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序

世人谈及德国海军,总会先想到二战中令人生畏的德国潜艇部队和发明“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可以说“德国潜艇”和“邓尼茨”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德国海军的代号和“形象代言人”。但纵观整个德国海军百余年的历史,对德国海军影响深远的不止邓尼茨一人,如对海军建设情有独钟的德皇威廉二世、素有“德国近代海军之父”之称的蒂尔皮茨,还有就是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

雷德尔是一位对德国海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从1928年10月担任德国海军部长开始,到1943年2月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主动辞去海军总司令一职为止,雷德尔实际领导德国海军长达15年之久。正是在雷德尔的领导下,弱小的德国海军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秘密扩军备战,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德国手中一支不容小觑的侵略扩张力量。雷德尔的这部个人回忆录对于研究德国海军史是一份价值颇高、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回忆录中,雷德尔对自己戎马生涯的详细描述和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军事行动的全程记录,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海军的兴衰历程。书中披露了大量关于一战后德国海军重建和二战中德国入侵挪威、英国、苏联以及大西洋海战等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情况,对后人全面客观地开展分析研究非常有帮助。

研究海军史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为我们拨除历史迷雾,看清“山的那一边”发生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探寻海上战争的基本规律,汲取各国海军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我们今天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单就德国海军的兴衰成败而言,我认为,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濒海强国在崛起过程中应避免与海洋强国过早摊牌。一般来说,濒海强国既有陆地强邻,又被海洋国家视为潜在对手,安全威胁常常来自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因此必须坚持陆海兼顾。在来自陆地威胁较小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向海洋发展,在来自海洋威胁较小的情况下则集中力量消除陆地的隐患。然而,德国由于没有处理好陆海并重中的侧重与节制的关系,常常使自身陷入英、法、俄等陆海强国的双重包围之中。同时,要看到海洋强国的地缘环境相对有利,又能够利用濒海强国与其陆上强邻之间的矛盾渔利,因此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濒海强国应避免与海洋强国过早发生直接冲突。

二是必须按照海军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海军。国家必须将海军建设放在一个长远的历史时期加以规划,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增强,而不能操之过急。以德国海军的教训而言,如果当初希特勒能按照雷德尔提出的“Z”计划稳步推进海军建设,不提早发动侵略战争的话,德国肯定会建成一支能与英国相抗衡的海上力量。同时,从海军建设的角度来讲,雷德尔关于建立均衡发展的海军和发展海军航空兵的设想也都是正确的。此外,德国海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官兵的教育训练、纪律和士气,以及发展装备等很多问题,我们可能感到似曾相识,这说明只要我们对别国海军建设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研究,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三是要以正确的海军战略指导海军作战。实行什么样的海军战略,要综合考虑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关键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切中要害,量力而行,而不能好高骛远,超越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实施力所不及的作战行动。二战爆发后,雷德尔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英国高度依赖海上贸易的特点,决定集中力量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而不是以弱小的德国舰队与强大的英国舰队正面交锋,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希特勒对此却缺乏深刻认识,他没有听从雷德尔的忠告,将海军的作战重点放在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上,而是一意孤行,先是企图直接登陆入侵英国,碰壁后又不顾雷德尔的强烈反对进攻苏联。希特勒也没有及时采纳雷德尔占领马耳他等英国在地中海的重要基地的建议,对于雷德尔强烈要求的加快U型潜艇建造的建议,希特勒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德国海军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就雷德尔自身而言,在没有有效制空权的情况下,还贸然派“俾斯麦”编队到大西洋出战,导致“俾斯麦”号被击沉,也是他指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雷德尔起初并不赞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他本人对纳粹党也素无好感,并强烈主张军队同政治应该彻底分离,但不管怎样,雷德尔苦心经营的海军以及他本人实际参与了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沦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雷德尔关于战时行为的辩护,读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予以鉴别。

相信本书对志于海军史研究的朋友和关心海军发展建设的各界人士会有所帮助。

吕贤臣

2019年4月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