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的细节赞美,把对方变成自己人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一个销售员工作很努力,让两个同事去赞美他。第一个人走上前去微笑着说:“你工作起来非常认真,也很努力。”这名销售员含蓄地笑着说“谢谢”,然后继续埋头工作。第二个人上去之后,说:“你工作这么努力,客户信息整理得这么认真仔细,难怪你的业绩会那么好。”销售员笑着说:“是吗?我也是尝试着做。”随后他主动和第二个人交谈了起来。
同样是赞美销售员工作很努力,被赞美者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专家是这样分析的:人的内心之中会对周围的人有一个“远近关系”的判断,对于越了解自己的人位置会摆得越近,情绪反应也会越大,反之,内心的情绪便会越淡,这在心理学上叫作“自己人效应”。你在赞美的时候能说出细节,对方的内心之中会觉得你对他的关注多,是属于“自己人”,而“粗枝大叶”的赞美,别人会觉得你是在说客套话,并不了解和关注他,是一个“他者”。基于人们的这种心理,在表达赞美的时候,不妨多说一些细节,拉近心理距离,把他人营造成“自己人”。
相传,法国著名的作家大仲马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期非常地穷困潦倒,后来流浪到了巴黎,他去找父亲的一位朋友,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找一份工作。当父亲的朋友得知他的来意之后,问道:“你有什么特长吗?”大仲马羞涩地摇了摇头。对方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那你把地址写下来,我帮你找到工作后好通知你。”大仲马惭愧地写下了自己的地址,对方说:“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啊,这就是你的优点!”对方一边点头一边说:“把名字写好,就能把文章写好。”大仲马受到了鼓舞,高兴地离开了。
在赞美大仲马的时候,他父亲的朋友没有直接夸奖他字写得漂亮,而是赞美他的名字写得好,通过一个细节,把赞美送到了大仲马的心里,让大仲马觉得他就是自己的知己,属于“自己人”,进而赢得了大仲马的信任。心理学家认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别人更多地欣赏自己。如果你只是“粗枝大叶”地说些好话,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根本不了解他,其心理上就会产生落差,继而拉远心理距离。可见,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要多注重一些细节之处,让别人的心里产生“自己人效应”。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有一个男孩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渴望着能够成为足球明星,终于,在他25岁的时候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前来为他祝贺。有一个老师说:“你真了不起,这么年轻就成为了鼎鼎有名的足球明星。”男孩笑着说:“这没什么。”这时候有一位同学说道:“你的吃苦精神真的很令人折服,不管刮风下雨,你始终在球场上奔跑。”这时候,男孩走过去给了这位同学一个深情的拥抱。赞美别人抓住细节,往往会让你迅速地站到对方内心中近距离的位置上,从而成为“自己人”。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赞美中凸显细节呢?
1.表达赞美不妨有的放矢
很多人在赞美的时候总是很抽象地表达感觉和印象,却没有具体说明,让接受赞美的人觉得他是在敷衍自己。比如,有的人赞美一个女孩很漂亮,却说不出她究竟漂亮在哪里,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要想把你的赞美之词送到对方的心里,不妨夸她的衣服很时尚,化妆很到位,等等。
2.赞美别人时要局部细化
表达赞美要尽可能局部细化,让对方知道他的什么地方值得你欣赏,值得你夸奖。这样别人才会觉得你是真的在关注他,而不是对他只有大概的印象和感觉。比如,你赞美一个女孩,与其说她的笑容很灿烂,不如说她笑起来酒窝很迷人。
3.赞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常,当一个人取得成绩的时候才会被人关注,因而得到的都是对他的能力的赞扬,殊不知,对方更加在乎自己付出的努力。在赞美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人云亦云地赞美表面的成就,而去赞美对方所付出的艰苦的努力,这样往往在心理上能和对方靠得更近。
“自己人效应”,说的是人会根据周围人对他的喜爱和感兴趣的程度,在内心中确定不同的远近距离,位置越前的人,与自己的关系越密切,相反,则越疏远。在一个人心中位置十分靠前的人,往往会被他当作知己,属于“自己人”,他对此人表现出的情绪和反应就会越大。“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当中普遍存在,是人们获得更多的“心理安全”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