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现代释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养生首要——与环境相适应】

《内经》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自然气候风和日丽,人们便神清气爽,心情舒畅。如果能顺应大自然的这种清净之气,人的阳气就能固密,即使有病邪侵袭,也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大自然时序变化调养的结果。

我国传统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这从历代的中医文献对养生保健内容的记载中可见一斑,尤其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而进行的养生更为重视。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运》说:“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天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所谓“顺之天理”、“应之自然”的养生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活动要符合自然、社会及人体的客观规律。这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

相对于自然环境,对现代人来说,社会环境对养生的重要性更易被忽视。对养生有利的社会环境的营造主要有三个层面:

(1)依靠整个社会(政府、社区)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绿化、声光,乃至于社会治安、政治氛围、民情习俗等均是构成生存环境的要素。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群体的养生保健;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害于民众的身心健康。

(2)依靠医学力量(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诊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着临床医学的责任。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院、医生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3)依靠社会成员(个人、家庭)有意识地做好自身养生或帮助他人养生。有些亟需养生的人,因其失去了自理自养的能力,家人、亲友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帮助其调养身心,当属值得提倡的客观养生行为。

另外,为更好地适应环境,个人情志养生也不容忽视。养生之要,当以养性调神为先,这样才能形神兼备。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嵇康曾作《养生专论》,指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并提出例证云:“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精神情志调养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论述,古今宏论,莫过于此。

相关链接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自古以来,生命之气与自然相通都是人们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又在于掌握阴阳的变化。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气,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肢节,其气都与自然之气相通。人依靠五行及三阴三阳之气而生,如经常违反这些阴阳变化的规律,邪气就会侵害人体,这是寿命长短与否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