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脑瓜里有“不负责任总裁”
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D.MacLean)说,大脑是三层包裹的结构,它们分别是:爬行动物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
人脑最里面一层叫“爬行动物脑”,来自3亿年前的演化,是最古老的脑,负责人体的生理需求;
中间层叫古哺乳动物脑,负责情感,也被称为“情绪脑”,来自1亿多年前的演化,并留存至今。
而最外面一层叫新皮质,也叫大脑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也被称“理智脑”,来自4000万年前的演化。“理智脑”主管认知功能,具体包括注意、思考、推理等理性思维。相比起“动物脑”和“情绪脑”,婴幼儿期的“理智脑”极度不成熟。它是孩子大脑中的“不负责任总裁”,因为正是它,常常导致孩子的行为情绪与理智分离。
其实人的行为情绪与理智分离,这方面的医学例子不少见。
在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Michael Gazzaniga的研究中,有一位经历了脑割裂手术的男人。这个男人有一天因为某件事情跟妻子闹了一些小矛盾后,他用左手抓住自己的妻子,不停地摇晃妻子;这时他的右手做的是不同的举动,这只右手使劲地抓住左手,企图不让左手伤害妻子。
在另一个研究中,科学家给一个割裂脑症状的病人的右脑呈现一根香蕉,同时给他的左脑呈现一个苹果,当科学家让他用左手画出他所看到的东西时,他画出了香蕉;接着,科学家问他刚才用左手画了什么,让他用右手指出来,病人的手指指向了苹果。
上面两个例子,被人称为“割裂脑效应”,虽然是人的同一个大脑做出相互矛盾和相反的举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但是也给脑科学家们研究大脑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方向——人的行为也许不受人控制,行为情绪与理智经常分离。
其实,在孩子们的成长生活中,父母们也常常找到相似的例子。
一位产后妈妈带着小丑面具,企图逗笑她那位正在婴儿床上哭闹的宝宝,没想到宝宝一看到面具立即发出尖锐的啼哭,不仅哭得面色发紫,还开始大口地吐奶……把妈妈吓坏了。
观察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类的生存之道,如果宝宝无法辨认小丑的表情,便会陷入恐惧。我们想象一下,当一位原始部落首领面无表情地来到一位原始人孩童面前,孩童一定会感觉不安,因为没有任何表情的一张脸,很可能正酝酿着杀戮。所以,对未知的恐惧,便在人类的大脑刻下“烙印”。
我们常常也能在一些人类进化史资料中,看到下面相似的情景:
当原始人被豪猪刺伤时暴跳如雷,愤怒促使他们使出全部力气对豪猪进行反击,最终捕获豪猪回家;当原始人宝宝听到森林里怪异的叫声而浑身哆嗦害怕不已,害怕让他们不敢从乱草中爬出去,从而避免了被野兽吃掉的命运……
神经心理学家瑞塔·卡特说,“我们一直认为情绪是一种感觉,但这个词其实有所误导,因为它只形容了一半,确实有一半我们在感觉。事实上,情绪根本不是感觉,而是一组来自身体的帮助生存的机制,演化出来让我们远离危险。”
从人的一生来说,人脑最先发育的,是负责基本生理活动的“动物脑”和中间层的负责情绪边缘系统的“情绪脑”,所以寻求生存和情绪化是婴儿期小婴儿的基本表现。而大脑前额叶皮质是人脑发育最晚的皮质层之一,从宝宝们两三岁才开始正式发育,过程缓慢,一直持续20多年,孩子才发育成为一个情绪基本成熟的人。平均来说,大脑的发育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善。因为大脑这样的发育特征,幼年时期孩子的大脑常常被“动物脑”和“情绪脑”主宰,所以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表现也总脱离不了这两部分的影响。
一般来说,儿童对四五岁前的经历基本上无记忆,但危险和意外事故常常例外,这是“动物脑”的作用。如果一位40岁的成年人记得他4个月时从婴儿床摔下来的事故,可以说一点儿也不稀奇。宝宝们出生后,自我感觉弱小、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清晰地知道需要在足够安全的环境才能生存,那些生命早期的危险和意外事故,能成为潜意识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存活下去。
除此之外,小婴儿还爱啼哭。他们通过啼哭间接告诉养育者,他们希望获得怎样的养育。当宝宝们感到安全感受到威胁,比如饥饿了或感觉寒冷,他们的“情绪脑”会自动启用“哭闹模式”。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父母听到孩子哭闹会担忧或不高兴,甚至愤怒,但同时也提高了父母对宝宝的敏感性,增加了宝宝生存下去的机会。想想孤儿院的那些孤儿宝宝,当他们听到某个宝宝凄厉的哭声,可能就会引起整个寝室内的宝宝都哭了起来,因为哭声常常跟安全感威胁有关。同样地,稍大的两三岁的孩子也是“爱哭包”,当他们感觉不舒服或内心安全感受到威胁,也喜欢用哭闹来表达。因此“动不动就哭”成了父母对孩子的印象。
所以,幼年时期孩子的“原始人”反应,其实跟动物脑和情绪脑相结合的“生存机制”有关。
有一位脾气很好的年轻人,一次遭遇车祸后脑袋受伤,虽然年轻人头部的伤口很快愈合,但当他出院回到家之后,全家人发现年轻人的脾气变了。他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还总以扔东西砸东西发泄愤怒。他的电脑被自己砸了一台又一台,有时一个月内砸坏两三台电脑,家里的家具也被他砸得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年轻人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时没有任何理由地便感觉脾气暴躁。医生说,年轻人的前额叶皮质在车祸中受伤,在手术中被切除了部分。
对幼儿来说,他们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在未够成熟前,充其量也是一个功能有缺陷的大脑组织,正因为大脑负责理性的前额叶发育缓慢,孩子小时候情绪自控力差,容易哭闹撒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幼年孩子的行为情绪与理智分离的现象,其实跟一位大脑受伤病人很像。
即使是成年人,由于个体的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同,每个人的养育环境也不尽相同,有些成年人的“理智脑”发育得较好,有些较差。想想那些一遇到挫折就瞪眼睛、吹胡子的成年人?他们的行为像小孩一样,出现行为情绪与理智分离是常态。
一个小男孩在晚上睡觉前,非常诚恳地答应妈妈,“我明天早上闹钟响了就立刻起床,再也不用大人催!”,结果第二天闹钟响了,情景如旧:孩子拉着被子盖住头,翻了翻身继续睡;妈妈眼睛里依旧充满无奈和沮丧。
一个小男孩懂事地跟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我能自己上厕所,再也不影响爸妈睡觉”,结果当晚睡到三更半夜,妈妈又听到儿子扯着喉咙叫喊:“妈妈,厕所里有怪兽,我一个人不敢去”。
一个小女孩跟爸爸承诺“再也不哭闹,而是有话好好说”,结果当爸爸在超市拒绝给她买粉红色的长发芭比娃娃时,小女孩还是哭闹反抗:“不买我就不走了!”
一个被地瓜烫伤的小女孩跟奶奶说:“奶奶,我再也不着急吃东西了,要等你做好了我才吃”,结果当她闻到锅里飘出来的香喷喷的酱油鸡味道时,还是跑进厨房掀开了锅盖。
一个小男孩竖起两根手指,对爸爸发誓“再也不东张西望,一小时内专心做完作业,绝不拖到晚上11点”,结果第二天,放学后电视照看、玩具照玩……到了晚上10:55分,孩子瞪着“打架”的双眼、哭丧着脸跟爸爸说:“我还没开始做……”
在大人们看来,孩子们是一群常常不守信用的“小猪”,说话不算数。其实是因为他们的脑瓜里住着“不负责任总裁”。
孩子们常常鲁莽、冲动,快乐了就“哈哈”大笑,伤心了就“哇哇”大哭,不满意就发怒扔东西,他们就像一口清澈见底的水井,行为冲动、情绪外露明显。虽然他们在鲁莽和冲动后,在被父母批评时也会内疚或悔改流泪,也发出再也不鲁莽冲动的誓言,但你不用高兴,他们下一次该鲁莽还会鲁莽,该冲动还会冲动,该哭还会哭。因为幼年孩子的专长是“只做承诺”,而不是“履行承诺”。孩子的行为情绪与理智分离,养育过孩子的父母们,对此一点儿也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