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部长畅谈黎平侗乡历史风情
在我的想象中,黎平一定是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小县城。哪知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陪同我们的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的石部长,来州里任职以前就是黎平县委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黎平人,而且又是侗族,与我同姓。在3 月底4 月初的三天同行时间里,他一路介绍了许多有关黎平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于对我这个汉族老哥进行了一次“扫黎平之盲”的教育,令我大长见 识。
这位家门老弟说:黎平位于贵州东南角,东面紧邻湖南的靖州、通道;东南与广西的三江接壤。这一带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黎平就是侗族之乡,全县人口约50 万,侗族占72%,每个乡镇都有;其他为汉、苗、瑶、土家、水、壮、布依等族。这里各族群众历来和睦相处,没有什么纠纷。侗族姓氏以杨、石、陆、吴四姓为多,你我这个石姓,自汉以来就有一定势力,因此是个大姓。黎平是个山区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地段,土地面积4441 平方公里,多为低山、中低山和丘陵地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 说。
谈起黎平历史,在五百年前与我可能是一家的这位侗族部长如数家珍。他说:黎平是个古县,宋代始有建置,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 年)设黎平府。1913 年,废府设县,自此相沿未改。黎平虽是个山区县,但在历史上却不是穷县,因为它山清水秀,物产丰富,雨量充沛,适宜农林作物生长。因此,贵州地方志书记载:黔境有两个富郡,一是遵义,一是黎平。遵义以柞蚕称富,黎平以木材发财。史书说:“黎平山多戴土,树宜杉”,三五年即可成林,因此森林茂密,“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所产杉木远销两湖、两广和江浙等省,每年可获二三百万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尽管一个时期采伐过量,但这些年的森林覆盖率在递增,有“杉木之乡”的美誉。目前该县是全省10 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木材蓄积量为全省之 冠。
这位部长不仅记忆力好,而且口才也好。他尽管只在农村读到中学,但善于表达,且普通话说得相当标准。他介绍黎平的风土人情说: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以歌叙情,以歌娱乐,有大歌、情歌、酒歌、拦路歌、哭歌等形式,所住村寨被誉为“歌的海洋”。乐器有琵琶、侗笛和牛腿琴。侗族的歌就是诗,一首歌词就是一首诗,要求格律严谨、脚韵和谐、语言精练、比喻生动。侗歌种类繁多,主要分单声部和多声部两大类,大歌是多声部歌曲,一人主唱,众人伴唱,高雅动听,情深意真,非常感人。前几年,有6 名侗族女歌手参加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受到各界好评。她们比云南丽江古乐出国早。除唱歌外,还有侗戏,每个寨子至少有1 个戏班子,逢年过节不但在本村演出,有的还到湘桂侗族地区 去。
谈起侗族的建筑,侗族部长很自豪地说:侗族的建筑水平很高,每个寨子都有鼓楼和风雨桥。雄伟的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全县有230 多座。楼高重檐7 层9 层乃至10 余层,都是单数;形式多是下层为四方、3 层以上为八方,翼角高翘,顶置桅杆和葫芦宝瓶,形似宝塔;结构复杂,落地的16 根大柱的中间4 根,多为一至两人合抱的千年古杉,直接贯穿顶层。整个鼓楼的建造,大小柱枋,横穿直套,纵横交错,都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质穿榫。技艺之精湛,蜚声中外,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风雨桥又名花桥,凡溪边河畔的村寨都有。它横跨溪流之上,为廊式凉亭,将楼亭与桥梁融为一体,既作行人过往和小憩,又是娱乐活动场所,全县有50 余座,比美国廊桥漂亮多了。侗族工匠从不绘制图纸,全在脑子里构思,就凭一把角尺和一根竹片笔,再复杂的建筑也能做得了。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实践出真知,刻苦造人才。
侗族部长还介绍了侗族的服饰。他说:我们侗族的服饰在少数民族中是数得着的。男者头上红布抹发,订有一排银泡珠子,上穿对襟蛋浆布高领短衣,外套花背心;下穿青布裤,脚穿双梁厚底素花布鞋,十分英俊威武。妇女因地域、因家境而异,差别很大。比较好看的是,冬春穿红青色布棉衣,大襟短袖,里衣袖口有多道袖围滚边,穿时露出滚边,形如多件;面前贴身有胸兜,束绣花围腰,搭配两根银链套过背后;下穿蛋浆发光的百褶裙,长至膝盖,小腿系绑腿,留有飘带;脚穿绣花船形踏跟勾鞋。着盛装时,再加银饰,额上系有一根银泡珠子的抹发和银制亮片带;头插银制花草、鸟蝶和白色羽毛;耳戴银环;颈戴数个层层吊于胸前的银项圈,项圈下再悬吊银制佩玉等“压前”;手腕戴数对银镯;手指戴银戒指;腰系两头绣花有须的大红绸带。扮装出众,从头至脚,花团锦簇,漂亮无比。这种打扮,显示着富有,是我们侗族人的骄 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