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辽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平台 新跨越
——勘探开发基础创新平台建设与应用纪实

传承诚可贵,创新价更高。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以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开发试验中心为主体打造的勘探开发基础创新平台,为辽河油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筚路蓝缕,砺剑之路坎坷多

古语有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九河下梢的油城盘锦,于繁华街道与喧嚣市井之间,也“隐居”着这样一座实力惊人的科研圣殿。它,就是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开发试验中心(下文简称试验中心)。

试验中心坐落在辽河油田科研小区南侧深处,4栋20世纪80年代建起的办公楼,围成了一个不到1000平方米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就是赫赫有名的试验中心。

试验中心面积不大,楼层也不高,但科研水平堪称一流,不容小觑。“目前我们中心的科研能力已经稳居国内第一方阵,稠油开发相关领域更是走在国际前列。”集团公司稠油开采先导试验基地稠油开发试验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其成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刘其成的自豪不无道理,这里曾迎来过国内外各种重量级石油“大咖”,也曾留下一些国家领导人的脚印,获得赞誉无数。

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磨砺和技术积淀,试验中心已经从一间简陋的化验室,发展成如今涵盖特殊岩心分析、流体分析、岩矿储层、调驱和化学驱、注蒸汽热采、火烧油层6大高端试验研究平台,门类齐全,水平一流。

走进试验中心,一台台试验仪器像马达一样不停地运转,试验样品通过计算机生成彩色分析曲线图表,形成试验数据。据不完全统计,该中心每年要完成2万余块次这样的样品试验,形成5000多份分析报告。浩如烟海的试验报告,有些作为基础数据用于科研项目攻关,有些直接用于油田开发生产,还有一些成为相关质量控制的依据。每年的5000多份分析报告中,检测数据非常严谨,受到了多方的一致好评。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检测数据,却折射出了试验中心强大的实验能力。

今日辉煌的试验中心,就在十年之前,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甚至遭人白眼的“三少衙门”——设备少,人员少,项目少。试验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很低的层次。“你们竟然还在用我们隔代的淘汰产品。”几年前,一名到试验中心考察调研的大庆油田试验专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辽河的试验设备整整落后了大庆两代。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刘其成,至今仍然不能忘记这段“屈辱史”。

刘其成回忆,研究院稠油热采实验室建设初期,曾花大价钱买过一批稠油热采试验设备,但由于进口产品与辽河实际地质条件不太匹配,加上当时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一般,需要从头学起。可方方面面的期待很急,“花这么多钱买来一堆废铁”这样的声音经常能传到他们耳朵里。知耻而后勇,他们就从最基本的岩心夹持器开始自主攻关。由于传统的岩心夹持器耐温度最高只有120摄氏度左右,远远满足不了蒸汽热采400摄氏度的高温。如果不能研制出新型的岩心夹持器,热采试验设备真要变成一堆废铁了。刘其成带领一众科研人员埋头钻研,没日没夜地选材料、做样品、试温度,成百上千次的失败没有击垮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紫铜这种非常适合的耐高温金属材料。

“当时成功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刘其成感慨地说,无数个日夜终于结出硕果。“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水。”在重力火驱技术研究过程中,实验常常因火线窜流导致失败,试验中心青工程海清带领团队分析原因,吸取以往的经验结果,足足用了4个月的时间做准备,最终,结合现场实际,运用自主研制的国内外最大尺寸的火驱三维物模装置,共布置了355只热电偶,4组8口排气井,装填油砂280多千克。历经预热、点火、调控等阶段60余小时,成功完成了全生命周期的重力火驱实验。

2006年,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批复辽河油田筹建稠油开采先导试验基地为标志,研究院试验中心正式驶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由该中心承担的辽河油田勘探开发基础平台也正式启动建设。

2007年,国内第一台注蒸汽热采比例模拟模型在试验中心自主研发成功,全所欢腾。兴奋的科研人员把这台模型比作试验中心的“神舟六号”,展现了他们“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情怀。同年,自主研发成功稠油PVT试验装置,解决了“油稠、高温、高压”等测试难点问题,填补了高黏稠油油藏和高凝油油藏无高压物性参数的世界性技术空白。

2008年,火驱点火器在无数次试验中正式定型,为辽河油田火驱开发试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年年底,世界最大的火驱比例模拟模型在试验中心研发成功。同年,试验中心引进了覆压孔渗测定仪,建立了覆压下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测定技术,填补了辽河油田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2009年,中国石油稠油热采先导试验基地正式挂牌运行,从中国石油第一批40个重大试验项目(基地)中脱颖而出,第一个通过集团公司审核验收,标志着平台初步建成。

2014年,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落户辽河,平台建设刷新了辽河基础创新的新高度。

……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辽河试验中心磨砺半个世纪的技术利剑,一朝出鞘,锋芒毕露,剑指打造百年辽河的不朽功勋。

荣誉等身,基础创新平台阔

大争之世,基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唯有创新,方得发展;唯有基础创新,方得大发展。

2017年3月3日,辽宁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辽宁省科技厅专家组验收。这是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创新平台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中国石油稠油开采先导试验基地、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拥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证书,具备国际实验室互认组织承认的检测资质;成功申请国家专利28余项,完成科研项目1000余项……成果让人肃然起敬。“科技平台建设亮点突出。作为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技术研发中心有序有效运行……为未来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晓光说。

与研究院其他所室不同,试验中心如同它所处的位置一样,默默无闻,俨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它的作用非同一般。谈到试验中心,刘其成如数家珍。平台创立以来,他见证了试验中心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华丽蝶变。“试验中心就像个开路先锋,要从最陌生的地方杀出一条血路。”刘其成指出,试验中心所做的都是非常基础的工作,比如岩心、岩矿、地化等研究。这些研究就像一栋大楼的地基,深埋在地下不被人所见,但缺少任何一块“砖石”,大楼的根基将不稳固。

据业内人士介绍,试验中心的硬件、软件都已跻身于行业先进水平。在硬件上,一方面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动向,先后引进更新了环境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X-射线衍射仪等300多套国内外先进实验设备。另一方面根据油田生产实际所需,自主研发了一维管式、二维和三维高温高压比例物理模拟系统等8个系列50余套国内领先的稠油热采试验设备,并建成了国内唯一一家稠油开采先导试验基地。在软件上,首先从质量控制入手,依据国家认可委相关准则规定,及时编制更新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9本质量体系文件,对每个仪器、每项流程进行标准化约束。其次,在试验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并制修订了《原油流变性测定方法》等国家级标准4项,行业、企业标准23项。

“准”“全”“快”,是试验中心在50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三大优势。

“准”,即实验结果准确。最能说明实验结果准确的莫过于国家认可委的能力验证,进行盲样测试。所谓盲样测试,就如“闭卷考试”,被考的一方在不知道检测样品信息的情况下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出来后国家权威部门进行“阅卷”,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公正性的干扰。敢于进行盲样测试,是试验中心的实力使然。2013年,该中心参加了国家出入境检疫检验局、石油地质与开发专标委等权威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和比对实验,58项盲样测试全部合格,令业内赞叹。

“全”,即实验项目全。该中心致力于打造注蒸汽热采、火烧油层、岩矿储层、流体分析、化学驱和调驱、特殊岩心分析6大高端试验研究平台。试验中心的实验技术系列从20世纪70年代成立之初的岩石物性等13项检测技术拓展为300余项,检测参数由20余个拓展为1000多个,是国内石油企业中最大的、集油田勘探开发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研究单位之一。

“快”,即结果出具快。该中心制定了一套从样品接收,到分发管理,再到实时检测的管理机制,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据了解,在锦16块化学驱配方体系评价中,为了能快速解决现场试验出现的问题,他们改进了试验流程,极大提高了试验检测效率。以前检测一个采出液中的聚合物浓度周期为24个小时,而现在仅需要6个小时,为指导现场及时调整开发方案节省了大量时间。

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试验中心基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拥有五个专业试验室的大型综合性试验中心,并于1996年全面通过实验室国家计量认证,2006年又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CNAS)和实验室国家计量认证二合一评审,具备了承担国内外与油气勘探开发相关的各类分析测试及实验研究所需的资质和能力。作用决定地位,“有为”方可“有位”。50年来,试验中心已经拥有各类基础创新平台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集团公司级1个。现在,试验中心的基础创新平台赢得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和尊重,成为辽河油田对外技术交流的窗口。“每年接待国内外50多批次业内专家的考察学习。”刘其成说。

“如果一味沉迷于过去的荣誉,自己终将会被埋进历史的故纸堆。”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研究院的试验骄子们没有躺进历史的成绩簿,重拾背囊,一如既往,执着向前。

智慧熔炉,英才济济一路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试验中心就像一位伯乐,将无数青年学子点拨成才、成栋梁;更像一座智慧熔炉,将一拨拨青年学子锻造得炉火纯青,成为辽河油田勘探开发基础创新领域的中流砥柱。

基础创新人才从来没有如此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礼遇。对于石油开发行业来说,正如油气储量是油田稳产的基石一样,青年人才更是科技创新基业长青的“源头活水”。据了解,该中心员工总数141人,35周岁以下青年员工总数已达到全中心员工总数的50%,青年力量已然成为了科研生产的主力军。

50年来,试验中心“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实现路径,激活了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专家、专业技术骨干每月享受津贴、业绩突出的年轻员工被推荐到科研一线担任副主任、项目经理……在试验中心,人才的选拔任用从来不论资排辈。

50年,岁月长河历久弥新。研究院试验中心这座智慧熔炉,锻造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栋梁——油田公司高级技术专家1人,油田公司级专家4人、厂处级专家12人,13人获得国家认可委授权签字资质……

在思想引领方面,该中心坚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围绕“如何确保千万吨稳产规模、如何发挥试验人员作用”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引导试验人员从支撑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同时,广泛开展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传统教育,开展了“试验攻关百日劳动竞赛”等科研攻关活动,让“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逐步成为试验人员的薪火传承。

岗位成才方面,不拘一格,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分任务。2008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程海清,由于表现优秀,被所领导慧眼发现,分到了火驱研究项目。那时,正是火驱室内试验刚起步阶段,国内外从研究到理论到实验装置再到实验方法,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从零开始。这么重大的前沿研究项目,交给了一个“愣头青”,很多人不解。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敢拼敢闯,精力充沛。”试验中心主任李金有说。程海清不负众望,成功完成了全生命周期重力火驱实验。这是国内油田首次开展的最接近油藏实际的“实景模拟”。为此,程海清被评为油田公司开发地质系统“最佳个人”。

作为该中心精心打造的青年成才品牌工程,“青年论坛”至今开展了8年时间,许多青年人才借助这个平台脱颖而出。肖传敏是青年论坛的首期学员,在第一期自我展示主题论坛中,他汇报自如,语言流畅、业务熟练,最后脱颖而出。作为一名“80后”,他如今已成为试验研究战线上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被破格提拔为采收率室主任。2010年,肖传敏被评为油田公司开发地质系统“奉献精神奖”。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团队先后被评为油田公司“锦16块二元驱工业化试验项目优秀团队”和“十佳杰出青年团队”称号。“采收率有100多套仪器设备,他们室的员工都可以独立操作每个试验设备。”刘其成说。

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载体,试验中心一直在路上。微课题展示就是他们最新的尝试。2016年12月19日,试验中心进行了“试验数据之我应用”微课题的终期汇报。青工郭鹏超参加完“微课题”终期汇报收获颇多:“试验数据是支撑一个项目的基石,不仅要知道它们怎么来的,还要知道它们应该怎么应用。”

试验中心不只有冷冰冰的实验台,还有温暖如家的“十里春风”。试验中心打造的温馨“家”文化,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2016年春节,大年三十上午,程海清手机一震,微信提示:你被邀请加入“试验中心”微信群……这便开启了试验中心抢红包大拜年的序幕,群里的红包雨下了整整一天。手指轻轻一点,遥远的祝福便越过万水千山,通过网络信号传递到每个员工手机上。试验中心主任李金有在群里感慨说:“通讯发展日新月异,微信群拉近了中心员工的距离。”

50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现在,试验中心已有10名青年员工走上项目经理以上的工作岗位,1人获得研究院科技大会“青年成才奖”,多人多次获得研究院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在美丽的大辽河畔,一代又一代的辽河油田试验人,就像奔腾的辽河水一样,浩浩荡荡,一路欢歌。辽河油田勘探开发基础创新平台,也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