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20个瞬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1818年,童年卡尔

两百年前,在德国的西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它叫特里尔。清澈的摩塞尔河静静地穿过这座小城,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河谷里的桃树、樱桃树都会竞相开花,山丘上成片的葡萄树也冒出了蕾芽,点缀着美丽的原野。暖风拂过山坡,阳光亲吻河泽,这座静谧的小城在点点春光中焕发生机。

1818年5月5日凌晨时分,特里尔城布吕肯巷664号住宅的房间里,一个名叫亨利希的律师神情不安地踱来踱去,时不时趴在里屋房门上探听动静,焦虑万分。直到来自城里的助产大娘喘着气儿跑出来告诉他,你要做爸爸了,你们家多了一个男孩!他这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这个男孩,就是马克思。那一刻,可能谁也想不到,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家,诞生了一个在世界历史上掀起波澜的伟人。

19世纪初,特里尔城大约有一万五千人口,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曾经被命名为奥古斯塔特瑞沃洛姆,一度被称为北部罗马,并曾是罗马军队最大司令部所在地。据《马克思传》中考证,马克思实际上是在黑门(porta nigra)附近长大的,那里有4世纪时期宏伟的教堂,永久纪念着特里尔的庄严与辉煌。在中世纪,这座城市作为大主教驻所,边界曾延伸至梅斯、土伦和瓦尔登;据说它所拥有的教堂数量比德国任何一个与它大小相当的城市所拥有的数量都要多。特里尔给马克思的一个终生烙印就是他一直都有着一口浓郁的莱茵河版特里尔味的口音。他对历史始终如一的热情也与出生的这座城市关系密切。

由于特里尔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连同莱茵河畔的其他地区一起被划归为法国的领土,“特里尔选帝侯国、神圣罗马帝国、等级社会,以及犹太人在这种等级社会制度中的地位,这一切都突然消失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的氛围中。1814年,莱茵地区成为了普鲁士的殖民地,特里尔也是其中之一。这里没有什么大工业,大多数人是官员、商人和手工业者,葡萄园种植是当地人的一项主业,但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竞争,情景日渐萧条,导致了失业率的上涨,加上社会治安不稳定、外出移民加剧,整个特里尔出现了一部分人只能依靠公共救济而生活的状态,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特里尔是整个德国最早出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也不亚于家庭环境,在特里尔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似乎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的种子。

用今天流行的话说,马克思出生在5月,属于“金牛座”。曾经有人统计过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150位哲学家的出生日期,得出一个特别好玩的结论:金牛座盛产哲学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星座。金牛座的马克思,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自带“哲学之光”,注定要在这个世界上掀起波澜,名垂青史了。可是,难道马克思一出生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上天的宠儿?注定只有他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师吗?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没有人生下来就能随随便便成功,也不是每个伟人出生的时候都含着金钥匙,长大后就能呼风唤雨。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可能付出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努力,也可能经历了常人不可承受的苦难。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信仰明确、意志坚定、绝不轻言放弃。

事实上,马克思出生的家庭在特里尔当地算得上是条件很好的中产阶级。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特里尔城的一名犹太律师,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对古典文学和哲学都颇有研究。亨利希是个思想开明的人,在特里尔城他也经常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与同样思想开明的人一起激扬文字、碰撞思想火花。就在马克思出生前后,他选择了皈依新教。要知道,在19世纪初的德国,新教一直是理性主义、启蒙思想支持者的宗教选择,这个决定无疑对马克思今后的成长也产生了影响。

观天下

1819年8月至9月间,欧洲中部爆发了反犹太人暴动(Hep-Hep riots)。暴徒们攻击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商业活动和家庭。因为先前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等级社会逐渐瓦解,原来处于次级地位的犹太人越来越多地开始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当中。对他们来说,改变信仰是个普遍选择,从而可以摆脱等级社会的局限,获得与其他群体一样的公民权。“就特里尔来说,到了19世纪30年代,18世纪中大部分犹太名门望族中的成员都改信了基督教。”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特里尔一直是天主教植根颇深的地方,从犹太教到新教,等于是从一个小圈子跳进了另一个小圈子。对于接受了拿破仑氏法国大革命信念的人来说,亨利希的选择在一定情况下也决定了马克思的思想起点。虽谈不上子承父业,但马克思一生对法国有着特别的情感,对法国激进思想的关注毫无疑问与他成长的环境、父亲的教导与牵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的欢乐时光,对于小卡尔来说,最愉快的事情就是晚饭后听爸爸朗读睡前读物,那都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法国启蒙运动的伏尔泰和卢梭的文章,也有德国古典主义的歌德和席勒的诗歌。每天晚上,在客厅华丽台灯的明亮光辉下,壁炉上的小小金钟滴答滴答地响,小卡尔就趴在父亲的身边,听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又一篇的启蒙读物,这无形中为马克思带来了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

什么是启蒙运动?它管用吗?

“启蒙”,通俗来说,就是学习基础知识,使人明白事理。但是,西方的“启蒙运动”,有着比较严格的含义,指发生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崇尚理性,摆脱愚昧”,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从“神本主义”转向到“人本主义”,世界的主宰是人而不是上帝;二是塑造人的“理性”,即从中世纪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枷锁中挣脱出来,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宣传并确立起来的。它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传播。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晚年的题为《回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短文中,开宗明义说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Sapere aude![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但是,考察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欧洲实际上处在两股互相矛盾的力量斗争中——正面的力量是:资本主义新生力量蓬勃发展,突出表现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宪章运动,与此同时,与新兴资本主义物质力量相适应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思想领域,有法国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对现代社会与现代性的考察,有英国的霍布斯、洛克对现代政治的理论构建,也有德国康德、费希特对哲学的批判与再造。而负面的力量在于:欧洲的资本家、封建贵族、教会、平民和无产者之间的力量态势犬牙交错,再加上欧洲内部整体资源的匮乏、分布不均和人口的暴增,使得近代欧洲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在1795年和1797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进行了两次普法战争,最终以普鲁士的一败涂地而告终,暮年的康德忧心忡忡地写下了著名的《永久和平论》,他把欧洲各国的内战比作几个醉汉在瓷器店里打架,不但身受重伤,还要赔偿打碎的瓷器带来的损失。康德追问的是:“就现状来看,人类永久的和平是否可能?”作为一位启蒙理想主义者,康德仍然坚信,尽管欧洲的内战带来了惨痛的后果,但正是这些教训可以使人类自我反省,从而在未来可以达到永久和平的理性状态。

那么,康德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呢?可以说结果上实现了而目的上破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欧洲长达两百多年的内战也随之告一段落。欧洲内战后期,单纯的政治力量已经无力支撑战争的继续,于是他们求助于资本家财团的支持,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等支持下,拿破仑战败,欧洲内战结束,它标志着新兴资本家与政治团体达成了真正的同盟与和解,教会、贵族与封建领主等旧势力再也无力对新兴资本主义势力构成威胁与挑战。但是,欧洲内部的危机并未得到全部消除,资源依旧匮乏与不平均,人口依然过剩,怎么办?于是西欧开启了对外殖民——他们把欧洲内部的矛盾转移到了欧洲外部,转移到了全世界,从而把各个民族的文明都纳入到欧洲文明的范式之内,这也就是《共产党宣言》里讲到的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因此,欧洲以外地区的现代化,是伴随着欧洲对外殖民、侵略的血与火的方式实现的。人类理性呼唤一种人道主义,但是在现实中却表现为人的普遍异化和欧洲的霸权主义。

因此,就是在这种启蒙运动带来的现代文明的“精神分裂”的思想背景下,马克思出生了。人不能脱离于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个时代的产儿,只不过它的缔造者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和批判了这个时代,从而开创了更远的未来。

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则出身荷兰裔犹太贵族,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特里尔,据说光现金就相当于特里尔一个普通手工业者工作三四十年的收入了,加上父亲靠谱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这些都无疑为马克思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创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罕丽达一辈子规规矩矩、相夫教子,被人评价为“一个典型的荷兰主妇,为家庭贡献了一生”。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也就是他母亲的妹妹,留在了荷兰,嫁给了商人里昂·飞利浦,他就是电器王国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看得出来,马克思虽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富二代”,但起码也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马克思是家中第三个孩子,聪明伶俐,充满朝气。他尤其敬重自己的父亲,不但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的相片,在往后外出求学的过程中也经常与父亲来往书信,汇报思想动态,交流情感。

在马克思不到两岁的时候,全家从先前的住宅搬到了西梅翁街1070号,和亨利希的老朋友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一家成了邻居。这家不搬则已,一搬不得了,为马克思送来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那个人到底是谁,我们后面再说。

有人可能会问,马克思的家庭条件这么好,是不是从小就上贵族学校?不,马克思其实没上过小学,他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亨利希除了教他德文、算术和图画课程之外,还经常带他去参观各种展览,游览名胜古迹,给他讲历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风俗和最新的要闻。每次爸爸讲课,小卡尔总是瞪圆双眼,认真听讲。隔壁好邻居威斯特华伦也是个博闻广识的民主人士,当马克思来家里做客时,就给他讲讲希腊故事,背诵几段莎士比亚的剧本。日复一日,小卡尔虽然没有进过学校,却在心里种下了很多智慧的种子,知识水平恐怕比同龄的许多孩子都要高一些。小卡尔特别爱思考,总是喜欢寻根问底,从小就显露出了对哲学的懵懂兴趣。有一次,他刨根问底地缠着母亲询问“抽象”和“具体”到底是什么,把罕丽达折腾得够呛,随后,他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早上起来,看见妈妈在做饭,我打开具体的窗户,吸了一口抽象的空气。”如果马克思生活在今天,一个孩童写出这样的名言金句应该也能上头条和热搜了吧!

马克思的童年可以说过得无忧无虑,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上不完的外文补习班和奥数竞赛班,他大部分时间都与自己的姐妹、邻居一起玩耍,尽享童年的欢乐。他从小就机智过人,鬼点子很多,成了左邻右舍公认的“孩子王”,小伙伴们都愿意跟他玩,听他调遣。小卡尔总有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本事,他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总能在做游戏时玩出新花样,给大家讲各种美妙动听的故事。

当然,和大多数人一样,马克思的父母也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法官、大律师。可小卡尔年纪轻轻就想法独特,他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与众不同的择业观,你猜得到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