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日本的贸易失衡
如今,同德国一样,日本处于贸易顺差的一端,不同的是,日本既作为承接国受到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影响,又作为转移国参与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本章针对1948—1990年日本的贸易情况进行考察,贸易数据主要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见图2-5、图2-6)。
图2-5 日本贸易平衡点分布
图2-6 日本对外贸易
由图2-5可以看出,日本1948—1964年出现连续的贸易逆差,1964—1990年除个别年份出现贸易逆差外,整体仍旧以贸易顺差为主。作为同处该阶段的主要贸易伙伴,日本对美、韩、德等国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而对沙特、澳大利亚等国则基本保持贸易逆差状态。
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在1989年之前处于顺差,而在其后一直处于逆差。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日本要想发展,必须把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口原材料,加工成制成品对外出口。这种模式的有效运行直接决定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得益于日本迅速扩大的出口贸易。而这特殊的国情也决定了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的出口商品构成中依旧是轻纺织品占绝大比例(见表2-6)。
表2-6 日本出口主要产品分布情况
“二战”后的30多年里,随着科技革命的爆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本的产业和贸易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其支柱产业由刚开始的轻工业逐步发展到重工业,并进一步升级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见表2-7)。
表2-7 日本出口商品构成
由表2-7可知,在日本的出口商品中,轻工业品的比重逐渐降低,而重化工产品的比重迅速增加,并逐步在出口产品中占主导地位。同时,日本政府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使其能够在贸易冲击中避免重大损失。
进入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高储蓄率、高资本收益,政府低利率、削减军费开支等政策以及世界技术的革新,使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赛道。对外贸易从1964年开始基本处于贸易顺差。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3年,日本对外贸易均为贸易逆差。但从1961年开始,其贸易逆差额逐渐减少。1964—1990年,在多数年份里日本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状态(只有1973年、1974年、1975年、1979年、1980年为逆差)。综观日本贸易顺差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1964—1982年为贸易顺差缓慢增长时期,其贸易顺差额基本在百亿美元以下,仅1978年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82亿美元;1983—1990年为贸易顺差快速增长期,短短8年间顺差额增长了3倍多(见图2-7)。
图2-7 1964—1990年日本贸易顺差走势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受到重创,急需发展经济来提高国家实力。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德国和日本承接了美国的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国外产业和技术,利用本国原有的制造业比较优势,生产大量的产品并对外销售,积极参与到产业内国际分工中,从而使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稳定。产业内贸易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国际贸易顺差国往往是那些在产业方面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强国。它们通过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获得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贸易大国往往就是贸易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