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日常护理
2个月宝宝的优育要点
(1)继续丰富感觉学习内容(抚摩、对话、看人、看物等);
(2)练习俯卧抬头,每天至少2次。开始练习逗引发音;练习注视色彩鲜艳的玩具和自己的小手。
(3)开始把大小便;训练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坚持母乳喂养,预防肥胖症。
(4)坚持户外活动,坚持日光浴(弱阳光)、空气浴、水浴及宝宝体操。
预防宝宝肥胖的三个关键期
我们都知道,肥胖主要是摄入营养过多而引起的,然而同样的肥胖,情况却有所不同。例如,有些人中年以后发胖,他们的肥胖是以脂肪细胞肥大而非数目增多为主。如果从小就肥胖,不但有脂肪细胞增殖,数目很多(脂肪细胞一旦增殖过多则无法变少),还有细胞肥大混合存在,以致成人后易形成顽固性肥胖。因此,预防肥胖要从小开始,从宝宝开始。研究证实,对宝宝肥胖的预防要抓住三个关键时期,即孕晚期、哺乳期和青春发育前期。
(1)孕晚期:正常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体重增加10~12千克,其中在怀孕7~9个月所增加的体重为胎儿重量,每周可增加0.35~0.4千克。在这一时期如果营养过度,可使胎儿生长过快,脂肪细胞增殖,生出胖的宝宝,如此不但增加分娩难度,还可能导致宝宝将来肥胖。
(2)哺乳期:宝宝出生后2~3个月,有些父母怕宝宝吃不饱,就给宝宝吃米粉、奶糕等,导致宝宝发胖,身体其实并不结实。文献报道,宝宝出生3个月内,如果体重增加3千克以上,5~15岁将显著肥胖。因此,哺乳期要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不要强求宝宝过量进食,特别应纠正认为宝宝越胖越好的想法。
(3)青春发育前期:9~12岁是青春前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出现加速生长,脂肪细胞活跃增殖,由于各种激素水平的提高,食欲旺盛,如进食过量而缺乏运动,很容易发胖。
宝宝使用枕头的方法
宝宝的枕头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呼吸顺畅和颈部的血液循环,影响睡眠的质量和白天的精神状态。为宝宝选枕头应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来确定。
一个月内的宝宝,脊柱基本是直的,头相对较大,几乎与肩同宽,平卧时,后脑勺和背部处于同一平面,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枕头。宝宝溢乳,也不应用加高枕头的方法来解决,应让他向右侧卧,把上半身垫高些。宝宝到3个月会抬头时,脊柱颈段出现突向前面的颈曲;6个月会坐后,胸段脊柱出现突向后面的胸曲;1岁时会走后,脊柱腰段出现突向前面的腰曲。所以从3个月后,宝宝的脊柱就不再是直的了,同时随着身体的发育,肩部也逐渐增宽。这时为使睡眠时体位合适,就应该用枕头了。不过宝宝的枕头高度在3~4厘米为好,长度与宝宝的肩同宽最为适宜。
枕头内的填充物也是有讲究的。中国传统上有让宝宝睡米枕头的习惯,北方人喜欢放入高粱米或绿豆,南方人则放入普通的大米。实际上,太硬的枕头不适宜新生儿,长时间睡在上面,宝宝头部出汗后来回摩擦,有的会摩出圈环状秃发,或使枕骨过于扁平。而长期侧睡,又会导致头骨生长不对称,这些都不利于脑组织的健康发育。最好选择较软的蒲草、芦花、荞麦皮、谷皮、木棉等材料做枕芯,其中木棉最佳。
重视宝宝的打呼噜和张口呼吸
宝宝入睡后,有时会发出微弱的阵阵呼噜声,这种偶尔打呼噜现象不是病态。如果宝宝每天睡觉都打呼噜,呼噜声较大,应引起爸爸妈妈的重视,及时去医院检查,看宝宝是否有增殖体肥大。增殖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当增殖体肥大时,在睡觉时便会打呼噜,除了打呼噜外,还有张口呼吸。由于空气不能通过鼻腔,达不到加温、湿润以及过滤的作用,这些宝宝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当宝宝每天睡觉打呼噜时,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正确对待宝宝的夜啼
对于宝宝的夜啼,应正确对待。夜啼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夜啼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睡眠的规律不对。宝宝白天玩的时间长,夜里睡的时间就多,不会出现夜间哭闹现象。相反,如果白天睡得过多,夜里就很有精神,不愿意再睡,无人理睬就会哭闹不停,出现日夜颠倒的现象。其他原因如饥饿、口渴、冷、热、尿布湿了、衣着不适和周围环境嘈杂也会引起宝宝夜啼。
病理性夜啼多是由于宝宝患有某些疾病,引起不舒适。其哭闹特点为突然啼哭,哭声剧烈、尖锐或嘶哑,呈惊恐状,四肢屈曲,两手握拳,哭闹不休,即使抱起或喂奶仍无济于事。有的宝宝伴有精神委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吸吮无力或不吃等现象。常见的引起宝宝夜啼的疾病有: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宝宝因耳痛、发烧而哭闹不止;寄生虫病,如蛲虫病使肛门瘙痒,难以安睡;皮肤湿疹,因身体不适而啼哭;佝偻病,因缺钙而出现哭闹、多汗、易惊等症;腹痛,如肠套叠,出现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呕吐等;机体的某些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引起皮肤瘙痒而夜啼。
总之,引起宝宝夜啼的原因很多。当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慌乱,应仔细观察,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必要时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如何对待宝宝的生理性夜啼
生理性夜啼的原因之一是宝宝睡眠的“黑白”颠倒。宝宝白天睡得多,夜里就有精神,不想再睡,无人理睬他就会哭闹不停,出现日夜颠倒,让父母苦恼不已。它的特点是哭声响亮,哭闹间歇时精神状态和面色均正常,食欲良好,吸吮有力,发育正常,无发烧等。一般当其得到父母安慰的满足或纠正了睡眠的“黑白”颠倒后,自然就不夜啼了。
引起宝宝病理性夜啼的原因有哪些
病理性夜啼多由于宝宝患有某些疾病,令宝宝感到不适或痛苦。特点为突然啼哭、哭声或剧烈或尖锐或嘶哑、呈惊恐状、四肢屈曲、两手握拳、哭闹不休,抱起或喂奶皆无济于事。有的伴有精神委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吸吮无力或不吃。引起宝宝夜啼的常见疾病有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寄生虫病、皮肤湿疹、佝偻病、腹痛、荨麻疹等。
宝宝夜啼与乳母饮食的关系
宝宝夜啼是指非因身体不舒服而引起每夜啼哭,甚至通宵达旦,有的每夜定时啼哭,哭后仍然安静入睡,称为“夜啼症”。
宝宝夜啼与乳母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辛辣刺激,肥甘之味易生湿热,如乳母经常进食油炸辛辣油腻之品,内热经乳汁进入宝宝体内,可使邪热熏心。中医认为心热为阳,阳为人身的正气,因宝宝正气未充,则至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气不能战胜邪热,则邪热熏心而致宝宝夜间烦躁啼哭,睡喜仰卧,见火或光亮夜啼更严重,同时还可见到宝宝烦躁闷热、口中气热、手胸发热、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有的乳母喜食生冷寒性食物也可影响宝宝阳气,导致寒邪内侵。中医认为脏属阴,夜则阴盛,阴盛则阳衰,阳衰则阴寒凝滞,或阳为阴寒所郁,不得伸展,表现为睡喜伏卧,四肢欠温,面色青白,口中气冷等。夜间则啼哭不休,一般在清晨3时后停息。
由此可见,乳母宜食清淡,既保持一定的营养,又应忌食助火生热化燥伤阴之品,从而避免宝宝夜啼。
注意奶瓶对宝宝口腔发育的影响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宝宝吃饱、吃好就够了,会忽略喂养姿势对宝宝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确值得一提。奶瓶对口腔发育的影响,可能不像一般的宝宝没吃饱就会哭闹那么明显,也许到宝宝6~7岁时问题才会出现。对单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对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宝宝来说,则相对重要些。正确的喂奶方法是:喂奶时先将宝宝抱起,让宝宝斜卧在成人怀里呈45°角,最主要的是奶瓶位置,奶瓶与宝宝面部呈90°角,千万不要将奶瓶压着宝宝下颌骨,或使宝宝为够奶瓶而使下颌骨拼命往前伸。这样才会避免宝宝将来成为“地包天”或“上颌骨前突”,给宝宝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清洁宝宝卫生
修剪指甲
宝宝出生后正是骨骼发育成长的高峰阶段,指甲长得特别快。1~2个月的宝宝的指甲以每天0.1毫米的速度生长,10天就能长1毫米,1个月能长3毫米。而且宝宝喜欢用指甲搔脸部及身上其他痒痒的部位,往往会抓破皮,因此要常给宝宝修剪指甲。由于宝宝指甲很小,很难剪,所以每次不要剪太多,以免剪伤。最好在宝宝洗完澡睡觉的时候用小指甲刀剪,指甲刀要锋利,但要注意别损伤宝宝的肌肤。
清洗眼屎
宝宝在1~2个月期间眼部分泌物很多,很容易长眼屎,而且由于生理上的原因,许多宝宝会倒长睫毛。如果倒长睫毛,因受刺激眼屎会更多。洗完澡后或眼屎多时,可用脱脂棉花沾一点水,由内眼角往眼梢方向轻轻擦,但千万别划着了结膜、眼球。如果眼屎太多,怎么擦也擦不干净,或出现眼白充血等异常情况时,就应到医院检查,看有无异常情况。
减少鼻塞
宝宝1~2个月,鼻涕分泌较多,由于宝宝鼻孔很小,往往造成鼻塞,呼吸困难,这样宝宝就会不好好吃奶,同时情绪变坏。如果宝宝鼻子堵塞厉害,可用棉签轻轻擦掉。用棉签只能去掉较外面的鼻屎,里面一点,棉签就无能为力了。倘若鼻子堵塞得实在厉害,妨碍呼吸,用棉签又不粘出来的话,可用吸引器吸掉。1~2个月的宝宝不能滥用滴鼻药,实在非用不可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经常把宝宝抱到室外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宝宝的皮肤和鼻腔黏膜会得到锻炼,鼻塞现象就会减少,只要呼吸趋于正常,自然鼻塞就少了。
宝宝需要适度地抱和逗
抱是母子感情信息的传递,是宝宝轻微得体的活动。当宝宝在哭闹不止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抱,从而得到精神安慰的时候。有的人怕惯坏了宝宝而不愿意抱,这对宝宝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培养宝宝的感情思维,特别是在哭闹的特殊语言的要求下,不要挫伤宝宝的心灵,要多抱一抱宝宝。
逗逗宝宝可以活跃气氛,丰富感情,对宝宝是一种最好的娱乐形式。逗可使宝宝高兴得手舞足蹈,全身的活动量进一步增加。常被逗乐的宝宝,不仅比长期躺在床上很少有人逗过的宝宝表现得活泼可爱,而且对周围事物的反应也显得更加灵活敏锐,不难想象,这对宝宝今后的智商有着直接的影响。
宝宝需要适度的户外活动
日光、空气和水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宝物,宝宝出生后一个月就可以在日光下和新鲜的空气中活动,这对于提高宝宝身体对外界环境突然变化的抵抗力,增强体质及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阳光照在人身上,能刺激肾上腺的分泌增加,日光中紫外线具有强力的杀菌特性,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促进身体吸收食物中的钙和磷,促进骨骼的发育,有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作用,紫外线还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宝宝贫血。
宝宝晒太阳要选择避风的地方,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宝宝的头部和眼睛,可以戴小帽子,将脸和手露着。开始5~10分钟,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而延长照射的时间,夏天可在树荫下进行。
新鲜空气可促进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紧张度,有利于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宝宝抗寒和耐寒的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每天可定时抱宝宝到户外(凉台、走廊)散步,开始时间略短,以后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