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内容研究
国外学者在研究制造商—供应商关系时,广泛使用适应(Adaptation)概念[10,15,16]。他们认为,适应是买卖双方交换关系的构成要素,也是分析买卖双方互动过程的重要维度。通过分析制造商—供应商二元关系中的适应行为,能够掌握双方互动的内容,明确双方在哪些方面做出适应性变化,能够推进双方合作,创造关系价值。通过分析供应商适应行为,能够明确制造商有效开展运营活动,需要供应商在哪些方面做出合理调整,服务于制造商提高运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供应商适应行为相关研究可追溯到Håkansson[10]。他在相关著作中构建了一个制造商—供应商关系互动模型。该模型包含4个要素,即参与方、环境、氛围(Atmosphere)和互动过程。供应商适应制造商(以下简称供应商适应)是双方互动过程中氛围的组成部分。供应商适应是指供应商通过采取“定制的解决方案”(Customized solutions)满足制造商的“独特需求”(Unique needs and wants)。在Håkansson[10]看来,供应商为了满足制造商的“独特需求”,必然要做出各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行为。因此,供应商适应行为和供应商适应相对应,是应制造商需求而做出的。后续研究虽然对供应商适应的内涵界定有所不同,但均是基于Håkansson[10]的研究成果。Hallén等人[13]认为,供应商适应是一种投资,如采购新设备为特定制造商提供专用性产品。通过各种投资,供应商调整了产品规格或生产方式,支持制造商开展运营活动,为制造商创造价值,共同为最终客户提供产品,满足最终客户需求。Brennan和Turnbull[6]在研究制造商—供应商二元关系情境下的适应问题时,提出了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ur)概念,将其界定为供应商或制造商开展的旨在满足对方需求或培育双方关系的活动。他们强调,适应行为是适应概念在内容维度上的反映和表现。Brennan等人[4]在探讨供应商适应问题时,提出了企业间二元适应(Interfirm dyadic adaptations)概念,将其定义为企业在行为上做出必要的改变,以满足另一企业的特定需求。他们进一步指出,使用“二元”概念是为了将适应的空间范围限定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从而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区分开来。
已有研究对供应商适应内涵的认识比较一致,将其界定为供应商在行为上做出必要的改变,以满足制造商的特定需求。为了满足制造商的特定需求,供应商需要在行为上做出反应,需要做出一些行为,Brennan和Turnbull[6]将这些行为称为适应行为。供应商适应行为概念伴随着供应商适应概念而提出,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在行为上的表现,反映了后者的内容维度。如果将供应商适应看作目的,即供应商适应是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供应商适应行为则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如果将供应商适应看作一个过程,即供应商适应表现为多个阶段,供应商适应行为则是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满足制造商特定需求的活动。
学者分析了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内容,考察了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外在表现(见表2-1)。按所属的性质,Håkansson[10]将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内容分为两类:交换要素方面的适应行为和交换过程方面的适应行为。交换要素方面的适应行为(Adaptations in the elements exchanged)包括供应商进行产品设计以及调整产品规格、生产过程和生产计划;交换过程方面的适应行为(Adap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exchange)包括供应商调整存货持有量、交货程序、管理程序和信用政策。Hallén等人[13]在借鉴Håkansson[10]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品规格、生产过程和存货放置地点政策三个方面构建题项,测量供应商适应行为构念。供应商调整产品规格和生产过程属于在交换要素方面做出的适应行为,供应商调整存货放置地点政策属于在交换过程方面做出的适应行为。Brennan等人[4]通过分析Håkansson[10]提供的案例,认为供应商适应行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产品和生产两个方面,但还包括供应商改变组织结构(如销售组织结构)以及为制造商提供技术信息。这一研究成果拓宽了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外延,加深了对供应商适应行为的认识。Walter和Ritter[12]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从供应商多方面的适应行为中提取出两个公共因子:绩效创造因子和绩效交换因子。绩效创造因子涵盖供应商在产品规格、生产能力、质量控制程序、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6个方面做出的适应行为。这些行为都表现为供应商通过重新配置生产资源、采用各种技术措施,生产符合制造商要求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绩效交换因子包括供应商在存货持有量、交货条款、销售组织、运输和技术信息交换5个方面做出的适应行为。这些行为都发生在生产要素被制造出来之后,涉及的问题是供应商通过何种方式和条件将“创造的绩效”交付于制造商。上述两位学者与Håkansson[10]得出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绩效创造因子中所包含的供应商适应行为和交换要素方面的适应行为基本相同,表现为供应商为了向制造商交付生产要素而在产品规格、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等方面进行的合理调整。绩效交换因子中所包含的供应商适应行为和交换过程方面的适应行为基本相同,表现为供应商调整存货持有量、交货条款等要素,以满足制造商需求。Schmidt等人[11]提出,已有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供应商的“硬适应”(Hard adaptations),即主要考虑供应商在产品规格、生产过程、物流等方面做出的适应行为,而忽略了供应商的“软适应”(Soft adaptations),即供应商在人力资源要素、管理价值观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做出的适应行为。供应商技术人员为制造商提供服务,以帮助制造商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供应商适应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
国外学者关于供应商适应行为内容类别的主要研究成果如表2-1所示。
表2-1 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内容类别主要研究成果
续表
关于企业适应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目前主要的关注点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较少研究企业间特别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适应问题,并未探讨在制造商—供应商二元关系中,供应商对制造商的适应问题。刘芳等人[17]以组织同一性为研究基础,以组织生命周期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在组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里,组织适应能力的内在本质特征与形成机理。余宇新、郭蓉[18]从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视角,借助调研数据研究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因素,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影响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因素的差异。张钢、岑杰[19]从时间性角度考察组织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并以此拓展组织适应理论。介绍组织及其环境的时间性,阐述组织的时间适应概念,并具体分析组织的时间适应战略。吕鸿江[20]通过分析效率型和创新型商业模式的不同结构及这些结构所形成的不同组织适应性,阐释了两种商业模式设计影响组织适应性形成的不同路径及机理,并建立了商业模式设计影响组织适应性的理论框架。王玲玲、赵文红[21]依据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从适应能力视角研究了不同类型创业资源获取、适应能力与新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更多地从宏观层面关注企业适应问题,探讨企业对更为广阔的外部环境的适应,考察企业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强调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行为上进行相应调整。制造商是供应商面临的微观环境。在制造商—供应商二元关系中,考察供应商对制造商的适应问题,属于从微观层面探讨供应商适应问题,关注的是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互动,强调供应商应致力于满足制造商需求,支持制造商开展运营活动。
通过考察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外延,有助于厘清制造商对供应商的需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供应商通过做出哪些适应行为,能够帮助制造商提高运营绩效。供应商调整产品规格、生产过程、生产能力和交货程序等方面的适应行为满足了制造商有效开展运营活动的需求,属于供应商对制造商在运营层面上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