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土城之战和一渡赤水

由于不是像罗开富和索尔兹伯里那样专程走长征路,而是出差到相关省县才去作那一段的考察,因而路线、时序与当年红军走的可能不完全一致。2000年12 月,我因是从叙永出发,先过赤水河,后去土城,可以说是反向而 行。

我有一个不那么好的习惯,每到一地,爱问一下历史地理沿革,了解地名、河名、山名的来历。有时得不到满意回答,影响气氛。好在这种情况极少。比如,为什么叫“赤水”?四川古蔺县委党史研究室何世鸿老主任讲出了原委。他说:赤水河流域多喀斯特地貌,以“每雨涨水,色深赤”得名。过去不叫这个名,汉朝称大涉水,晋称安乐水,唐名赤虺河。“虺”音“悔”,乃毒蛇之意;明清时才改称赤水。它发源于云南镇雄县境乌蒙山脉北麓,向北经滇东,流入川黔两省之间,有五分之三的河段成为其界河。在折入贵州后经赤水市流向四川泸州合江汇入长江。这就是说,全长近900 里的赤水河,上游为滇、黔、川三省的界河,中游是黔、川两省的界河,下游是四川的内 河。

我们沿着赤水河走了一段。作为川黔两省界河,两岸群山陡峻重叠,河谷深切狭窄,宽处二三百米,窄处仅百多米,两岸悬崖高出河面在200 米至400米之间。远处看,似条弯曲玉带;走到近处,岸坡达60 度左右,无路下河,水流奔腾湍急。河域水能资源丰富,有优越的梯级开发条件。所谓赤水四渡,不是在一个口渡,而是分别在土城、元厚场、九溪口、太平渡、二郎滩、茅台等6 个渡口过赤水。这6 个渡口间相距200 多 里。

土城在赤水河中游东岸,是黔北入川的要冲。该镇在红军长征时属赤水县,1965 年调整行政区划后,今属贵州习水县。在党史上,以土城战斗和一渡赤水而著名。土城镇党委书记介绍说:这里古称滋州,管辖现在的仁怀、赤水两县,是古盐道上驰名的水陆码头。盐商用木船将川盐通过长江运至这里,然后雇用农民工背着装满川盐的背篓,爬坡上坎,翻山越岭,运往黔北一带的县城或村镇。因此,清代诗人郑珍赋诗咏道:“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后一句就是指这里水运输盐的情况。土城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近些年,不断发掘明代军事屯堡等历史遗迹。古代繁荣已成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又开始焕发青春。我们将绿色资源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已建设成为习水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部分。

镇党委书记也了解土城战斗情况。他介绍说: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原定经赤水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1935 年1 月下旬,红军分三路先后抵达土城地区。由于川军先于红军进入赤水县城,阻止红军北进,后面尾追的敌军又紧逼上来,毛主席主张在距土城镇西北五六里的青杠坡打一个阻击战,消灭尾追敌军。战斗在1 月28 日拂晓打响。这是毛主席“出山”后决策打的第一仗。这一仗没打好,也可以说是个败仗。为什么会如此呢?镇党委书记领着我们到了青杠坡战场遗址,观看当年的作战地形和双方的兵力部署态势。不看,说不清楚怎么没打好的原因。看了战场,像我这个不懂军事的老外也大体明白了。原来青杠坡是个狭谷地带,红军先利用公路附近的小山头包围了敌军,后来敌军增援部队又占领稍远的大山头,对红军进行了反包围。敌军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又加优势装备,使作战形势立刻改变。因此,红军前半段打得顺利,后半段处境非常困难。当时决策的不周在于,一是对敌军兵力数目和战斗力状况,特别是增援部队加入战斗的情况估计不足,得到的情报有误;二是红军的部署没有占领大山头,控制制高点,以为敌军没多少,没有作更大范围的部署,因而在敌军援兵占领大山头后,作战地形极为不利。当敌军进逼到军委指挥部前沿时,为了扭转战斗局面,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冲上前沿阵地,指挥军委干部团和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共同拼死奋战。当晚,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由赤水城北上渡江计划,立即突围撤出青杠坡,西渡赤水河,再相机行事;朱德、刘伯承继续指挥红军坚持战斗,周恩来负责指挥在天亮前架好浮桥,陈云负责处理笨重物资。1 月29 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两个地段的渡口西渡,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前进。这就是一渡赤水。当追敌赶至河边时,见到已炸的浮桥及其他渡河器材顺水流淌,只能隔岸兴叹。a

与土城之战关系十分密切的,还有一个抢占丙安古镇之役。根据遵义会议决定,为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林彪率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沿赤水河进军抢占赤水县城,但敌军先于红军进了县城。一军团先头部队在县城附近阻击敌军后,为保证大部队的行军作战,1 月26 日晚,红一军团军团部从元厚进驻丙安。遵义会议后,李德为实地体验前线的作战,随红一军团行动也到了丙安。28 日晨,土城战斗打响,林彪率红一军团离开丙安返回元厚集结,为土城解围。29 日,随大部队一渡赤水到川 南。

我是2009 年12 月二到土城时到这里考察的。丙安古镇距西北面的县城约50 里,距东南面的土城约70 里,也为千年古镇。这里在古代同土城一样是赤水河航运的水陆码头,商贸发达。它原名“炳滩”,因大、小险滩很多,又时常发生火灾,为祈福百姓安全和来往商船安全行驶,故改名“丙安”。该镇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古镇两端有寨子门,上、下两道寨子门均宽2.1 米,高7 米,小巧别致。门前的100多节的高石阶,是下船而上到古镇的唯一通道。远远望去,像个中世纪城堡。出寨门,到河边过石桥,在对岸回望寨子,沿河峭壁悬岩河畔的房舍建筑都是吊脚楼,与湘西凤凰城相似,只是规模小 些。

古镇依势而建。寨内沿坡有三条小街,两条窄街像胡同巷子,较大的一条街有7 米宽和70 米长。路面为石板,两旁的老房为整齐的木板铺面,使人能感受到当年的商贸情景。在寨子内的那条较宽的街上第一个拐角处,有一客栈。林彪的军团部就设在客栈内。房屋虽不很大,但铺面相当讲究。这个军团部旧址,目前已成为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这是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

丙安古镇是红色、绿色和古色都保存得比较好的一个难得的典型,原生态味厚重。古镇背靠的青山像绿色波涛。河边渡口的铁索桥和锁船的大石头,又使人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了数十年或百年前。这里的红色记忆,是土城之战和一渡赤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