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现代释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内经》引入阴阳学说解释中医理论,并对阴阳学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之成为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内经》所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1)用来分析人体的组织结构

在阴阳学说指导下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各部位的组织结构,虽然形态各异,功能复杂,但都可以根据其特性,分为阴阳两个部分。如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而体表又可再分阴阳,如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以脏腑来分,六腑属阳主传化物,五脏属阴主藏精气。而五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如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再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2)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反之,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用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之为热证(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数慢。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之为寒证(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此外,还有阴阳偏衰之说。所谓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地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4)用于诊断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发病性质来看,分为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分为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内经》中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用于治疗

中药种类很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分为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的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

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相关链接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灵枢·病传》

明白了阴阳的道理,就好像迷惑的难题得到明确的解答,又像在酒醉后清醒过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