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少年维特的烦恼》导读

【美】麦克尔·麦克唐纳

(纽约大学人文学院)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那时候,我真的是为维特这个人物感到不幸:他怎么会爱上一个有夫之妇呢?为什么维特和绿蒂的爱情没有结果呢?那样一个女子值得维特去死吗?因为在我的少年时代,美国是全世界最开放自由的国家,年轻的男女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他们的配偶,即使失去了一个自己最爱的人,也很少有人会开枪自杀。后来我长大了,读了很多关于德国历史的书籍,也读到了有关歌德生活的那一段,还了解了很多关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本人的事情,我才知道,其实维特的悲剧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爱情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一代青年的悲剧。歌德写过很多书,像《浮士德》《葛兹·冯·伯里欣根》《威廉·麦斯特》等等都是他很有名的著作。但他的第一部让整个欧洲为之瞩目和赞赏的作品,却是那本只有短短一百多页、仅用了四个星期就写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被人们称为“第一部发生国际影响的德国作品”,可见它的成就是整个德国文学中无可匹敌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出身低微的德国青年先是爱上了一个有未婚夫的女子而难以自拔,后来眼看这女子嫁给了做律师的丈夫却生活并不幸福,终于难以忍受而开枪自杀了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仅用四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世界性的作品呢——和现在很多作家比起来,这不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吗?其实,对于了解歌德本人的读者来说,这并不难解释。事实上,这部小说中的维特原型就是作者本人,维特所经历的生活对他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歌德的父亲曾经做过当地的参议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因此不惜一切力量送他上当时最好的学校——莱比锡大学,让他修习法律课程,希望他能跻身于上流贵族社会。但实际上,由于当时启蒙运动正在兴起,年轻的歌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并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自私、傲慢、无礼、落后的贵族,而是希望能像当时的其他青年那样,一起为开创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世纪而做出贡献。但这种希望在当时的现实中却总是处处碰壁,因为无论是在贵族阶层还是在市民阶层,它都不受欢迎,或者说是不被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歌德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情绪,而且由于他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了个人英雄的身上——这样的英雄我们在很多作品中都曾见过,在今天的好莱坞更是风行不衰——因此,历史注定他的这种希望要落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歌德深深地体会了世间的苦难和罪恶。而恰好在此时,他因为迷恋上了一位同事的未婚妻而遭到了排斥,因此心里感到很悲伤,有时竟然想到要自杀。就在他陷在自己的伤痛中不能自已的时候,又传来消息,说他的一个朋友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遭到拒绝后就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消息不啻于一个巨雷震响在歌德的耳边,使他幡然醒悟,开始考虑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中会有这么多爱而不可得的事发生。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两件事终于促成了这部《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诞生。

敏感、伤春,穿着一件白衬衫,这就是那个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的维特。他孤独、无助,不被周围人理解。更为致命的是:维特所深深爱着的绿蒂之所以没有能嫁给这个热烈的年轻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她的可怕的世俗观——她认为,嫁给一个没有感情但却有钱的人比嫁给一个有情却无钱无势的人要对自己有利得多——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伤心的事啊。

《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仅是维特或歌德的烦恼,也是当时所有向往自由与平等的青年的烦恼。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大陆,各地的“维特迷”们纷纷穿起维特服,像他一样饮弹自尽,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多少像维特一样,不能得到自由、纯真的爱情的青年啊!虽然有许许多多不幸的人,但他们却始终都是孤独的个体,受锢于个人的感伤,像豪猪一样不能紧紧依靠在一起相互温暖,最后,只能以自杀来对这个不合理的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提出无声的反抗——这种情况是多么地让人悲伤又遗憾!

这部小说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它那巧妙的结构处理。作者选择了书信的形式,既避免了不必要的联缀和过渡,也有助于主人公絮絮叨叨地叙述自己的情感历程和深切感受。中间再加以一些短短的作者介绍,就把一个古老的主题用一种新鲜的方式成功地表现了出来。

维特不仅是属于歌德的、属于德国的,也是属于全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只要哪里存在着压抑和误解,维特就会出现。“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们爱他,你们为他而悲伤,那就把他从重负下解救出来吧!”(歌德为维特所作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