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跳出战役看战争
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周航,与快的打车的创始人陈伟星,都是湖畔大学一期的同学,他俩我早就认识。基本上他两位,都是在差不多时间,想到了要用手机叫车,改造交通,只不过出发点一个从“专车”入手,一个从“出租车”入手。
实际上这个问题困扰我挺久的——如果没有参照物,你让我今天时光穿梭回当年,逼我也从交通角度创业,我仍然选择周航的道路——逻辑上,出租车叫车软件的搞法,是死路一条:出租车牌照由政府管控,是个“固定存量市场”,没法做增量,早晚高峰交通拥堵最需要车的时候,根本没法增加“供给”,而另外空闲时段,又明显“需求”不足,满街空车,却无法降价(抱歉,价格也是政府锁死的)。
有人说了,当年滴滴、快的创业的时候,就有给出租司机“小费”的补充功能呀。对的,我知道,可惜这个“小费”把时间拉长来看也没用:早晚高峰期拥堵,根本原因是车全满,并且都堵在路上,小费加少了,司机也没动力多绕道来接你。而且,所有人都加一点点小费,整体来看,是萨缪尔森提出的“合成谬误”——看露天演唱会的人,第二排开始踮脚尖想看得更清楚些,导致第三排不得不踮,否则更看不见,然后第四排到最后一排,更是人人都踮脚尖——大家都额外付出了成本,却没得到任何价值。
那么让小费更多呢,比如不设上限的小费额度?唉……真的多加,那不就是“专车”思路了吗?干脆用价格撬动“增量市场”,把市场化的私家车,投入到城市运力中,易到用车从第一天就是这么干的。
结果你也知道了,滴滴、快的才是市场的大赢家,从“错误的出发点”一路狂奔,由于买卖双方都不用多教育,补贴真有用,单量足够大,成长足够快,海量融资后,突然拐了个大弯,跑进了“专车赛道”,一举就超越了耕耘数年的专车开创者易到用车……
我不止一次问过自己,把我置身于关键竞争节点,我该怎么做?
这个世界,大逻辑管小逻辑……谁能想到,一个“此路不通”的逻辑,只是因为“存量巨大,教育简单”,而导致“补贴更见效”。结果叫车App成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移动支付代理人战场”,数十亿资金砸下去,其实是为了加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护城河。所以,谁又能牛到创业第一天,就看准了这层呢?
即使有人真牛,这些也绝不是第一天就能想到的,而是“战略手艺化”的产物,一旦发现风头不对,另外赛道的对手貌似跑得太快了,就得问自己:这仗再打下去,会不会有另外的商业大逻辑出现啊?“跳出战役看战争,跳出战争看政治”……
只有用这种能力,用“手艺化”的思维去“修正”战略,或者说不停试错,再行动、再修正,甚至来个“天外飞仙”式的灵感,干点匪夷所思的事,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