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教材是为普通大学本科学生编写的一本通史类的教材,内容是关于古代世界各民族工艺美术(包括部分建筑)和现代设计的历史概要。

我们觉得,作为大学本科的通史类教材,应该在考虑普及性或通俗性的前提下,有一个照顾全面性和稍有深入展开的学术水准。另外,我们在追求学术的前提下,应力求事实的准确性,但是,对于具有学术争议的一些问题,本科教材应以回避或搁置为好。

所谓全面性,就是不能只讲伟大文明和主要民族的成就,还要关注各个小的文明和我们以为的不起眼的民族,实际上这就是强调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因此,本书教材采用了多视角的文化史观,简单来说,就是不仅只强调欧洲和中国的艺术成就,也不仅只强调现代设计的成就,而是对于世界各民族都要给予平等的对待。例如,我们也关注到了古代非洲、古代大洋洲、古代美洲(甚至是北冰洋极地的古代文化),我们也关注到了西亚、中亚、亚欧大草原、伊斯兰世界、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的古代艺术成就。同时,我们在阐述一个民族的艺术成就时,把这种成就主要归因于他们自己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归因于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尽量避免了某些片面性,例如,有些教材在详细阐述了伟大文明之后,把东方文明中的很多重要东西放在不起眼的后面,如把波斯、印度、美洲等文明放在书的末尾附带性地、极为简单地加以介绍,我们认为,这是极为不公正和不正确的做法。

所谓稍有深入,就是我们不仅仅只关注人类在物质成就上的创造力,还要关注艺术的内涵,同时还要上升到人类精神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把艺术史分为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三个角度实际上就是文化史的三个方面,它们之间互相不可替代,但却互有关联:一是造物运动的基本层面,也就是人类固有的和累积起来的伟大创造力;二是人类审美的理解力,也就是关于艺术和美学的范畴;三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种种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就是人类的精神文明。我们认为,尤其是古代的造物活动,在整体上来说,基本上没有纯粹为了造物而造物的事情,也没有纯粹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事情,偶尔的个别现象只能作为个案处理。因此,以上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偏废的。

具有学术争议的问题,为什么要加以搁置?因为,本科学生主要的任务是接受基本而全面的教育,而不是在缺乏全面基本知识的情况下,被动地参与争论。例如,本书使用“设计”(Design)一词时,基本上只限于把它用来指称西方和世界的现代设计,而对于古代人造物品只使用“工艺”或“手工艺”一词,即使我们偶尔用了设计一词,也仅仅是广义地使用它。因为,这是具有争议的问题。至少我们觉得,古代手工艺和现代设计在生产的手段和文明的内涵都有很大不同,不能作相同的理解,我们总觉得,把一件古代的人造物品说成是“设计”(这里特指的是现代的Design概念),是很奇怪的说法,如“古埃及设计”、“商周设计”。这些问题涉及全球化的文明立场和文化价值观问题。所以,我们将这些问题搁置起来,仍然沿用我们已经习惯的说法,仍然把古代的造物活动称为工艺,而现代的则称为设计。

本教材虽然篇幅不算大,但各位老师仍然秉承着专业的责任心,认真查找了大量文献资料,登录了很多中外学术网站和各国博物馆网站,不仅找到了很多新资料、新图片,也核对了大量专业名词,纠正了在很多中文书籍相互转载间不断以讹传讹的错误,这也是本教材的一个优点。

当然, 作为一本字数有限的教材,我们不可能把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和每个时代一一讨论到,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尽量强调的是我们在文化上的平等观念。

本书是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轻纺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传媒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学校的九位教师共同协作的成果,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最后组稿时,在尽可能保持各位老师原稿的情况下,我们对某些缺漏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并对其中的一些小的错误和某些专业用词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统一。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书中难免产生各种疏忽、遗漏和错误,诚请各位专家、领导和广大师生给予指正。

沈爱风

2014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