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述
中欧携手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第六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王小康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未来几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议题进行分析。
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异常严峻
当前,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破坏性越来越大,极端气候频发,或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9 年上半年发布的报告,2018 年全球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创近几年新高。2018 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07.4ppm,已达到历史最高点。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观测到,2018 年4 月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410.31 ppm,是地球过去80 万年来最高的二氧化碳月均浓度。世界气象组织(WMO)2019 年发布的报告称,2015—2018 年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4 年。2018 年,超过3500 万人遭受洪涝灾害,约1.25 亿人受到足以致命的高温威胁;海洋平均热容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物种分布、物种数量变化、社群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于2019 年5 月6 日发布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的评价报告,结论十分惊人,全球生态退化和破坏的速度前所未有,自然生态系统衰退率平均已达47%,生物质和物种丰富性已减少88%,接受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中平均25%的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约有100 万个物种面临灭绝风险,许多物种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消失。土地退化降低了全球23%的陆地的生产力。由于陆地传粉媒介物种的流失,每年价值5770 亿美元的作物面临风险。
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15 年9 月,联合国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一项。同年12 月,巴黎气候大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历经多轮谈判,2018 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成功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气候多边进程阶段性重点由谈判转入实施与合作。
《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成功达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传递了推动加强气候行动和支持力度的积极信号,彰显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势,提振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中国和欧盟相关国家对于起草《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推动《巴黎协定》及其后续实施细则的达成,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为中欧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打下了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人类虽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但程度、速度和广度远远不足,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一是现有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与《巴黎协定》全球温控目标差距较大。《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温升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长期目标。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研究,目前包括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各国国家自主贡献加总,到2030 年当年与实现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仍存在130 亿~150 亿吨CO2 当量的减排缺口,与实现温升1.5℃以下的目标仍存在290亿~320 亿吨CO2 当量的减排缺口。中国清华大学研究表明,在目前NDC 水平下,到2100 年全球平均温升约为3.11℃;全球温升控制在1.5℃之内的概率仅有6.4%,控制在2℃之内的概率为15.4%,而温升超过4℃的概率约为32.9%。如果考虑到2018 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发布的由NASA 资助的研究成果,北极湖泊下的永久冻土有可能会突然解冻,从而导致全球温室气体释放加速,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或将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加严峻。
二是可持续发展多重目标约束下的减排难度巨大。《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目标中有多个是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包括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目标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等,无一不依靠能源消费。
三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如美国的退出对《巴黎协定》的履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个别国家至今仍对气候变化持质疑态度,还有一些国家没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雄心和力度。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大执行《巴黎协定》的难度,将导致全球减排错失最佳窗口期,最终无法实现温控目标,引发全球性灾难。
二、中国实践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全球遏制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利益”与各国追求经济发展这一“国家利益”实现共赢,将气候变化挑战转变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构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并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中国政府采取了全方位、高要求、可持续、创新性的行动,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成效十分显著、超出预期,展现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雄心和力度。中国已从最初的参加者、深度参与者成为贡献者、引领者。
一是提出了富有进取心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行动,2007 年中国成为第一个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9 年提出了到2020 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2015 年进一步提出了到2030 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提前达到峰值,碳强度比2005 年下降60%~65%。
二是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仅以可再生能源为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政策支持下,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促进中国能源加快向清洁低碳化转型,同时促进了技术和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8 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28 亿千瓦,位列全球第一,相当于欧盟整体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1.5 倍左右,同比增长12%,其中,水电装机容量3.52 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1.84 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74 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781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38.3%,比2012 年提高10.3 个百分点。2018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87 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比重的26.7%,比2012 年提高6.7 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
三是把握好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主席在2005 年就已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中国全民共识。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将把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预计到2020 年,中国将形成一个年产值9 万亿的节能环保产业。有关机构估算,中国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0 年大约需要投入41 万亿元,能够为6900 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四是低碳减排已成全民行动。经过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绿色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中国的新时尚。例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18 年达到261 万辆,比2012 年增长了86 倍,销量、增速和份额均为全球第一。又如,2016 年8 月,支付宝上线“蚂蚁森林”,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用户步行替代开车、在线生活缴费、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大后,支付宝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种下一棵真树,或者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不到3 年,蚂蚁森林用户数达5 亿人,在荒漠化地区种下1 亿棵真树,种树总面积近140 万亩。
五是碳减排成效显著。截至2018 年,中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了45.8%,提前两年完成2020 年上限目标,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3%,有望超额实现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的目标;森林蓄积量151 亿立方米,超额完成2020 年136 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目标。据了解,过去20 年全球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中国和印度的贡献很大。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已从试点向全国统一碳市场过渡,2017 年率先在发电行业推行,纳入1700 多家年度碳排放超过2.6 万吨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这为实现中国2030 年气候行动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欧应携手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合作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是世界各国的唯一选择。虽然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存在困难,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明确指出,全球已经掌握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资金手段。现在需要各方展示政治意愿,直面挑战,精诚合作,迅速采取雄心勃勃的减排行动。
2019 年6 月,中国政府韩正副总理任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任执行副主席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在杭州召开年会,我作为国合会委员参加了会议。与会各国委员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世界需要中国,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不是功利的、短视的、单向的,还应该加上一句话“中国需要世界、中国需要欧盟”,希望欧盟各国理解这句话的真诚,欧盟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起步早、决心大、目标高、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并且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非常重视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深度合作。
中国和欧盟目前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在《巴黎协定》后续实施中应该进一步携起手来,展现我们的雄心和力度。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互信的、切实可操作的,我谨呼吁中国与欧盟各国坚定多边主义合作,建立有效的机制,不搞单边主义、不搞保护主义、不搞技术封锁,真正加强技术交流、研发、转移的深度合作,积极推动政府、智库、企业、园区开展合作对接,鼓励中欧研发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共同开展达峰路径研究、政策研究、气候融资等合作平台,贡献富有变革性的新思路,树立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范例。
(本文是王小康会长在2019 中欧圆桌会议上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