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现代释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脏化液】

《内经》云:“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心脏津液化为汗,肺脏津液化为涕,肝脏津液化为泪,脾脏津液化为涎,肾脏津液化为唾,这就是五脏化液。

关于《内经》的五液,许多中医学家和中医论著都有涉及。如清初的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又说:“五液者,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液,复入心而为血,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以五液皆咸。”

所以,五脏所主五液是津液淖注于外窍而致,而肾主水,故五液皆与肾有关。临床可以通过五液各自病理变化,分析判断本脏的病变,甚至作为肾病辨证的参考。

(1)心为汗

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后,从汗孔排出的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由于津液与汗的关系非常密切,而津液在脉内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又为心所主,所以说“汗为心之液”。在病理情况下,心的病变,血和津液的病变,均能影响到汗液的正常排泄。

由此可见,“心为汗”实际上包括了心、血、津液、汗之间复杂的生理联系。当然,汗不仅与心血有关,而且与心神,与肺(主皮毛)、肾(主五液)等脏都有联系。

(2)肺为涕

涕是由鼻中分泌的黏液,有滋润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涕由鼻中分泌,故涕属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气和利,则鼻涕的质与量正常,能滋润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津伤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肝为泪

泪是从眼内分泌的液体,又称“泪液”。泪液有滋润和保护眼睛的功能。肝开窍于目,泪由目内分泌,故泪属肝。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泪液量正常,能滋润目而不外溢,惟在情绪激动时,泪液量可增多而外流;当异物进入目中时,泪液即大量分泌,可起到清洁眼睛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就减少,常见两目干涩;肝经火热,可见目眵(眼睑分泌出来的黄色液体)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4)脾为涎

涎为口腔内分泌的唾液中之清稀者。涎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可以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口为脾窍,涎由口腔分泌,故涎属脾。在正常情况下,涎的分泌适量而不溢于外。脾病可以出现涎的分泌异常,如脾气虚而失于固摄,可见涎自流出;脾热可致涎量急剧增加而上涌;脾虚津不上承,可见涎少口干;蛔虫病亦可见流涎的症状。

(5)肾为唾

唾为口腔内分泌的唾液中之稠厚者。唾的生理功能与涎基本相同。肾经挟舌本,通于舌下,唾生于舌下,故唾与肾有关。另据气功家认为,唾有滋养肾精的作用,故常用吞咽唾液的方法以养肾精。其实唾与涎在生理上很难严格区分,一般通称为唾液,认为其与脾胃消化功能的关系甚为密切。虽《内经》认为唾属肾,但后世医家也往往联系到脾胃来解释,如《杂病源流犀烛》说:“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在病理上,肾阴不足,可见口舌干燥;肾气虚而失于固摄,可以见到唾液增多的症状。

相关链接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素问·逆调论》

水气是顺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脏是主水的脏器,主管人身的津液输布,又主管睡卧与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