多寡,还不如昭示心境修炼的高低。
王阳明曾经在《何陋轩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阳明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当年住在九夷那么荒凉的地方,连他的弟子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说老师不应该委屈自己,然而孔子却觉得自己可以用君子之风去影响当地的人,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出去从而改变那里的习俗,这样一来,原本是简陋的地方也会渐渐变得繁华。我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贬到龙场来,这里在古代虽然是蛮荒地带,然而今天却成了政府安抚少数民族的地方,无非是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罢了。很多人觉得我从京城来到这样的地方根本难以居住,但是我却在这简陋之所生活得很安逸快乐。
龙场是贵州的一个偏远地区,在明朝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不毛之地。王阳明被贬,从繁华的京城到了荒凉的龙场,按理说,王阳明的心中应该充满了不满。然而,王阳明没有抱怨,面对龙场简陋的一切,他都坦然处之、淡然待之。王阳明之所以被后人推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惧怕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因为他自己就能够反作用于环境。
贵州龙场可以算作是一个“绿色地狱”,野兽遍地而且常年雾气弥漫,特别是驿站年久失修,除了适合老鼠居住之外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为此,王阳明和他的跟班搭建了一个茅草棚子住了进去,后来担心野兽进来就改换到了山洞里。从小生长在官宦门第的王阳明不仅能适应这里的环境,还能按照孔子所说去改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当时龙场的居民们虽然说不上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但其生活的状态与大明王朝的主流城市相比确实低下。王阳明目睹这种情况后,决心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欠缺文明元素的现状。为此,他抛弃了圣人对劳动的偏见,教给当地居民如何打土坯、如何用木头盖房子等。而当地的居民礼尚往来,教给王阳明如何种粮食、如何辨别各种野菜等,甚至还帮助他盖了几间房屋,后来被王阳明命名为龙岗书院。
也正是有了龙岗书院,才让王阳明拥有了一个可以宣传文化的平台,不仅拉近了他和当地人民之间的关系,更是将汉族文化带入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王阳明一直认为要想真正地学习圣人之道,那就必须让自己的生活和龙场的简陋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此,他在《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中写下了“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的诗句,意思就是拿自己和颜回作比较,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贫困生活,求得精神上的富足。在龙场,王阳明的心境得到了修炼和提升,面对贫困和苦难,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以追逐理想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将安贫乐道当作自己快乐生活的准则,悟出了更深刻的道理,独辟蹊径创立了心学。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王阳明认为只有具备了安于贫困生活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学习到圣人的教化,不被现实和功名利禄所拖累,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这就与佛家所说的持戒之道不谋而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攀比的心态越来越渗透到每个人的观念之中,尤其是当炫富从一种新闻变成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也就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整体滑坡的时候。虽然财富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人能力的象征,但是获得财富也需要机缘巧合,不是谁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的。既然有了这个未知因素存在的大前提,就应当对贫富有个淡然看透的态度。
一般来说,你越是远离物质生活,就越能贴近自己的内心。所以,人生有点迷茫的时候,不要借酒浇愁放纵自己寻求什么解脱,那样只会让你的生活更乱更糟,不如背着一卷行李去乡间住上两天,或者去郊区徒步旅行,在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时候,你的心境说不定就突然间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