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的701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达,还是落后?

办网反复的折腾因为结交了朋友而有了别样的价值,于是心平气和,出了6299卢比,重新购买了SPIDIGO的2 MB无上限套餐,聊胜于无了。用网体验如下:

绝对不能玩任何网络游戏,否则被队友问候祖宗十八代,你跟他们解释在印度,别人说你干嘛不说你在火星;

视频基本看不了。国内主流的视频软件在大陆以外的地区都受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使用。Youtube之类的网站,看看流畅版还可以,高清以上直接卡死;

要看视频只能先下载好,下载网速随它心情而定,高兴的时候保证200 K/s,但一天总有那么几个小时,下降到20 K/s左右,个别时候3 K/s左右;

正常情况下,打开网页平均需要十秒,到了周末用网高峰期,所有的网页躲着你玩,连QQ都隔三差五叫你重新登录,过慢的网速导致浏览器和各种软件常常崩溃;

用网之前必须要登录SPIDIGO提供的账号和密码,每天总有那么几次,账号会自动注销,叫你重新登录。这还算好的,每天还总有那么几次,即使账号是登录状态,也和裸机差不多。

有时候一整天不能上网,就通过其他渠道找售后投诉,客服像模像样地关心你,说把问题记录下来了。第二天,技术人员给我打电话,问什么问题,或者住址在哪里要来修理。第二天网自个儿又通了,要你来还有何用?反复几次下来,也就不想再找售后了。

管你什么三星、苹果,或者小米、华为,管你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是手机,全部变成小霸王学习机。

总之,想持续正常上网是不可能的,否则这网络条件可以把你一天的正常生活撕成无数碎片。难怪印度人从古到今都如此喜欢在街上有事没事地扎堆,难怪他们没完没了地唱歌,没完没了地跳舞。我帮各国政府出了一个好主意,如果有加强人民生活的线下交流、消费,或者预防青年近视、增强国民体质之类的计划,可以来印度向他们的网络服务学习,保证立竿见影。

我也问过法国的劳,有没有什么用网感受,他很干脆,说自从来了印度,别说互联网,他连手机都不用了。他的至理名言是“如果没有网络、手机,世界将会完美无比”。我认为这个极端自由分子的话没有参考价值。

说完网络再说说其他产品。我们以前常常说,中国是个廉价制造大国,东西质量非常差。这话说了二十年了,不管后来的生产技术如何进步,这几乎成了一个思维定势,以至于我看一些印度人在网上评论中国时,代表性的负面评论就是:这个国家和他们的产品一样假。

不过我同样看到过一个中国人写的帖子,说印度的东西很便宜,但是质量很差。如果不亲自到印度,我们是很难体会这种差距的。那网络质量只是一个缩影,我可以用我的各种生活细节来证明这句话。

古吉拉特邦是印度最发达的邦,近几年经济增速保持在10%以上,被称为“印度的广东”,艾哈迈达巴德又是这个邦的中心,窥此一斑,可以想象印度的全貌。

首先,社会管理方式极度落后。每天总有那么一两次、两三次,有陌生人来按我的门铃,查电表的、查燃气表的、发银行手机账单的、送错快递的、推销的、做调研的、要求宗教捐助的以及完全不知所云的,想来就来,一点私人空间感也没有。以至于我得了强迫症,上厕所洗头洗澡都要加快速度,总觉得会有人来按门铃。早上六七点钟被门铃闹醒是常事,以至于受到磨练,可以非常规律地每天不到六点就醒来。超市里面,商品被摆得乱七八糟、灰尘拂面也就忍了,收银员就像没受过训练,每一件商品都要慢悠慢悠拿来端详一阵再扫码,还动辄离岗问人。印度顾客习以为常,我等不及也听不懂,就在头脑中无数次排练,怎么冲上去抢过扫码器自己来,最终也被煮成温水青蛙了。

其次,所谓的“四通”,没有一个稳定的。我不做饭,不用燃气,就说水电和电视信号。到了最热的五六月,几乎每天间歇性停水,那水是很不干净的,必须用净水器净化以后煮沸才能饮用;停电分两种,一种是片区停电,一种是抬保险,平均每周都会发生一两起。印度的蚊子异常凶猛,到了雨季,没有灭蚊器,蚊子可以把人叮死。到了夏天,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所有蚊子都被印度的高温给烤死了,人也差不多快烤死了。别忘了这是最发达的地区,朋友们说,在印度的许多邦,还有每天固定停电的情况。电视信号更是“堪称一绝”,我很少看电视,但是周末要看欧洲足球比赛,IITGN支付了电视信号费用,但是一大半的时间没有电视信号。如果说停水停电非人力所为,那么停电视信号就是违反合同了。为此,很多次,塞勒什来帮我打扫卫生时,还要顺带帮我完成催电视信号的任务,催来了两天,又停了,接着再催,如同木鱼,敲一下响一下。就这么坚持了半年,后来机顶盒又出问题了,所有的台,信号倒有,就是全是方块,无法观看。于是每次看之前要使劲拍打机顶盒,垂直拍、倾斜45度拍,再不行就拿来摔一下,又可以看两天,再后来摔也没用了,就彻底放弃不看电视了。

然后,公共设施问题严重。比如我们是电梯公寓,但那个电梯可谓是三天一小修,十天一大修,我经常上下五楼看见一些修理工人在某层楼撬电梯,却就是怎么也修不好,所以常常不能正常使用,只能走路。有一次,电梯卡在四楼不动了,里面传出来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的哭喊声,我估计是五楼邻居的两个孩子,于是想帮他们,却无从下手,想通知邻居,又无法和他们这些完全不说英语的人沟通,还好不一会儿大人也注意到了,立刻打电话通知电梯公司。后来我经常乘坐电梯途经四楼时,都会传出一声“咔嚓”声,卡几秒钟,然后再继续前进,直到有一天自己也被困在电梯里,乱按了好半天按钮才出来。

另外,房间里的设备,几乎处处是问题。桌子、椅子、衣柜,各种开裂、各种关不上也就罢了,且看这高档楼盘如何“表演”。马桶是漏水的,越来越严重,听起来就好像厕所里有一座假山在上演小桥流水,叫IITGN的人来修理,估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旁边一个水龙头总开关关掉,说以后就关这儿,于是每次冲马桶要先开总开关,等蓄满了水再冲马桶。厨房的水龙头是不敢用的,一用,楼下的墙壁里就浸水,然后房主上楼来提意见。最绝的是房间里的电路,按照顺序依次断电:今天,主卧没电了,就班师到次卧吹空调、用电脑,然后叫IITGN的电工来修理,一般一折腾就是一天;明天,次卧又没电了,于是班师回主卧,再叫人来修理次卧;某一天,主卧、次卧都没电了,就班师到客厅,客厅没有空调就吹吊扇,直到找人来修好电路再搬回去。直到有一天,一大片电路串线,用烧水壶的开关竟然可以控制空调,手机的充电器也爆炸了,叫电工来修理电路,电工搞不懂,随手打开一个电磁炉,电磁炉又爆炸了,用电笔测试插座,看着两个插孔都是火线一筹莫展。没办法,还好IITGN盛产科学家,叫来一个电力专业的工程师,指导电工撬开线路主板,修了一个晚上才弄好。

我的办公室也很有特色。由于是顶楼,天花板上一直不知道有些什么动物在里面活动,整天扑扑腾腾、咕咕直叫,弄得办公桌上全是尘土。有一天上班,看到一块天花板掉了下来,地上、桌子上全是羽毛、鸟粪,还有的天花板已经裂开,我觉得随时都有被砸的危险。办公室的空调原来是好的,有一天听见外挂的空调主机爆发出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之后就再不制冷了。找人来修理,他们在烈日下折腾了一个下午,说修好了;走了以后我测试,还是不制冷,又叫校方找人来修;于是那两个可怜的工人又折腾了一个下午,我再试,还是不制冷。校方问我修好了没,我不忍心再折腾他们(何况也没用),便说修好了,于是直到搬迁校园,在办公室我都没再用过空调,只用吊扇,各种茸毛如同雪花般飘落。

以上陈述保证完全属实,如有半点虚构愿承担诽谤的法律责任。

总之,在印度,有困难要过一天,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让你过一天。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我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生活和工作。

9月10日,中国的教师节,是我第一天给学生上中文课的日子。顺便一提,印度教师节是9月5日,比我们早五天。

在上课前一个小时,有一位同事来到我办公室拜访我,他是IITGN负责宣传工作的达亚南达(Dayananda),之前已经和我邮件沟通过,要在我的第一节课上采集一些照片,用于学校内部的宣传,同时准备帮我安排《艾哈迈达巴德镜报》的采访。

虽然我在邮件的头像中看到过他的照片,不过当他进入我办公室的那一瞬间,我还是吃了一惊,这分明就是一张年轻中国人的脸,只不过带有印度味道的粗糙和沧桑。

他大概看出了我的诧异,还没等我开口,便说自己确实是在IITGN工作的印度人,让我就叫他“达亚”好了。

我们在中国看印度的一切都充满了异域风情,不过时过境迁,此刻的异域风情,得反过来。

“我来自曼尼普尔邦(Manipur)。”见我表露出陌生感,便在纸上画了一个印度地图,然后指着东北的最边境,“这里的一个小邦,别说外国人,就是很多印度人也不知道。”

印度东北,紧邻孟加拉国、不丹、缅甸和我国的西藏地区。和印度其他大块大块的邦不同,这个片区被划成了若干小块,主要包括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锡金邦,它们几乎没有存在感,但要记得咱们的藏南地区(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也被他们算进了东北。由于文化非常相近,所以印度人一般不对每个邦特别区分,统一称“东北地区”,和咱们中国的东三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世界降雨量最大的地区,就在阿萨姆邦的乞拉朋齐,号称“世界雨极”。

达亚说完了采访的正事儿,见我有问必答,非常配合,又见时间还早,就跟我唠起了家常。也许是我们有着相似的面容,他坦诚地说:“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让我非常羡慕,我们印度可不是这样,东北居住着大量的‘中国脸’,甚至也有一些使用筷子。在这些北印度城市,我总是被热情地问是不是中国人或日本人,可是我一说来自曼尼普尔,他们的脸色就变了。”

种族歧视,并不是欧美的专利,在享有“人种博物馆”之称的印度,居然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就在2014年的8月,一个由十一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作了一个长达八十页的调查报告。从2005年到2013年,有超过两百万来自东北地区的印度人,移民到首都新德里,而其中86%的人声称他们在大城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东北妇女称她们在新德里遭到了歧视或是性骚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走上德里街头,抗议种族歧视。

“和古吉拉特邦的繁华比起来,”达亚说,“我们那里就和乡村差不多。”

古吉拉特邦很繁华吗?我不觉得。这个话我没说出来。我问:“那么留在东北的印度人,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我是很幸运的,因为英语和印地语都很好,所以能在IITGN找到一份工作,这里的人素质都很高,也不会对东北人有任何歧视,不过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如果说东北人到大城市还可以追求中低阶层生活的话,那么留在东北的人只能过最底层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东北就是个孤儿……

“你能想象吗?那里的GDP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里缺乏工业,缺乏港口,没有国际贸易,也看不到城镇化和商业化的迹象。外商很少来投资,就算来了很多也很快就撤走了。年轻人都想出去打工,留在东北的大多是些老农民和手工业者。很多年了,状况一点没有改变,政府也似乎舍不得投资改善那里的生活。”

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估计不是‘票仓’吧。”达亚耸耸肩说,“印度是个民主国家,每次大选,那些政客们都要找大公司大商人拉赞助,搞竞选活动。越是大城市,他们能拉到的赞助越多,不管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上台以后,当然也要重点回报那些‘票仓’大邦。这么一来,那些发达的邦就越来越发达,我们那里却原地踏步,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

达亚的神情有些黯然,他或许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印度一直以他们比中国拥有更“民主”的政体为豪,发展了六十多年,却无论国力还是民生,都被中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那之后,我对印度东北人有了别样的好感,从他们脸上总能品味出家乡的味道。他们和中日韩人大同小异,却在气质上很容易辨别出土著的身份。

在学校附近有一家SPA馆,里面的按摩师都是清一色的东北人,老板也打着“东北原生态SPA”的旗号招揽客户。印度娱乐节目不多,有时候工作之余我和同事们也会去按摩放松。

那里大概有四五位东北女按摩师,隔一段时间就会换掉一两个,只有一位叫古琪(Guchi)的按摩师长期不动,她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告诉我:“每个月月薪两万卢比,按多按少一个样,不过我不会讲印地语,和一万卢比的低薪阶层比起来,也算是不错了。这里有空调,不用遭受高温,而我在这个城市没有朋友,开销不大,还能存一点钱寄回家里。对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东北人来说,你不能要求得太多。”

当她得知我来自中国以后,甚至说:“我想存一笔钱,到中国去旅游一次,都说中国发展得好,到底怎么样,只有亲自去看了才知道。”

不知道是真心话还是恭维,我只能祝她好运了。

在IITGN的校园中,也有这么一批东北面孔,人数不多,不到五人,游走于校园的建筑物之间,无论上课选座、吃饭,他们喜欢一起行动,一般不太和其他民族的同学走得太近。

有一个曼尼普尔邦的女生叫做格蕾丝(Grace),在某一期选修了汉语课,她的汉语发音虽难称完美,但也和其他学生迥然不同,母语为曼尼普尔语的她,常常被我叫起来做示范。

她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觉得汉语的发音很难,我却觉得一学就会。”

有一次,我在学院放映中国电影《唐山大地震》,一些印度斯坦族学生在地震的灾难场面结束之后就陆陆续续离开了礼堂,格蕾丝和另一个东北女孩却对后半部冗长的“家庭肥皂剧”看得津津有味、泪眼婆娑。

结束的时候,她说:“我能感觉到,这是一部好电影,里面中国人物的细腻感情我都能体会到。”这不是说谎,因为她要求我把片子拷贝给她,并向其他朋友推荐。

期末考试,她考了88.7分,只差1.3分便可以得A。本应该得A-,但我想到IITGN的学生都争强好胜,在这么小的分差下,往往不服气,找老师要求提升等级的考生大有人在,于是我主动给她改成了A,她却写邮件说:“老师您是不是弄错了,我这个分数段应该是A-,您改一下吧。”

我对东北人的好感与日俱增,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参加另一个老师的课堂,他要求学生配对合作学习,格蕾丝又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老师居然在课堂上公开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不要因为你来自南方,我来自北方,他来自东北,就排斥别人。”

心里一下子就开怀了。

不知道历史上印度东北人和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每每在印度看到他们,还是忍不住想多看两眼。“自作多情”的背后,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体悟,叫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