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德国海军政策的失误
德国鱼雷艇V186号(驱逐舰)
◆ 盟国如何通过德军海上的消极抵抗获得陆地上的胜利
如果是美国人来写这篇文章,我相信他将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德国试图超出自身能量来额外侵占领土。如果俾斯麦仍在位的话,这一情况将永远不会出现。在没有海军力量支撑的情况下,普鲁士完成了所有的征服战,是因为普鲁士的政治家是世界上最潜心研究历史的人。他们认为,德国人将面对三个较为突出的历史现实:
1.将庞大的陆军战队与获得海上霸权所需支出结合起来面临的经济困难。
2.英国对于任何企图与之海上相抗衡国家的戒备。
3.英国强大仅在于其海军力量,而在欧洲大陆的军事对抗中,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其陆地对抗力量相对薄弱,几乎完败。
德国轻型巡洋舰“阿里阿德涅号”
这艘轻型巡洋舰和下图中的“弗劳恩洛布”巡洋舰几乎在同一时间建造(1900年到1902年期间)。“阿里阿德涅”,装载10门大炮和3个鱼雷管,在航行过程中遭炮火袭击,其中一个鱼雷管沉没海底。德国海军当局还指望依靠这些鱼雷管来增强其海上军事力量,但愿望落空。
◆ 德意志帝国施行海军政策
大约在1896年,一位来自驻中国使馆富有进取心的官员——冯·提尔皮茨赢得了德皇的信任,他表达了自己对海军力量强化以及帝国巩固的渴望,因此被任命来完成这些计划。然而这一系列计划无法暗地执行,因为德国人必须拨款来进行海军培训与教育,外交政策的制定必须针对英国所实行的海上霸权策略。其中教育改革是最大刀阔斧的,尤其是针对国家海军协会100多名官员。一位伟大著名的政治家查塔姆,面对教育改革问题时,会用言语审慎提醒官员们:“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且不说英国的海上霸权力量,只是要避免给欧洲雇佣兵制造理由来抨击英国海军的外强中干。”几年前,英国将赫里戈兰从大英帝国中割裂出来,走上了一条注定与德军对抗的外交之路。
◆ 唯有成功能证实决策的正确性
这样一个政策的施行,唯有通过成效来检验其合理性——一海不容二主,能否建立一支足以击败大英帝国独霸海权的海军舰队。陆地上,弱国可以通过支持强国,相应地能够在强国的庇护下开展各项活动,类似情况在海上却行不通。因此,对一个军事大国来说,海军政策耗资数亿并无显著成效,说明政策本身就是完全失败的。如今,德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集中军事力量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如果能预料到海上失利,他们必定会集中财力壮大陆地军事力量。相应地,在大陆军事对抗平息之前,大量殖民地流失是很奢侈的,因为海外殖民地就如熟透的果实般落入到执掌海上军事的优势方。
◆ 德国如何做才可能制胜?
换句话说,德国必然会失去原本拥有的殖民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用于对抗英国海军的开销都是不值得的。并且,德国也确实需要这样一支舰队,以防止对波罗的海的管控权落入俄国手中。问题在于德国人一贯认为,在平复陆地上的敌军势力之前,他们不奢望在海上能与英国抗衡。另一方面,海运是英国的立身之本,即使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战争也可能随时向英国航运开火。类似情况在1914年较为普遍,它将置英国于危难之中。冯·提尔皮茨和德皇膨胀的野心,正是他们自我毁灭的原因所在,而相应地大英帝国则得救了。
“弗劳恩洛布号”,另一艘德国轻型巡洋舰
大约在同一时间建造的约相同吨位的英国船只,只携带轻型装甲,或者根本没有装甲;装载少量鱼雷管,或根本不装载。此外,德国船只的额定马力更大、航行速度更快、货物装载量更大,为的是它们能够服务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亨利·鲁斯钦 供图
德国犯的第二大错误,是他们在处理军事事务中未遵循民主的外交政策。他们没有意识到对比利时的入侵给大英帝国带来的冲击。他们将爱德华·格雷爵士关于首批舰队会在波特兰而不会派往战争基地,以及大英帝国不打算动用外汇储备的言论,理解为大英帝国绝不会涉足战争。因此,冯·提尔皮茨并不对在德国意料外的事件做防范。俄国和法国都意识到并强烈地表示,只有英国方面有确切的海军准备和军事准备,才能防止战争爆发。这实际上是对英德双方的误解。英国不懂军事外交,德国也不理解民主外交。不管怎样,德国政策如此,那么一时之间战争便不会爆发。在我们看来,利害的关键在于,德国在国外只拥有不到10艘军舰,也没有很多商业辅助船。除了在宣战前的雷区,德国无力从海上进攻也无法进攻。相应地,正如马尔堡所说,以自由开放闻名的英国,若多花些时间布局,怕是德国早已在其管控之中了。
德国基尔市新的战争港
据说基尔战争港在同类港口中属于最佳战港。这座城市是在13世纪建立的,但当时只是一个沉寂的小镇,直到后来由于德国海军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活方式。除了帝国造船厂,这里还有许多大型的私人制造厂。
德国鱼雷快艇部
鱼雷艇这一词语,出现在德国海军中,所代表的是更精湛的工艺,不仅以鱼雷武装,还安装有机枪。其他海军部队称其为鱼雷艇驱逐舰,或更普遍地简称为驱逐舰。德国造船工程师建造此类舰艇的成功率可能略低于建战舰的成功率。上图中所呈现的,是在港口的一个涡轮机驱动工艺部门。
亨利·鲁斯钦 供图
◆ 德国未能利用英国的失误
然而不管英国参战与否,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德国可随时发动战争,并相应地将占领拥有大量煤炭和铁矿资源的法国工业区。在与法、俄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德国有必要侵入贸易航线以防供应品被切断,而那时的法国全军正忙于在地中海沿岸确保道路的畅通。而此时,英国却采取了下列措施:
1.英国对航运和海运物资的过度依赖。
2.1904年陈旧的巡洋舰报废。
3.1904年到1914年在国外实施的削减巡洋舰实力的政策。
4.1904年到1909年,海军部误认为,小型巡洋舰几乎没有用处,因此武装商船亦无用武之地。
◆ 也许能够带来成效的政策
如果德国海军部能够认清现实,他们会在1914年7月23日至8月4日的危机时期,将所有巡洋舰和商船分散到遥远的贸易航线上。然而事实上,他们未外派一艘武装船只。“埃姆登号”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就像知识之树结的苦果,因为他们所获得的都是由于英国疏忽而错失的大量机会。
德国军方的头脑,似乎无法应对不利情况而采取变通方法。随着陆地伟大军事武器的问世,德军化畏惧为动力——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并将同样的方法应用于海上,期望取得类似成效。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同样道理,一旦陆地军事机器失灵,恐惧将再次席卷德军。如果德国在同英国的海上对抗中采取了正确的行为模式,那么每个中立国都将唾弃大英帝国,并试图打破其海上封锁。而德国用潜艇政策向美国发出挑衅,结局必定有害无益。这样一来,英国在处理荷兰、丹麦甚至瑞典的违禁贸易时,更不会有什么顾虑了。
◆ 德国人在准备工作中犯的其他错误
人们普遍认为,德国人很少在机制方面犯错,这一说法最初是由劳埃德·乔治先生在关于军需品辩论会上提出的。事实上,德国在军事方面的准备工作,大都是靠增加武器支出费用来实现的。如果他们必须选择——因为每个国家为某个既定时刻做准备时都必须做选择,将不得不专注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这也正是在海军问题上他们必须要做的事。以驱逐舰为例——这是最常见的海军舰艇之一,英国相对依赖大炮,德国则依赖鱼雷。就设计而言,英国在每一方面几乎都是合理的,在每一类船舶中,它都采用了较重武器的正确使用原则。除了海军水雷和齐柏林飞艇之外,我举不出任何案例可以佐证德国武器使用的合理性。由于费用的限制,英国水雷设计不合理,此外英国从未建造齐柏林飞艇。
◆ 没有伟大的方向指引
两相比较,德国的失败在于,为了以有限的支出获得利益最大化,它不得不在海军支出方面妥协。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德国做出选择之前就应该做好所有相关的准备工作。不可否认的是,德国大量储藏枪炮、给商船提供武器皆是明智之举,在这方面英国就略显逊色了。基于大量调查,德军中很难发现较为卓越的海军领袖,而唯一的结果是,冯·提尔皮茨只是一个恪守规矩的领导者。德国海军的正确职能是帮助德国赢得欧洲的统治地位,在未来的日子里推翻英国的海军霸权,届时欧洲的工业资源,将为大幅扩张的德国带来极大影响力。如果任命冯·戈尔兹这样的领导者统管德国海军,会比任命冯·提尔皮茨更明智,因为他知道如何行动以达到思想中的预期。像俾斯麦这样的政治家——会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标而采取军事行动,这也许会消除大英帝国的怀疑。
文/卡莱恩·贝莱尔斯(皇家海军兼宪兵)
所向无敌的无畏战舰中的一员
“图林根”“东弗里斯兰”“赫尔戈兰”和“奥登堡”四大无畏战舰,都是本着统一设计原理,一战爆发的前几年才得以组装完成。每款战舰都可携带10门12英寸、12门6英寸口径的大炮,以及6个鱼雷发射管。“东弗里斯兰”战舰在日德兰半岛战斗中,由于遭严重损坏,移交给了美国,由海军建设人员做修复工作。
德国海军的骄傲
当1910年战斗巡洋舰“塞德利茨号”问世时,德军坚信该巡洋舰所向无敌。它不仅有着结实的装甲带,还装置有10门11英寸口径、14门6英寸口径的大炮,以及4个鱼雷发射管。尽管如此,其发动机功率仍足以产生26.5节的速度。
亨利·鲁斯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