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法班

葛锦标拿着行李来到了北大最南侧的37号楼,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

葛锦标长得不高,皮肤黑黑的,说话声音不响,属于内涵型。1988年,他从苏州大学毕业,进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被分配到民庭,主要做内勤工作。

“来,这里就是你的宿舍!”楼建波接过了葛锦标手里的行李。

楼建波是邹碧华的本科同学,本科毕业后楼建波直接在北大读了研究生,然后留校做了老师。说来也巧,葛锦标来京读书之前,他所在法院的一位副院长正巧是楼建波的研究生同学,于是这位副院长热情地嘱托楼建波接一下葛锦标,好歹在北大也有个熟人。

这边葛锦标在安顿住宿,那里邹碧华已经早早安妥一切,忙不迭地“串门”去了。

“洪堂,洪堂!”邹碧华兴奋地直冲李洪堂的宿舍,当年读本科时嬉笑打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如今他邹碧华又回来了!

“你来啦!”李洪堂一下子从床上跃起,开心地拍着邹碧华的肩。

“是啊! 来上高法班了,顺便看看你这研究生读得怎么样!”邹碧华笑着。

“来,我给你介绍,这是智勇,他本科也是咱们北大毕业的。”李洪堂转过身,向邹碧华介绍室友。

“噢,你好,你好!”一听说都是北大的,邹碧华笑着向对方伸出手。

“你好!”张智勇站起身,握了握邹碧华的手,“早就听洪堂讲起你了,说你运动健将,啥都好,跳高跳远羽毛球……”李洪堂一听“羽毛球”,赶紧想捂住张智勇的嘴。

“好啊,你还说羽毛球!” 邹碧华夸张地眉毛一扬,两眼一瞪看着李洪堂,“那年决赛你做裁判,你自己说判得公不公平!”“那不是风力帮了柴杰嘛,你当体育委员老拿冠军也不行,要避嫌———”李洪堂把“嫌”字的音拖得老长,邹碧华大笑起来,狠狠地捶了他一下。

张智勇被眼前的哥俩儿情谊感染了,他忍不住问邹碧华:“你是法院的吗?”

“是啊,我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我怎么感觉你不像啊!”张智勇脱口而出,李洪堂顿时笑弯了腰。

串 好了门,邹碧华乐呵呵地往自己宿舍走去,正巧撞见楼建波和葛锦标。

“ 建波!”邹碧华喊了一声。

“哎,碧华!”楼建波笑着招手,然后指着高高瘦瘦的邹碧华向葛锦标介绍,“这是邹碧华,我的本科同学,也是你们高法班的班长。”这人的脸怎么那么熟? 葛锦标一下子愣住了。

“你,不就是上次在考场上看书的……”邹碧华也突然想了起来。“对啊,怎么那么巧!”葛锦标乐了。

“嘿嘿!”邹碧华咧嘴笑了。

轻松、愉快、新鲜又充满好奇,高法班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全班一共44人,邹碧华是班长,因为只有他在北大读过本科。每天,同学们拉着他问这问那,他很快成了大家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向导”。

“碧华,这事儿应该去北大哪里办啊?”“哪个食堂的菜好吃又便宜?”“我想找老师协调一个事儿,你能帮我先问问吗?”“北大外面有什么好玩儿的呀?”“碧华,有看电影的地方不?”邹碧华俨然成了班里的“老大”,应接不暇地指导来自全国各地人民法院的兄弟姐妹,这些曾经在法院里埋头苦干的法官、书记员们再次回到了学生时代,心情分外轻松。

每天上午四节课,全班同学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里,听着英语老师熟练的美式发音,精读、泛读、听力、写作,全部的课程围绕英语展开。高法班是最高人民法院与北大、人大的合作项目,它的课程既契合今后的研究生考试,又综合考虑了法院今后对外司法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

邹碧华的英语很出彩,他常常发表一些别出心裁的见解:“《毕业生》里的那首歌曲《犛犮犪狉犫狅狉狅狌犵犺犉犪犻狉》实际上是一首反战歌曲,它的标题可以谐音读成‘犛犮犪狉犫狅狉狉狅狑犲犱犳犪犻狉’,就是‘伤疤借走了和平’,其实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伤痛的意思!”“你真牛呀!”有人对邹碧华佩服得五体投地,邹碧华嘿嘿一笑,他想起了自己大学本科一年级英语考试时排名倒数的情形。

上午的课程结束,下午的生活就丰富多彩了。除了看书、复习,很多人都去广场上打排球,高法班里有五个来自东北、天津的女生,人长得高,打球也有“女排”精神。

“走,打排球去!”一次,邹碧华拉上葛锦标。

垫球、击球、提肩、压腕……操场上,男女生们一起混打,好不热闹。

邹碧华时而助跑上网,时而反手扣杀,他灵活的战术加上队员的拼搏精神,打得对面的葛锦标一队落花流水。葛锦标站在后排不停地防守,在一片狂轰滥炸中跑得满头大汗。

“你这国家三级运动员真是厉害!”比赛结束时,葛锦标气喘吁吁地对着邹碧华直摇头。

友情有时就是来得这么快。相较于邹碧华的“张扬”,葛锦标非常“含蓄”,但两人在一起却非常融洽。葛锦标很欣赏邹碧华的热情与豪爽,邹碧华也对葛锦标的法学钻研钦佩不已,只要一说到法律,两人的相似点就不断地冒出来。

葛锦标刚进法院时,因为家住得远,单身的他索性晚上一直住在庭里,利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把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所有的判决书、调解书、信息、情况简报认认真真看了个遍儿,就连会议资料他也津津有味地读了。

“你也这样啊!”邹碧华想起了自己当初向张佳文要文书看的一幕,这世上还真有这么相似的人。

“是啊,其实搞调研不用弄别的,法院最大的优势就在法律文书里。”葛锦标说。

葛锦标这样说是有道理的。1991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民事诉讼法》,江苏省法院系统立即开展业务培训。葛锦标所在的民庭有30多人,除庭长外,只有葛锦标是大学生,庭长将编写民诉法教材的重任交给了才进法院三年的他,幸好有了整整两年的“法院夜读”,作为书记员的葛锦标写出了一本厚厚的辅导教材,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没有在庭里看了那么多法律文书,是不可能有这些积累的。”葛锦标坦言。

“可不是嘛!”邹碧华使劲拍了拍葛锦标的肩,“你是我们班上唯一一个已经出过书的人呐!”葛锦标不好意思地笑了。

“走,庆贺一下!”邹碧华忽地站起身。

葛锦标知道,邹碧华要召集“小聚”了。所谓“小聚”,就是邹碧华叫上几个同学去食堂和小卖部买来凉菜、花生米和啤酒,然后拉上一大帮同学,嘻嘻哈哈地挤满宿舍一起喝酒一起说笑。每次喝酒,那一大瓶一大瓶的啤酒便像男子汉般站在宿舍桌子上,当然,这种“小聚”多半是邹碧华买单。

“来,为标哥干杯! 为法律干杯!”邹碧华扯着嗓子喊。“干杯!!”一圈人群情激昂。

“你就是个鬼,太机灵了!”葛锦标忍不住对邹碧华说,邹碧华大笑。

热心、大方、调皮、开朗,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精力充沛又能言善辩,这是全班同学对邹碧华的一致评价,而邹碧华最令人佩服的则是———看书。

“哎,你看书怎么那么快,一晚上两本?”张智勇好奇地问邹碧华。

“我看到一本好的法律书时会一口气把它读完,有时候我也会把十几本法律书放在一起研读,直到把我想要了解的问题搞清楚。” 邹碧华拿着书边翻边说:“有时候看书并不需要一字一字看,先看一下开头和结尾,中间大致翻一翻,过一遍。那些我不了解的领域,比如推导公式,我有时候看不懂,就看它结果。如果这个结果经得起推敲,我就会使用,如果有所置疑,我就再去进一步思考。”“嗯,有道理!”张智勇叹服。

不过,邹碧华也有令人“头疼”的地方,他常常喜欢与人辩论,而且又特别善辩,法律的、贸易的、政治的……只要一辩论,邹碧华就语速加快,气势压人,不辩倒对方绝不罢休。

“我说,你觉得自己刚才讲得对吗?”有一次,葛锦标听出邹碧华的观点有些“瑕疵”。

“嘿嘿,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既然辩了,就要和对方辩到底!”邹碧华孩子气般地笑着,葛锦标摇头叹笑。

看书、读英语、打球、听讲座……高法班的生活节奏就像一曲舒缓的小提琴,在邹碧华、葛锦标这些年轻法律人的身上不声不响地留下了欢乐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