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纯真童年
外婆家
一个巨大的画框斜靠在一堵墙上,画框上绷着油画布,油画布前是在支架上爬上爬下的邹连德。邹碧华静静地坐在父亲用竹子做成的小推车里,仰着小脸,望着正在专心作画的邹连德。
“你家娃娃好乖啊!”有人经过,忍不住停下脚步逗逗他。
邹连德停住在画布上的笔,回过头笑笑。
结婚前,邹连德的工作基本是画电影海报和跟随电影队到每个村里去巡回放电影。那时候,电影是个稀罕物,只要电影队一到,全村的人都会跑出来观看,场面比过年还热闹。只要电影一开场,全场立马鸦雀无声。
儿子出生后,“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奉新这个小县城,县文化馆的图书被红卫兵销毁,地方剧团的道具、服装也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焚烧,邹连德的任务变成了根据上级指示在县城绘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许贻菊仍然在粮站工作,只有小学文化的她擅长会计的活儿,手里的算盘打得又快又准,再加上人缘好,每年单位评优总少不了她的名字。
只是粮站设在镇上,许贻菊平时没法回家,只有等到每月的4天休假日,她才能匆匆忙忙赶回家,一进屋就忙不迭地收拾东西、做家务,有时还要和丈夫一起去山里砍柴。
一天,许贻菊和邹连德在家打扫屋子,猛听得“砰”的一声,家里的一根小横梁断了,原来是横梁上的柴火堆得太满,把横梁压断了!
许贻菊回头一看,一根梁木正伴着一大捆木柴狠狠砸向下方的摇篮,儿子碧华还在摇篮里睡着呢!
天呐! 许贻菊大惊失色,邹连德也吓得失去了反应。几秒钟后,邹连德一个箭步冲到木柴堆积处,用力搬开横梁。
还好,摇篮上方的凸起部位挡住了又粗又壮的梁木,摇篮里的邹碧华香香地酣睡着,安然无恙。
“这孩子命真大!”邹连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968年,许贻菊开始做起了粮食助征工作,被分配到罗塘公社粮站,这个粮站距离她的娘家塘下村仅两里路。“要不我们把碧华送到我妈那儿去吧,”许贻菊和邹连德商量,“我在镇上工作,离塘下村比较近,可以去村里看看碧华。”“嗯。”邹连德点点头。
于是,年幼的邹碧华从县城来到了塘下村外婆家。
从县城到外婆家,先得坐上一段时间的长途车,然后到达一个名为岗嘴头的小镇,再从小镇穿过一片山林,走上两里地,便到了塘下村。
小小的邹碧华对外婆家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塘下村是个典型的中国村庄,村头的两棵大樟树遥遥地长在小溪旁,翠绿色的树叶星星点点地缀满树枝,浓密的树冠在半空中交融相连。樟树之间有一座青石桥,桥上的石板早已被过往的路人磨得锃亮,石板旁长满了青苔。
外婆家的屋子是用土坯垒成的,长长的,窄窄的,分为上堂和下堂。
上堂有四间,住着两位叔公和两位舅舅。下堂有四间,住着太婆和另外两位舅舅。大屋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两旁是厢房,邹碧华和外婆一起住在东厢房。
每天清晨,村里的小喇叭按时响起《丰收乐曲》和《喜洋洋》的曲子,睡眼蒙眬的邹碧华从乐声中醒来,然后听着大人们在天井边的笑声和说话声。
大屋的生活悠闲宁静,大人们时常在农闲的时候围坐在堂前八仙桌旁海侃,从村子里侃到村子外,从东家长侃到西家短,叔公还时不时地用纸捻子去点一根长烟管里的烟丝,然后在鞋底上把烟灰敲下来。
天气好的时候,邹碧华和表哥表姐们就一溜烟儿地跑出大屋。隐隐约约的村舍掩映在一片稻田中,乡间小道的两旁长满了青草和小野花,邹碧华和小伙伴们放肆地在青草和野花中奔跑、捉迷藏,跑累了就到樟树的树荫底下乘凉,露出地面的老树根是他们最喜欢的“滑梯”。
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的土地啊,邹碧华好奇地观察着身边的一切:
冬天地里会长出大萝卜,夏天能长出甘蔗、玉米,还有一旁的棉花、油菜永远是那么美不胜收。
田地旁的小水沟是邹碧华的最爱,夏天来临的时候,青蛙在清澈见底的水沟里兀自游行,偶尔一两条水蛭出现在水面上。邹碧华的胆子特别大,常常跟着舅舅去水沟里捕鱼,只见舅舅把小水沟的两端用泥一堵,邹碧华便手忙脚乱地跑过去,用一双小手帮着舅舅把水舀出去。不一会儿,小鱼就在泥里扑腾了。
塘下村的天空偶尔会飘起蒲公英的花絮,邹碧华调皮地吹着漫天飞舞的絮片,然后看着它们高高低低地消失在远方的田野中。
稻田里的小土墩是最让人乐此不疲的,邹碧华常常和表哥表姐们拿着树枝把一尺见方的土墩挨个儿翻起来,一下又一下,躲藏在土墩小孔里的泥鳅和鳝鱼不情愿地一一现身,男孩女孩们犹如发现了巨大的宝藏,大声欢叫着,远处山上的松树低沉地发出“呼呼”声。
外婆有时会带着邹碧华去菜地浇水,那舀水的长勺足有两三米长,邹碧华拿着长勺一次又一次地伸到菜地旁边的小溪里,玩得不亦乐乎。
“碧华,碧华!”表哥在谷垛里喊着邹碧华的名字。
“哎———! 来啦———!”淘气的他飞快地放下长勺,一眨眼就钻进了菜地之间的谷垛里,乐滋滋地和伙伴们捉迷藏去了。
夏天的夜晚是神秘的,村里的晒场成了家家户户纳凉的好地方,晒台上放着很多草席,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那里嘻嘻哈哈地谈天说地,有人还津津有味地说起了鬼故事,邹碧华悄悄地坐在一旁屏息听着,故事里的鬼怪慢慢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鬼魅的气息越来越近,好像有一双眼睛飘了过来……他越听越怕,越怕越听,最后一扭头朝着自家大屋一路小跑,直到看见大屋里摇曳的亮光,“扑通扑通”的心才稍稍安定了下来。
塘下村没有电灯,夜晚来临时,每家每户都点着煤油灯。堂前屋梁上一根长悠悠的绳子垂下来,挂住一盏铁皮做的煤油灯,夜色越深,灯火越是在微风中来回摇晃,微弱的灯光只能照亮一米见方的地面。
邹碧华喜欢在明亮的地方玩耍,只要身处黑暗,他就觉得有什么东西在看着自己,心里的害怕便慢慢升腾起来,即使外婆走进了厢房,他仍然发怵不已。四周的空气静静的、黑魆魆的,年幼的他爬上床铺,大气不敢喘一口。好像有什么东西发出怪声? 不,四周又安静下来了。
也许那怪物屏息静气了……邹碧华胡思乱想着,最后终于敌不过困倦,睡着了。
冬天到了,九十多岁的太外婆抱着火笼子坐在大屋里晒太阳,阳光透过天井方方正正地斜照在地上,宁静而又温暖。
正在和表兄弟们玩过家家的邹碧华突然跑过来钻进太外婆的怀里哭了起来,满头满脸的泪水把慈祥的太外婆急得措手不及。
“怎么了,娃娃?”太外婆心疼地摸着邹碧华的头。
“我想妈妈了!”邹碧华呜呜地哭着,太外婆哭笑不得。
好在这样的哭闹并不多,邹碧华有一个比他只大两岁的姨妈,这个姨妈最喜欢带着邹碧华去后山摘栀子花,贪玩的邹碧华只要一到山野,便忘却了所有的烦恼。
“闻到栀子花的香味了吗?”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姨妈突然问。
邹碧华使劲儿吸了一口气,好像有一种似香非香的味道,但又不十分确定。
又走了一会儿,香味越来越近,淡淡的味道在空气里召唤着邹碧华,他不禁加快步伐,跑到了姨妈的前面,满眼的栀子花顿时出现在眼前。
雨后的栀子花特别美,邹碧华第一次看见栀子花时正是雨后,花瓣凝结着晶莹剔透的水珠,金黄色的花蕊藏在白色的花瓣中羞涩无比,成片的栀子花随着微风轻轻颤动,水珠却一滴也没有落下。
“这真好玩儿!”他大声欢叫着,身后的姨妈咧嘴笑了。村里长大的孩子,哪个不会玩呀!
不过有一次,邹碧华玩得差点“没命”了。
那天,他和姨妈在村里的池塘边玩耍,脚刚踩上长满青苔的青石板,整个人便摔进了池塘里。
邹碧华本能地在水里挣扎着,姨妈吓得一路哭着跑回大屋。
“怎么了? 怎么了?”刚到娘家的许贻菊奇怪地看着大哭而入的堂妹,已经被吓坏的女孩只知道一味地哭,什么话也说不出。
幸好当过兵的舅舅正巧经过水塘,远远看见池塘里扑腾的邹碧华,赶紧一头跳入水里把他救了上来。
冰冷的池水浸湿了邹碧华黑色的小棉袄,众人手忙脚乱地把他放到一头牛的背上。一会儿,脸色发白的他终于吐出水来。
“碧华,碧华!”闻讯赶来的许贻菊拨开人群,哭着脱下儿子身上湿透的棉袄,将自己温暖的外套包裹住儿子,紧紧抱住了浑身发抖的邹碧华。很快,母亲的温暖让邹碧华缓过了劲儿来。
“大难不死啊!”
“好险!”众人连连感叹。
离开村子的时候,许贻菊牵着邹碧华的手,瞪大眼睛说道:“碧华,要注意安全啊,要听外婆的话啊!”她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着。
“嗯!”邹碧华看着母亲连连点头。
其实邹碧华很听外婆的话,外婆虽然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但乖巧的邹碧华能看懂外婆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平时也总喜欢粘着外婆,常常到厨房给正在做饭的外婆帮忙。如果外婆往他手里塞上一把稻草,他便乐呵呵地一屁股坐在灶台前,不断往炉膛里添稻草。看着火苗“嗞嗞”地叫着燃烧,小小的他觉得其乐无穷。
外婆家很穷,穷到吃饭时连菜都没有,邹碧华常常捧着一碗白米饭狠命啃,有时候外婆会将几粒榨酱油剩下的豆豉放在碗里,然后加点水放米饭上蒸,等到饭一蒸熟,外婆便让邹碧华就着豆豉汤吃。这对于年幼的他来说,便是天下最美味的佳肴了。
偶尔,外婆也会带着邹碧华到镇上去买包子吃,虽然一年只去一两回,但邹碧华的心情比过年还开心。
外婆家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外婆为人聪慧,有着一双巧手。每逢过年,很多邻村的人都来找外婆做衣裳。于是,老人挑着一担箩筐,一头放着缝纫工具,一头放着邹碧华,走村串巷。外面的世界在幼小的邹碧华眼里,就是一个摇摇晃晃的世界。
转眼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塘下村的小学在一个神秘园子的旁边。
说它神秘,是因为据说当年园子里曾住过一个下放干部,至于是谁,邹碧华从来没见过。让邹碧华感兴趣的,其实是园子的围墙。围墙不高,用土砖垒起,上面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藤蔓,爬山虎、牛蒡,还有很多叫不出名来的漂亮花儿。夏天一到,阵雨连连,围墙上的藤蔓叶儿沾满了水珠,水珠慢慢从一片叶子滑到另一片叶子,偶尔一只蜂儿从头顶飞去,“嗡———”,一切的寂静忽地被打碎。
邹碧华每次经过园子时,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在他心里,这个充满神秘的园子是村里最美的地方。
园子旁边是邹碧华就读的小学。农村里的学校,其实就是一所茅草土屋。土屋有两间,一至三年级在外间,四五年级在里间。上下课的铃声靠一块挂在晒谷场上的铁片敲出来,“叮叮当当”煞是好听。
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姓肖,肖老师个子不高,皮肤有些黑,喜欢穿着一件灯芯绒上衣,声音很柔美。
一次,肖老师布置学生们回家问大人要一角八分钱交给她。原来,这钱是用来买红领巾的。邹碧华和同学们兴奋地坐在课堂里,听着肖老师一个个喊着名字,然后神情庄重地走到黑板前,让肖老师给自己的脖子上系上一根红领巾。
塘下村,一个充满无穷活力的村庄,给了邹碧华一个快乐的童年。
那斑驳陆离的石墙黑瓦,那亲密无间的纯朴善良,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