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从五脏的生化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
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除此之外,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以肝为例,《内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这样就把自然界的东方、春季、风、酸等,通过五行的木与人体的肝、筋、目联系起来。
(2)说明机体病理变化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因此,《内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的治疗原则;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培土制水法”、“抑木扶土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的治疗原则。
相关链接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灵枢·本脏》
脏腑与体表组织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在的体表组织,就可知道脏腑的情况,从而可以了解到内脏所发生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