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习单元1 建设项目决策概述

知识目标

(1)了解决策的概念与原则。

(2)了解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3)熟悉建设项目决策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4)熟悉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

通过对决策内容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掌握决策体系的概念以及构成,同时对其与工程造价的关系有大致的了解。

基础知识

一、决策的概念与原则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资源(包括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源等)配置和利用而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出有利的抉择。决策必须在多方案基础上进行,仅一个方案供选择也就无所谓决策。同时,决策不是一个瞬间的动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合理的决策过程包含的基本步骤如图1-1所示。

(二)决策的标准

决策标准是令人满意的标准,而不是最优标准。

1.令人满意的标准

“令人满意”,就是“过得去”。令人满意的标准有一个上限和下限,只要选择和确定了上限和下限,那么在上限和下限范围内,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2.令人满意的近似解

近似解是指:要设法找到一个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的解,而不一定是最优解。近似解是现实世界中的令人满意的解。在现实世界中,只有少数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涉及的变量是比较少的,只有在这种场合,才能用微积分的方法求极大值和极小值。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实世界中所适用的不是这种最优解而是近似解。

图1-1 决策步骤示意图

二、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体系

建设项目决策体系是指不同决策主体间的权力构成,包括权力的划分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制约。

(一)国家决策权

国家决策权即国家政府部门对建设项目所拥有的决策权。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与这一地位相适应,国家决策权在决策体系中必须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说明,在企业取得较大的投资决策权后,如果国家的决策权不占主导地位,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威胁。强调国家决策权的主导地位,目的是要国家通过投资来宏观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二)企业决策权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投资决策权,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其原因主要如下所述。

(1)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与经营权是不可分离的。如果我们不允许企业有投资决策权,实际上就是不让企业支配大部分自有资金,这样所谓的经营自主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有了投资决策权,企业才能追求自身的长远利益,才会有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

(3)有了投资决策权,企业才会有真正的竞争。

实践已证明,靠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来安排和控制每一项投资和每个建设项目是不可行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规范及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所拥有的投资决策权正在逐步规范。只要国家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指导性计划,并利用税收、利息等经济手段,就能保证企业投资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银行的参与决策权

银行,尤其是建设银行,在项目决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和企业是投资的主体,银行是资金的供应者,银行正是以资金供应者的身份参与投资主体的项目活动的。

银行参与项目决策的权力与其提供的资金的性质和数量相一致。正因为如此,银行参与国家决策同参与企业决策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国家指令性计划下达的项目,银行只具有参谋建议权。这些项目的投资虽然都来自于银行贷款,但这些贷款仍具有财政性质。在项目未决策之前,银行可以向国家决策机构提供信息并提出建议。一旦做出决策,银行必须按国家指令性计划适时供应贷款。

银行参与企业决策的作用则与以上情况大不相同。这是因为银行提供给企业的贷款在性质上与前者大不相同。银行对企业提供的是真正的信贷资金,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真正的信贷关系。信贷双方对于投资效果的好坏都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银行用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以及利息高低等经济手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银行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作用的大小决定于企业使用多少银行贷款。项目投资中有一份银行贷款,银行就在项目决策中有一份发言权。一旦银行贷款占了项目投资的一半以上,银行就会与企业一样,成为主要决策者之一。

小提示

国家决策权、企业决策权、银行参与决策权的合理划分与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项目决策体系的主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决策体系还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股份经济的出现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银行的决策关系趋于复杂,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私人企业对决策体系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在改革的进程中,一个以国家、企业与银行决策关系为主体,以其他决策关系为补充的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项目决策体系必将成熟起来。

三、建设项目决策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一)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

项目决策正确,意味着对项目建设作出科学的决断,以及在建设的前提下,优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估计和计算工程造价,并且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项目决策失误,主要体现在对不该建设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或者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错误,或者投资方案的确定不合理等。诸如此类的决策失误,会直接带来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已经毫无意义了。因此,要达到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事先就要保证项目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决策失误。

(二)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决策阶段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即达到80%~90%。

小提示

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三)项目决策的深度影响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

投资决策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依次分为若干工作阶段,不同阶段决策的深度不同,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不同。如投资机会及项目建议书阶段,是初步决策的阶段,投资估算的误差率在±30%以内;而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最终决策阶段,投资估算误差率在±10%以内。另外,由于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即决策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招标投标及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通过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相应形成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这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前者控制后者”的制约关系,意味着投资估算对其后面的各种形式造价起着制约作用,是限额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保证投资估算打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最终实现投资控制目标。

(四)工程造价的数额影响项目决策的结果

项目决策影响着项目造价的高低以及拟投入资金的多少,反之亦然。项目决策阶段形成的投资估算是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项目是否可行及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审批的参考依据。因此,项目投资估算的数额,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项目决策。

四、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一)建设地区的选择要合适

建设地区的选择对于建设工程造价及建成后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均有直接的影响。建设地区选择得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设项目的命运,影响着项目投资的高低,影响着建设工期的长短和质量的好坏,还将影响建成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状况。为此,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需要以及各地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从广义的范围内认真选择合适的建设地区。

1.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

建设地区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具体要考虑以下因素。

(1)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

(2)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充分考虑原材料条件、能源条件、水源条件、各地区对项目产品的需求及运输条件等。

(3)要综合考虑气象、地质、水文等建设的自然条件。

(4)要充分考虑劳动力来源、生活环境、协作、施工力量、风俗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2.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建设地区的选择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原则。工业建设项目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选址有如下优点。

①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避免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远途运输,减少采购运输费,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②减少流通时间,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作用。

③有利于企业在产品品种、质量等方面与消费者沟通,便于适时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但对不同性质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如对于农产品、矿产品的粗加工项目,选择在原料、燃料产地附近更有经济意义;对于消耗电能大的工业项目,应尽量选择在电厂附近,以便获得廉价的电能和减少电能输送损失从而获得利益;而对高科技和技术含量高的建设项目应选择在大中城市里,因为大中城市工业基础好,协作配套条件完备,信息灵通,科学技术力量雄厚,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高科技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在生产中也不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环保支出费用不会高。

(2)工业基地的聚集规模适当的原则。工业基地聚集规模是指在工业布局中一系列的工厂和企业集聚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基地和城镇,以利于取得“集聚效益”。适当的集聚规模有如下优点。

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与配置。如冶金工业是基础性工业,往往一个冶金企业会带动化工工业、化肥工业、建材业、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比较齐全的基础结构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从而节约投资。如供水、供电、供气工程和路桥工程等各种不同工业、不同企业都要用,就可以集中统一建设,分流使用,显然投资效益高。

③有利于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提供多种就业机会;为不同类型的技术合作、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创造条件。

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得和使用速度与适当的集聚规模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必须指出,并非集聚规模越大越好,应当适当。如果过大,各种原辅助材料、燃料需要量大,运输费用增加;流通过程中劳动耗费增加,则生产成本增加;城市人口增加,人们衣食住行费用增加;生产和生活排污量增加,则环保和净化环境费用增加。总之,当过大的集聚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之和超过了集聚而带来的效益时,就表明集聚规模已超过了经济的合理性,也称之为集聚规模过大。集聚规模过小,工业布点分散;企业外部条件差,基础设施投资大;协作条件差,影响综合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选择适当的集聚规模,建设“三沿”(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产业地带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方针。

遵照上述原则确定建设区域范围后,具体的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经济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项目建设条件、产品生产要素、生态环境和未来产品销售等重要问题,受社会、政治、经济、国防等多因素的制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投资、建设速度和施工条件,以及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所在地点的城乡建设规划与发展。因此,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决策。

(二)厂址选择要合理

1.厂址选择的三大原则

(1)确保拟建厂的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正常,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要符合所在城镇和工业布局的要求,不造成对四邻和所在城镇、流域景观与环境生态的破坏,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尽可能地遵循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利于销售的原则,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创造条件。

2.厂址选择应尽量满足的具体要求

(1)厂址要有适当的地形和必需的场地面积,以满足工艺要求,合理布置并留有适当余地,以利于发展。

(2)尽量节约用地,尤其是耕地。厂址尽可能选用荒地、坡地、空地和劣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耕地;尽量不拆或少拆房屋及其他建筑物,以减少拆除、搬迁费;地形与坡度要适当(一般不超过0.5%~1%),力求减少土石方量,降低造价。

(3)厂址要有良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厂房和主要设备的基础部位的工程地质、地基承载力要好。要避开断层、滑坡、流沙层、泥流层、古河道、泥沼、淤泥层、腐殖土层、地下河道、土崩、塌陷、滚石、岩溶等不良地质地段;要避开古井、古墓、砂井、坑穴、矿床区和采矿坑塌陷地段以及地震多发和地震烈度大的区域、地下水位高而且具有侵蚀性的地区等。

(4)要选择水、电供应条件好,水质满足要求,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对于用水量大的企业,厂址应尽量靠近水源以减少管路;用电量大的企业应力求靠近发电厂、电站,以减少供电线路,降低工程造价。

(5)交通运输便利。厂址选择应靠近铁路、公路、水路便利的地段,以减少运输费用。

(6)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排放烟气、烟尘量大的企业,应尽量把厂址选在城郊并在城镇的下风区,以免造成对整个城镇的污染;对于噪声大的企业,应选择在离居民集中区较远的地段,同时设置宽绿色带,以减少噪声的干扰。

(7)要有良好的外部协作条件。厂址选择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综合利用、产品深加工、外部运输、公共设施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具有良好协作条件的地区,并与城镇设施紧密结合、统一规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

(8)要选择原辅材料供应充足、运距尽量短、建设施工条件尽可能好的地段。

厂址选择若不合理,不仅影响到建设期的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和建设期限,对项目投产后的运营状况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确定厂址时,也应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择最佳厂址,决不能草率定址,防止“病态工程”发生。

3.厂址选择时的费用分析

在进行厂址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时,除比较上述厂址条件外,还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项目投资费用。包括土地征购费、拆迁补偿费、土石方工程费、运输设施费、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费、动力设施费、生活设施费、临时设施费、建材运输费等。

(2)项目投产后生产经营费用比较。包括原材料、燃料运入及产品运出费用,给水、排水、污水处理费用,动力供应费用等。

(三)工艺流程选择要先进适用、经济合理

工艺流程是从原料(如精矿)到产品(如金属制品)的全部工序的生产过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得确定工艺方案或工艺流程。随后的各项设计都是围绕工艺流程而展开的,所以选定的工艺流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工艺先进适用、经济合理是选择工艺流程的基本标准。所选定的工艺流程必须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要求的同时,力求技术先进适用、经济合理,最大限度地提高金属回收率、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卫生、生态平衡,防止“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缩短生产流程、强化生产过程、节约基建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1.先进适用

这是评定工艺的最基本的标准。先进与适用,是对立统一的。保证工艺的先进性是首先要满足的,它能够带来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的优势。但是不能单独强调先进而忽视适用,还要考察工艺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力,是否符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政策。就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来讲,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往往由于其对原材料要求过高、国内设备不配套或技术不容易掌握等原因而不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因此,一般来说,引进的工艺和技术既要比国内现有的工艺先进,又要注意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不是越先进越好。有的引进项目,可以在主要工艺上采用先进技术,而其他部分则采用适用技术。

小提示

要根据国情和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先进与适用的关系。对于拟采用的工艺,除了必须保证能用指定的原材料按时生产出符合数量、质量要求的产品外,还要考虑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条件(包括原有设备能否配套,技术和管理水平、市场需求、原材料种类等)是否相适应,特别要考虑到原有设备能否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否跟上。

2.经济合理

经济合理是指所用的工艺应能以尽可能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要求综合考虑所用工艺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可行性研究中,常提出多种工艺方案,各方案的投资数量、能源消耗量、动力需要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不尽相同,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也不一样,经济效果定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出最合理的工艺。经济合理应力求少投入,多产出,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荐出价值系数最大的工艺。经济合理还应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一般来说,自动化程度高的工艺,一般能产出质量好的产品,人工耗费也少,但需要较大的投资,在我国资金缺乏、劳动力多、工资低的情况下,不一定经济合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可能还是采用自动化程度稍低又能生产优质产品的工艺更为经济合理。能源紧张地区,可采用低能耗工艺。

3.安全可靠

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或工艺,必须经过多次试验和实践证明是成熟的,技术过关、质量可靠、安全稳定、有详尽的技术分析数据和可靠性记录,并且生产工艺的危害程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产安全、高效运行,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于核电站、产生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项目(比如油田、煤矿等)及水利水电枢纽等项目,更应重视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设备选用立足国内,满足工艺要求,引进设备注意配套

设备的选择要根据工艺要求和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来选定,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选用国产设备

目前有不少先进设备国内确实不能生产,根据需要可从国外引进。为了节省外汇和促进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选用设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凡国内能够制造或进口一些技术资料能仿制的设备就不引进。

(2)只引进关键设备就能由国内配套使用的,就不必成套引进。

(3)已引进设备并根据引进设备或资料能仿制的,一般就不再重复引进。

总之,要立足国内,尽量选用国产设备。当然,必须要引进的,还得向国外采购真正先进的设备。

2.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

一个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时,为了考虑各供应厂家的设备特长和价格等问题,可能分别向几家制造厂购买。这时,就必须注意各厂所供设备之间技术、效率等方面的衔接配套问题。为了避免各厂所供设备不能配套衔接,引进时最好采用总承包的方式。还有一些项目,一部分为进口国外设备,另一部分则引进技术由国内制造。这时,也必须注意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

3.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的配套问题

主要应注意本厂原有国产设备的质量、性能与引进设备是否配套,以免因国内外设备能力不平衡而影响生产。有的项目利用原有厂房安装引进设备,就应把原有厂房的结构、面积、高度以及原有设备的情况了解清楚,以免设备到厂后安装不下或互不适应而造成浪费。

4.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材料、备品备件及维修能力之间的配套问题

应尽量避免引进的设备所用主要原料需要进口。如果必须从国外引进时,应安排国内有关厂家尽快研制这种原料。在备品备件供应方面,随机引进的备品备件数量往往有限,有些备件在厂家输出技术或设备之后不久就被淘汰。因此,采用进口设备的同时还必须组织国内研制所需备品备件,以保证设备长期发挥作用。另外,对于进口的设备,还必须懂得如何操作和维修,否则不能发挥设备的先进性。在外商派人调试安装时,可培训国内技术人员及时学会操作,必要时也可派人出国培训。

(五)工程方案

工程方案构成项目的实体。工程方案选择是在已选定项目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和设备方案的基础上,研究论证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建造方案,包括对于建筑标准的确定。

工程方案选择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如下所述。

(1)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确定项目的工程内容、建筑面积和建筑结构时,应满足生产和使用的要求。分期建设的项目,应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2)适应已选定的场址(线路走向)。在已选定的场址(线路走向)的范围内,合理布置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上、地下管网的位置。

(3)符合工程标准规范要求。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结构和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政府部门或者专门机构发布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4)经济合理。工程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造价、节约建设资金。

(六)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一般会引起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状况、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确定场址方案和技术方案时,对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识别和分析拟建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并提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比选和优化环境保护方案。

1.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工程建设项目应注意保护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水土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森林植被、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环境保护措施应坚持以下原则。

(1)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环境功能规划的整体要求。

(2)坚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要求。

(3)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治理措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力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好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求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

(5)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利用,对项目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应提出回水处理和再利用方案。

小提示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大多建设项目以采用中等适用标准为好。对于少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项目、少数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以及高新技术项目,标准可适当高些。

2.环境治理措施方案

对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污染源和排放的污染物等,应根据其性质的不同,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1)废气污染治理,可采用冷凝法、活性炭吸附法、催化燃烧法、催化氧化法、酸碱中和法、等离子法等方法。

(2)废水污染治理,可采用物理法(如重力分离、离心分离、过滤、蒸发结晶、高磁分离等)、化学法(如中和、化学凝聚、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法(如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气泡悬上分离、汽提吹脱、吸附萃取等)、生物法(如自然氧池、生物滤化、活性污泥、厌氧发酵)等方法。

(3)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有毒废弃物可采用防渗漏池堆存;放射性废弃物可采用封闭固化处理;无毒废弃物可采用露天堆存;生活垃圾可采用卫生填埋、堆肥、生物降解或者焚烧方式处理;利用无毒害固体废弃物加工制作建筑材料或者作为建材添加物,进行综合利用。

(4)粉尘污染治理,可采用过滤除尘、湿式除尘、电除尘等方法。

(5)噪声污染治理,可采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措施。

(6)建设和生产运营引起环境破坏的治理。对岩体滑坡、植被破坏、地面塌陷、土壤劣化等,也应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3.环境治理方案比选

对环境治理的各局部方案和总体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作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推荐方案。环境治理方案比选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1)技术水平对比,分析对比不同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和可得性。

(2)治理效果对比,分析对比不同环境保护治理方案在治理前及治理后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能否满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

(3)管理及监测方式对比,分析对比各治理方案所采用的管理和监测方式的优缺点。

(4)环境效益对比,将环境治理保护所需投资和环保措施运行费用与所获得的收益相比较,并将分析结果作为方案比选的重要依据。效益费用比值较大的方案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