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偏衰】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正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然而,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阳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这是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由于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就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阳虚的症状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寒象,亦可见到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2)阴偏衰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伤阴液所致。
阴虚,虽然五脏皆可发生,但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其他脏腑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亦多累及肺肾或肝肾,所以临床上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因为,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阳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相关链接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寒,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