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光阴荏苒,屈指数来,笔者接触日语语言、日本文化已二十余载了。出于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工作需要,笔者对日本文化安全动态的关注与日俱增,隐约发现当今中国的一些文化“不安全”现象以往在日本也曾出现过。于是,在感慨岁月匆匆之余,萌发了针对日本文化安全的经验教训做点“学术”的想法。通过深入系统的整理之后,笔者发现研究日本文化安全的专门书籍少之又少,这更加坚定了笔者的决心。
毋庸讳言,对于日本和日本人,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这种感情既包含了自豪,也包含了不解、愤怒甚至仇恨,如今或许还夹杂着某种憧憬。每当在文献、影视中看到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地来中国学习、取经的情景时,国人无不感到自豪满满;每当在书籍影视中看到日本对中华大地野蛮侵略、无情蹂躏的情景时,国人无不感到义愤填膺;每当耳闻目睹日本右翼阴魂不散、罔顾史实的行径时,国人无不对之恨之入骨。笔者在教授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相关课程时,每接触一个新班级,都要进行同一个口头调查。问题是“一提到日本,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每一届班级的回答都大同小异,占前五位的是“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小日本”“日本动漫”和“日本游戏”。这充分说明,国人一方面牢记国恨家仇,一方面也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现如今,每当看到日本弹丸之国竟有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和国民“修养”时,国人无不觉得百般费解;每当被日本的种种美景美色美味诱惑时,憧憬“赴日游”的国人也不在少数。
然而,当笔者问起,“你了解日本吗”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多是否定的。时至今日,由于中日两国民族感情的特殊性,国人对日本、对日本人、对日本民族的了解与研究似乎没有实质的突破,表面的认识依然影响深远。反观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对比相当鲜明。历史上,日本早就把“中国”这个题目“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次,装在实验管里试验了千百次”。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居然能够一度让我们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我们或许应该换个角度观照日本及日本文化了。
“文化”“文化安全”“日本文化”这几个概念在学术界尚未见到不存争议的清晰定义,拙著将书名定为“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日本文化研究”,主旨不是要讨论日本文化安全与否,而是从文化安全这个视角来审视日本文化,深刻把握它的特点,考察它的可鉴之“长”和应避之“短”。具体而言,拙著主要基于“文化安全”理论框架,重点从非物质文化安全的角度,探讨“文化安全视角下战后日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文化安全视角下日本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文化安全视角下日本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安全视角下日本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日语语言危机”。分析表明,“二战”后日本在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和对外交往中鲜有意识形态的论争,日本的核心价值观虽然也有危机但是整体保持基本稳定。日本在保护传统文化时,普遍持有“危机意识”,在具体的文化问题上升至“安全”问题之前即积极干预,全民参与,依“安全”标准采取对策,妥善解决萌芽中的文化问题,使之融入“函数主义”式的“日本文化”中,保证“换装偶人”的安全。这些都是日本文化安全保障的成功做法,收效也比较显著。但是,日本人的精神状态似乎并不那么安全、理想,流浪汉问题、蛰居者问题和援助交际问题,都是因为日本文化的底色——共同体主义出现松动,受到了美式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侵蚀而造成了日本特有“世间体”的变动或崩溃,部分国民尤其年轻人产生了对“世间体”的逃避或反叛,因而带来了精神上的危机。究其原因,根植于日语语言的“世间体”世界观和“世界体”世界观的冲突以及日本实施“脱汉限汉”国语政策和“有多利教育”所导致的“世间体”构造及世界观的异变,加剧了部分日本国民精神荒芜化,从而导致了一连串的精神危机乱象的发生。
从多个侧面对日本文化安全进行尽可能深入的研究,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乃至我国“文化自信”的巩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等,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拙著在书写时首先尊重学术性与严肃性,其次兼顾通俗性和大众性,试图以“学术通俗化”的思路对日本文化进行可信而有效的解析。在做这样的尝试时,我们努力把握好通俗化的“度”,以免造成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低下,同时努力避免学术未能实现通俗化却落入娱乐化的泥潭中。无奈笔者学识水平所限,不足及错漏在所难免,还望学界同仁及各位读者不吝赐教。倘能抛拙著一砖,引来学界众多美玉,让更多的学人投入到日本这个题目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国人进一步地了解日本这个近邻,足矣!
著者
2018年端午节于陋室书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