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一、2014年中国经济分析与2015年展望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调微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经济增长7.4%,物价涨幅2.0%,就业形势稳定,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较好完成了主要政策目标和任务;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预计2015年经济增长在7.1%左右,物价涨幅1.8%左右。2015年的宏观调控,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守底线,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注重改革释放活力,为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和“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表现
1 经济增长:短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2014年中国经济延续2013年下滑趋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万亿元;GDP增速当季同比分别为7.4%、7.5%、7.3%和7.3%,全年平均增长7.4%,符合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GDP增长7.5%左右的政策目标。2013年以来,作为经济景气先行指标的中国制造业经理指数(PMI)和服务业PMI都呈现盘整趋势。2014年,制造业PMI一直位于50%荣枯线上方,但是表现偏弱。上半年制造业PMI一度温和向上,从1月份的50.5%逐月上升,7月份到达高点51.7%,然后掉头向下,12月又回落到50.1%;2015年1月和2月,分别为49.8%和49.9%,已回落到荣枯线下方,说明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取得根本性好转。2014年,服务业PMI总体表现好于制造业PMI,从1月份的51.5%温和上升到12月的53.3%,2015年1月和2月,分别为52.9%和53.2%,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GDP增速与PMI走势如图3-1所示。
图3-1 中国GDP增速与PMI走势
但是,目前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需求侧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过快,从2013年底的累计增速19.8%,下降到2014年底的10.5%,2015年2月为10.4%,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供给侧看,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延续2013年回落趋势。2013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长9.7%,2014年3月急剧下跌到8.8%,二季度在微刺激政策作用下,6月份反弹至全年最高点9.2%,8月份又急剧回落至全年最低点6.9%,9月份反弹到8.0%,然后逐月回落,10月份为7.7%,12月份为7.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8.3%,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2015年2月进一步下降到6.8%。2014年,由工业用电量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和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速合成的“克强指数”也整体呈现回落趋势。2~11月,克强指数当月值分别为9.20%、6.41%、5.58%、6.79%、6.76%、5.55%。3.99%、5.42%、4.27%和4.31%,2015年2月为-0.57%,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经济增长动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克强指数和GDP增速如图3-2所示。
图3-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克强指数和GDP增速
2 物价:出现通货紧缩苗头
2014年物价走势呈现一路走低的疲弱态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迹象。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2.49%,一路下跌至12月份的2.0%,12月份的CPI当月同比增速跌至1.5%。2015年1月份和2月份,分别为0.76%和1.43%。全部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自2012年3月进入负增长以来,已有连续36个月的负增长,PPI当月同比增速从年初增长-1.64%,跌至12月份的-3.32%。2015年1月份和2月份,分别为-4.32%和-4.8%;与PPI类似,工业品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自2012年4月进入负增长以来,也有连续35个月负增长,当月同比增速从年初的-1.67%,跌至12月份的-3.99%,2015年1月份和2月份分别为-5.16%和-5.85%。CPI、PPI和PPIRM当月同比走势如图3-3所示。
图3-3 CPI、PPI和PPIRM当月同比走势
考察PPI和PPIRM近两年走势,不难看出实体经济已经出现通缩苗头。引起通缩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国际大宗商品(石油、铁矿石)价格急剧下跌,产生输入性通缩;二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幅压缩了流通环节成本;三是产能过剩,反映的是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四是需求不足。前两个方面的通缩,都是一种“好”的通缩,因为它增加了社会福利。治理当下的所谓通缩不能简单采取放松货币的政策,而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就是既要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
3 就业形势较为稳定
在“稳增长,保就业”政策作用下,2014年整体就业形势较为稳定,提前完成全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22万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2014年3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4.07%,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近7亿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了较多就业人口;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每年自然退出工作岗位人数增多,成为保障就业的有利因素。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会继续下降,劳动力供给继续减少,特别是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将会持续。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2015年将达到750万人左右,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但仍然难以满足高素质人群数量增长的需要,因此这部分人群就业压力不会减轻。随着淘汰落后产能,下岗工人再就业压力加大。另外,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将继续增加,这些结构性问题都将持续存在。2013~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情况如图3-4所示。
图3-4 2013~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
4 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继续趋向基本平衡,双顺差规模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2007年底的10.08%,几乎一路下跌,已经连续四年低于3%。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累计值为2.0%。外汇储备增长显著放缓,前三季度外汇储备减少了1481.46亿美元。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137.6亿美元,同比增加309.5亿美元,增长16.9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4.66亿美元,2013年为顺差3262.03亿美元;特别是2014年4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912亿美元逆差,表明跨境资金流动由流入转向流出,银行结售汇逆差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国际资本流出。1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1592亿美元,2季度降至顺差290.24亿美元,3季度转为逆差159.77亿美元,4季度逆差456亿美元。另外,在经常项目下,全年货物贸易顺差4719.17亿美元,同比增加1120.27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980.89亿美元,同比增加735.79美元;累计贸易顺差2737.28亿美元,同比增加383.48美元。国际收支及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如图3-5所示。
图3-5 国际收支及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
(二)经济运行特点:增长动力趋缓,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1 固定资产投资下滑
201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降,总体呈现减速态势,全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3.6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5.4%,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50.20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第一产业投资完成额累计1.20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完成额累计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完成额累计28.19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9.5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0%,增速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放缓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制造业投资完成额16.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0%,增速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11.2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9%,增速同比回落0.8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小,基础设施投资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起到了支撑作用。
中西部地区投资减速较大。截至2014年底,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分别为22.75万亿元、14.16万亿元、12.6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17.2%、17.%,同比增速分别回落3.3、5.6、5.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领先趋势,但增速回落幅度较大。2014年,新增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8.1%,高出同期总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占总投资比重达到64.06%,但增速回落幅度大于固定资产投资。2014年底,民间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而总投资增速放缓3.9个百分点。受制于产能过剩、工业品价格下跌、实际利率较高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继续减速,内部结构分化。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未得到有效控制,增速降幅显著收窄。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降幅有所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及其增长情况如图3-6所示。
图3-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及其增长
2 消费增长小幅回落,出现新的消费热点
2014年消费增长总体回落和疲弱,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6.2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2%,增速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2015年2月进一步下降到10.71%。其中,最突出的是餐饮业收入增长疲弱。2012年餐饮业平均增速在14%左右。自2013年初开始,餐饮业增速下了一个台阶,全年徘徊在8%~9%之间。2014年餐饮业增速恢复到9%~10%。但是,2014年以来网络零售保持旺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累计增长56.2%。在4G网络建设及新产品更新加快的带动下,1~12月通讯器材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32.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情况如图3-7所示。
图3-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
3 外贸出口形势疲弱,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平稳增长
2014年1~12月,中国进出口总值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4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58亿美元,同比增长47.66%。相比于2013年同期数据,进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分别下降了4.15、1.72和6.84个百分点,说明中国外贸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外贸企业成本上升,如工资和环境保护支出增加;进口增速明显萎缩,一方面由于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呈现价跌量增态势,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经济增长疲弱,抑制了进口需求。贸易结构继续改善,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微幅增长。中西部地区外贸保持较强增长动力。2015年2月进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分别为-2.3%、15.00%和-20.00%。进出口增速与顺差情况如图3-8所示。
图3-8 进出口增速与顺差
2014年,全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金融领域数据,下同)。12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482家,同比增长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4亿美元,同比增长7.8%,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5.4%。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总体保持稳定。中部地区使用外资增长较快,东西部地区增长缓慢。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08.6亿美元,同比增长7.5%;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0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
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能矿领域继续成为投资热点,农业领域跨国并购取得突破。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332亿美元。1~11月,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671.6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4.8%。其中对中国香港的投资同比增长13.3%;对欧盟和日本的投资分别增长195%和80%;对美国投资46.4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对澳大利亚、东盟投资同比分别下降29.8和3.8%。受上年大项目影响,对俄罗斯投资下降76.7%。中国使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增速情况如图3-9所示。
图3-9 中国使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增速
4 经济结构出现优化,过剩产能得到化解
经济增长下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分别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2014年我国经济结构都有积极变化。供给方面,1~4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3.5%、3.9%、4.2%和4.1%,对GDP增长贡献分别为3.0%、3.9%、5.3%和5.2%;第二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7.3%、7.4%、7.4%和7.3%,对GDP增长贡献分别为45.9%、47.2%、45.7%和43.2%;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7.8%、8.0%、7.9%和8.1%,对GDP增长贡献分别为51.1%、48.8%、49.1%和51.6%;从年初开始,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超过第二产业贡献。4季度,第三产业贡献高出第二产业8.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比重不断提高,对工业增长依赖性减弱。工业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工业整体增速。三大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情况如图3-10所示。
再从需求方面看,2013年以来,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温和增长。2014年第4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第3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8.5%,比同前资本形成贡献率高了7.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2014年,资本形成对GDP贡献呈下降趋势。3季度,资本形成对GDP增长贡献为41.3%,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极不稳定,2013年9月~2014年6月一直为负贡献,2014年三季度变成10.2%。三大需求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如图3-11所示。
图3-10 三大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
图3-11 三大需求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
另外,化解过剩产能和节能减排也取得积极进展。化解产能过剩方面,一度严重过剩的光伏等行业供需已趋正常,钢铁、电解铝、水泥、光伏、平板玻璃行业过剩产能得到一定程度压缩,如河北省削减钢铁产能达数千万吨。节能减排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高于年初预定的目标。
(三)财政金融运行出现新特点
1 财政收支分析
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0350亿元,同比增加11140亿元,增长8.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4490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75860亿元,同比增长9.9%。全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19158亿元,同比增长7.8%。中央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增长持平,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回落了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部分金融机构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拉动,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有所提高;受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下滑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滑。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如图3-12所示。
图3-12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累计151662亿元,同比增加11449亿元,增长8.2%。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22570亿元,比上年增加2098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财政支出129092亿元,比上年增加9351亿元,同比增长10.2%。中央财政支出增速同比增长了1.1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较小;地方财政支出增速同比回落了3.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情况如图3-13所示。
图3-1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
近年来,中国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明显缩小,收入分配结构趋于改善。2011年9月,GDP增速为9.5%,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分别增长29.54%、7.8%和13.6%。2014年9月,GDP增速为7.4%,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分别增长8.1%、6.9%和9.7%。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比较如图3-14所示。
图3-14 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比较
2 货币金融分析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余额分别为122.84万亿元和34.81万亿元。2014年广义货币M2增速总体上保持中性,呈温和下跌趋势,从2013年底的13.6%下跌到2014年底的12.2%。狭义货币M1增速下跌较快,从2013年底的9.3%下跌到2014年底的3.2%。因此,M2与M1之间剪刀差也从2013年底的4.3%,扩大到2014年底的9.0%。M1主要由流通中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活跃程度,M1降低和M2与M1之间剪刀差扩大,说明企业经营困难程度加重了。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6.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萎缩4.8%;截至2014年底,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2015年1月M1和M2增速分别为10.6%和10.8%,2月分别为5.6%和12.5%。M1、M2、银行贷款及社会融资规模如图3-15所示。
图3-15 M1、M2、银行贷款及社会融资规模
2014年2季度以来,稳健货币政策逐步朝宽松方向微调,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成为金融调控重要任务。中央银行加强了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整体金融形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速平稳,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12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2.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低于13%的政策目标;M1余额同比增长3.2%,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近年来,作为货币供给主要渠道的外汇占款增速急剧下降。2014年11月末,外汇占款余额29.53万亿元,同比仅增长4.1%,央行主动调控空间扩大。央行创设货币政策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公开市场操作从回笼货币变成净投放货币。2014年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春节前后曾出现短期波动,3月份之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总体稳定在2.4%~3.6%,7月初和12月末出现两个高点,分别为3.35%和3.53%。
二是社会融资结构和跨境资本流动出现新变化。2014年1~12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16.4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59.42%,同比高出8个百分点;表外融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合计2.9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27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61%,同比低12.3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延续长期化趋势。2014年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加6.06万亿元,同比多增2.5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增量的61.96%,同比提高21.9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也从“偏流入”转向“偏流出”。
三是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中国银行业发展出现新特征。2014年1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5月份“一行三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规范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中国银监会随即配套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7月份下发《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通知》。总的来说,2014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出现如下新的特征:同业及理财等表外业务受到监管加强;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势头趋缓;存贷利差收窄,利润增速放缓;信用风险压力增大,不良风险暴露增多;资金“脱媒”趋势增加。
四是金融调控剑指“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融资成本有所回落。2014年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融十条”),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解决“融资贵”的“新融十条”。为贯彻国务院政策精神,央行7月份以来公开市场操作接连四次将14天正回购利率由4%下调至3.2%,自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1.1倍扩大到1.2倍。因此,金融市场利率整体水平下降。12月末,上证所新质押国债回购7天加权平均利率为2.5904%,比上年末下降5.4616个百分点;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为3.42%,比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2014年底,我国贷款基础利率为5.51%,比上年底下降0.22个百分点。
3 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
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在低迷状态。2014年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0.5%,增速同比下滑9.3个百分点;2015年2月,同比增长10.4%,增速下降有所放缓;2014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7.6%,增速同比下滑24.9个百分点;2015年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6.3%。2014年12月,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3%,增速同比下降32.6个百分点;2015年2月,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5.8%;自2011年底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业综合景气指数一直处于临界值100点下方。12月,国房指数为93.93点,同比下滑3.28点;2015年2月,国房指数为93.77。从房地产价格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价格指数都出现逐月下跌走势。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长-4.3%,同比下跌13.5个百分点;2015年1月、2月进一步下降到-5.1%、-5.7%。12月,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长-3.9%,同比下跌9.1个百分点;2015年1月、2月进一步下降到-4.4%、-4.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增长如图3-16所示。
图3-16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增长
2014年4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12月,50个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在相对10~11月的高位水平上,环比出现7%以上的增长。由于环比增长和基数回落,50个城市在12月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加速到20%,一线城市楼市回升趋势更为明显。但从价格来看,无论是百城房价,还是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主要城市房价仍然回落。4季度以来,住房价格跌幅开始收窄,十大城市新房价格企稳,二手住房价格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市场回暖原因主要是,下半年以来限购退出,限贷松绑,公积金门槛降低,11月底降息,还有信贷增加,特别是9月底的“二套房贷”政策松绑,促使楼市资金面好转。但是,目前楼市回暖仅限于主要城市。随着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楼市供求关系从过去供不应求转变为整体平衡和局部过剩,房地产市场不太可能出现持续性暴涨。70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指数和国房景气指数如图3-17所示。
图3-17 70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指数和国房景气指数
4 沪深股市走出一轮慢牛行情
2014年,中国股票市场摆脱近七年的熊市。上证综指从2013年底的2115.98点,上涨到2014年12月底的3234.68点,涨幅高达52.87%,走出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相比之下,全年深成指上涨35.62%,创业板指数上涨12.83%,大盘蓝筹股得到市场追捧。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由年初的23.1万亿元,迅速上升到12月底的37.25万亿元,涨幅高达61.3%。全年债券和股票融资双双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拉动直接融资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证券融资规模也创下新高。1~12月,发行债券总计9.05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2.02万亿元,企业债券6961.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4%、6.07%和46.50%。2014年债市持续走牛,12月末,中债综合总指数为160.98点,较上年末上升10.34%。上证国债指数为145.68,较上年末上升4.42%。上证综指走势和沪深上市公司市值如图3-18所示。
图3-18 上证综指走势和沪深上市公司市值
(四)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201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一连增”,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左右,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下降到3∶1以下;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52%;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进展,超额完成了中央确定的“再减少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任务。但是,农业现代化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多年来,我国农业连续增产,提高价格、增加补贴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此外,农业生产补贴也遇到了“天花板”。与此同时,“地板”在抬高,农业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还有,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这些问题都需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予以解决。
2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2014年工业增速进一步放缓。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仍然是增长主力,1~12月累计同比增长9.4%,远高于采矿业的4.5%,更高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3.2%。工业结构优化较为明显。在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较高的行业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及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占大多数,显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其中,累计同比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幅较大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最慢的行业多为高耗能产业和资源型产业,表明节能降耗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企业经营困难增加。1~11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同比回落7.9个百分点;截至11月,工业企业亏损达4.84万家,累计同比增加9%,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亏损金额累计同比增加15.6%,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增长13.6%,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7.54%,同比微降0.78个百分点。1~11月,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额累计同比增长4.7%,同比小幅回升0.3个百分点;累计出口交货值10.93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同比回升1.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产成品库存和企业亏损金额如图3-19所示。
图3-19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产成品库存和企业亏损金额
3 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61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7.9%,受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影响,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滑0.45个百分点;但是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高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1%,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累计同比增长7.0%,同比下滑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同比增长9.7%,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同比增长6.2%,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金融业累计同比增长9.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累计同比增长2.3%,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累计同比增长7.6%,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
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7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进口信贷支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居民生活服务业也有较快发展。商务部通过建章立制,让人民群众得到放心服务;通过促进餐饮大众化转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服务。大众化餐饮蓬勃发展,有力拉动了内需。1~11月,全国餐饮收入2.51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限额以下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4.3%。大众化餐饮占全国餐饮市场的80%。同时,创新家政和养老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急需服务。
4 中西部经济发展快于东部
中国区域经济增速总体呈“东低西高”的态势。由于中西部省份GDP基数较小,保持较快增速相对容易,加之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西部经济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从而保持了较快经济增长。2014年12月,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7.1%、8.1%、10.6%,表现为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但是与2013年底相比都有所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8、2.4、0.7个百分点。东、中、西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变化情况如图3-20所示。
图3-20 东、中、西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
近年来,中国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宏观政策给予中西部支持,内陆省份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加大了公路铁路、城镇化等基础建设投资。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了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增强了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2014年1~12月,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完成额累计同比分别为14.6%、17.2%、17.5%,虽然仍然呈现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的格局,但是下滑幅度总体是中西部快于东部,东、中、西部地区同比分别下降3.3、5.6、5.5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变化情况如图3-21所示。
图3-21 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
(五)2014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在财税、货币、行政、民生、国企、价格、三农、投融资和自贸区战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对短期稳定经济增长,中长期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保障
第一,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减轻企业税负。启动铁路运输、邮政业和电信营改增试点,简并统一增值税征收率;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予以减免;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支持中小企业,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促进作用。2014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项目。把暂免小微企业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改为长期措施。依法将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基金项目并入相应税种。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
第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2014年3月11日,财政部出台《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管理办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给予补贴。11月19日,国务院部署全面推进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5月30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国家物联网发展及稀土产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7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11月18日,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或城市群给予充电设施建设奖励。
第三,加强保障房建设。从2014年开始,将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资金和中央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归并为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按照各地区年度城镇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户数、筹集公共租赁住房套数、城市棚户区改造户数等三项因素以及相应权重,结合财政困难程度进行分配。自2013年9月28日至2015年12月31日,继续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给予税收优惠。10月17日,财政部明确市县财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贷款予以一定比例和期限的利息补贴。
第四,加强科研资金管理,鼓励创新创业。2014年3月3日,《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建立中央带动地方、财政资金引导民间资金的联动机制。9月26日,国务院同意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
2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定向调控,精准发力,为经济平稳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一,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推出常备借贷便利(SLF)。2014年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解决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对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发挥了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完善再贷款功能。1月30日,将再贷款由三类调整为四类,即将原流动性再贷款细分为流动性再贷款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和专项政策性再贷款分类不变。3月20日,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
第二,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14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16日,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4月25日已下调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第三,定向发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创新。加强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针对H7N9流感疫情和家禽企业、养殖户的困难和资金需求,建立金融服务应急机制。拓宽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合理调整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条件。规范同业业务种类和会计核算,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出台房贷新政:首套还清再贷算首套。对拥有1套住房并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
第四,下调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自2015年3月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3 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和促开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1)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重点推出三项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二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三是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界定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2014年,财税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完善预算制度,防范财政风险。3月4日,财政部要求细化地方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3月21日,财政部规定以政府性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率等为对象,评价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程度和管理情况,引导和督促地方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5月19日,试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月3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中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坚实一步。9月2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解决好“怎么借”“怎么管”和“怎么还”等问题。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下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2)金融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2014年3月1日,放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自贸区先行先试,为在全国推进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并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打好坚实基础。3月17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
二是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保险业改革取得新进展。银行改革方面,放宽市场准入,批准设立5家民营银行;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也有实质性推进。2014年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初稿出台,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同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建立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股票发行制度。保险业发展方面,同年8月13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保险业国十条”;开始试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业务。
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在自贸区内开展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鼓励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新西兰元、英镑、欧元、韩元的直接交易。与新西兰储备银行、阿根廷央行、瑞士国家银行、蒙古银行、斯里兰卡央行等开展和扩大人民币互换。2014年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动用中韩货币互换协议下4亿韩元(约合240万人民币)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贸易融资。扩大人民币国际清算网络。中国人民银行与德意志联邦银行签署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与英格兰银行签署在伦敦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与韩国银行签署在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鼓励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务融资工具。11月17日,央行证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开始沪港通股票交易业务。
(3)扩大简政放权,激活市场活力
2014年,全面落实以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和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责任清单”,敦促各级政府简政放权,激活市场活力。截至12月末,先后取消和下放8批共798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中央政府核准的投资事项比2013年减少40%,连同2013年减少的60%,本届政府前两年中央层面的核准项目数量共减少约76%,通过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达365.1万户,比上年增长45.9%;注册资本19.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三产业企业287.4万户,比上年增长50%。这将有助于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平稳度过经济增长换挡期。与此同时,政府对经济活动管理也从“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让“放”和“管”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释放改革红利。
(4)有序推进各项民生改革
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1月1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开始执行。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为解决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衔接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二是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7月30日,国务院提出建立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三是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落地”、教师轮岗“加速”、严惩教师“失德”等改革措施,将有助于促进教育领域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是医疗改革,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五是体育改革。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
(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014年,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国务院牵头成立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国企改革方案顶层设计。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式起步,董事会放权开始试点,薪酬改革方案出台,“四项改革”开始试点,国企重拳反腐和加强法治建设。国企改革典型案例包括:中国石化承诺拿出30%油品销售业务股权让渡于社会和民营资本,国家电网公司在直流特高压、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和抽水蓄能电站等三个领域敞开了大门。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四项改革”试点名单:中粮、国投集团入围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国医药集团、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建材、新兴际华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4家入围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另选2~3家央企进行派驻纪检组的试点。预计国务院央企改革顶层设计将在2015年上半年出台,地方国企改革将有实质性推进。
(6)价格改革、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要素价格改革方面,2014年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地让市场定价;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节能减排方面,同年5月15日国务院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计划在两年内努力实现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推进资源税改革,加大环境保护。对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分步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开征水土保持补偿费。煤炭、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小幅提高汽油、石脑油、溶剂油和润滑油消费税。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对从源头减少汞、铅和高毒农药等高风险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予以奖励。相关部门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差别收费政策。明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草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同年8月6日,国务院要求到2017年基本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7)深化“三农”领域相关改革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同时提出,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会议指出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要作统一部署和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分类实施。
(8)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部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稳定有效投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促进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针对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措施。11月29日财政部下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操作指南》,对PPP项目的设计、融资、建造、运营、维护至终止移交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操作流程进行了全方位规范。12月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就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范围及模式、工作机制、管理规范、政策保障等做了详细规定和说明。此后,PPP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9)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确定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目标,掀开了“以开放促改革”的新篇章。2014年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具体表现在对外加快自贸区(FTA)谈判和对内设立自由贸易实验区两个方面。对外FTA谈判方面,11月10日,中韩FTA结束实质性谈判;11月11日,北京APEC领导人峰会决定启动和推进亚太自贸区(FTAAP)路线图;11月17日,中国——澳大利亚FTA结束实质性谈判。中国正在进行谈判的FTA包括:中国——海合会FTA、中日韩FTA、中国——斯里兰卡FTA、中国——挪威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东盟FTA升级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FTA战略实施将全面提速。
与此同时,通过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国内经济与国际高标准FTA规则的接轨。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内自贸实验区成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上海自贸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和完善法制领域制度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要求在更大范围推开上海自贸区经验,包括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将部分开放措施辐射到浦东新区,并在全国推广包括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28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广6项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措施,同时批准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立三个自由贸易园区。
(六)中国经济走势展望
1 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总体趋好,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国外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是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仍面临很多挑战。
(1)有利条件
一是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但难以有大的改善。201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低于预期,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持续复苏,尽管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仍处于低迷,但是美国经济增长强劲。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增速会比2014年有所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8%,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较为疲弱,短期内难以真正走出低谷,一些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出现分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因此2015年世界经济不会整体出现明显改善。
二是前期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2014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措施,内容包括: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年底实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等。这些政策大多需要跨年度执行,政策效应将会继续释放。在当前的财政状况和物价形势下,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有较大的运作空间,政府可能继续围绕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从而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内需增长具有很大潜力。供给方面,虽然劳动力人口绝对量减少、储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的质量在提高,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消费方面,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对消费持续增长和提升消费占比提供了有力支撑。投资方面,“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一些规划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和尚未动工的大项目,建设进度将有所加快,出口回暖也将带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我国地缘辽阔,地区发展差异性较大,回旋空间较大,通过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三大战略,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改革红利逐步显现。2014年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金融机构、放宽市场主体准入,以及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核心的价格改革等,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这些改革红利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释放出来,将对2015年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支持作用。
(2)不利因素
一是全球经济及其政策分化,影响中国出口。美国失业率稳步下降,受资源价格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利好支撑,美国经济将维持稳定增长。受宽松货币政策、欧元贬值和希腊等南欧经济企稳等影响,欧盟经济可能止跌企稳。但是,面临高失业和通缩的压力,欧洲南北之间差异短期内难以消除,欧盟经济复苏动力较弱。受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也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可能会回升,但受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资金外流等因素影响,经济回升势头较弱。特别是美联储加息、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效应和乌克兰等地缘政治危机演变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影响经济增长。受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影响,民间投资意愿减弱。房地产市场受供给过剩、房价下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短期难以快速扭转低迷态势。房地产行业与钢铁、建材、家电、装饰材料等多个行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大,制约了投资和相关行业增长。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杆”进行投资的能力有限,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难度加大。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不多,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后出现较严重的“断档”,也会影响到投资的可持续增长。
三是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PPI持续保持负增长,提高了企业融资实际利率。由于企业整体负债率偏高,加之经济增长处在下行通道,受资产负债表收缩影响,企业债务杠杆率将进一步加大。受个别企业债务拖欠影响,导致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现象。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继续上升,在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也会增加。一些地方财政增收压力较大,还存在加重企业负担的现象。
四是环保指标造成强约束。“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中国环保指标完成进度滞后,规划中的四个节能环保约束性指标都没有达标。为了确保节能环保指标,在“十二五”收官之年达标,国家将“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些地方为了完成环保指标,可能会采取强制性措施,这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2 中国经济走势展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7.1%,略低于2014年增长水平;全年CPI涨幅保持在2%左右;新增加城镇就业岗位1300万个;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维持稳中略降趋势,预计增长14%左右,回落至21世纪以来最低点;消费保持稳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出口将增长6%左右,进口增长4%左右,全年外贸顺差略有扩大,占GDP比重将保持稳定。广义货币M2增长13%~14%,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17万亿元。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及其预测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及其预测
(续)
数据来源:Wind和CCIEE。
(七)政策建议
1 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证经济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
二是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其次,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第三,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有个良好开局。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不要急于求成。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努力实现蓝天净水的目标。
五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做好就业工作,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让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实,强化责任,加大协调力度。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要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自己的事办好。精心谋划用好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协调拓展内外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2 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当前,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诸多突出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市场功能发挥不够密切相关。市场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管方面到位。凡是市场主体有能力做好的事情,都交给市场主体去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是挖掘消费潜力,纠正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质性改变初次分配中的国家、企业、居民收入比例,增加居民收入和财富存量。抓住消费结构升级机遇,顺应居民消费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的趋势,打破市场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消费金融产品,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能力。
三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金融、保险、物流、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改革开放两个战略,通过全球投资和配置资源,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优化价值链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服务、资本、人才布局。长江经济带沿长江开放开发,以上海为龙头、以武汉为龙腰、以重庆为龙尾,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在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布局合理、互促共进的城镇发展体系。用新思维、新模式推进经济带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平台,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五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三类并两类”成共识:公益保障型的即国有企业,商业竞争型的即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企改革重点是放开市场准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平台作用,国资管理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到只管资本,积极推行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通过提高国企证券化率,来改善国企财务结构,为国资划拨社保打下基础。同时推进基础和垄断性领域改革,放开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等行业准入限制和门槛,允许民营资本以独资或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改革,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准公益性项目。
3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201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适当扩大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维护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赤字资金要重点用于综合减税、技改贴息、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对投资可能出现的超预期下滑做好相关预案。着力盘活财政沉淀资金,优化存量资金结构。
一是适当扩大中央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加大对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的支持。2015年中央政府预算赤字规模增加到1.7~1.9万亿元、扩大赤字率至2.5%~2.7%的水平。实现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体制平稳转换,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
二是适当扩大公共投资。围绕中西部铁路、城市基础设施、通用航空机场、水利工程环保等方面,实施和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两化融合”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落实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在房地产下滑严重城市采取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用房的方式,维护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
三是挖掘消费增长潜力。加大对首次购房者的信贷与税收优惠,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缩小高档消费品境内外价差,促进海外奢侈消费品消费回流国内市场;促进电子信息消费、农村服务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
四是落实好社会政策“兜底”要求。在财政支出方面,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出一批重大改善民生的项目。以中央政府负责兜底,中央和省两级自上而下转移支付支持,使各级政府体系、包括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承担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五是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继续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支持服务业发展。扩大对小微企业减税力度。适当降低消费税,促进居民消费升级。降低进口环节关税,实施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壮大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发展服务贸易。调整税制结构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理顺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重构地方主体税种,规范发行自发自还的地方债券,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推进房地产税、环境税等立法工作。
4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2015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定向调控和改革创新。围绕实体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指导和调控,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M2增长率维持在12%~13%,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左右,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万亿元左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适度增长,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适时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降准2~3次;运用各类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提高金融机构放贷能力。
三是适时下调基准利率水平1~2次,每次下调0.25个百分点;或采取非对称性降息,适度压缩商业银行息差空间;指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各类贷款利率,有效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积极发挥信贷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金融市场工具和政策协调。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对企业债务重组支持,避免金融风险扩散。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冲销的规定,将企业担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共享。
五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促进形成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和各种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构成的无风险收益曲线。完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促使SHIBOR成为权威性的基准利率。通过推进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如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大力发展储蓄替代型金融产品,促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六是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基础上相对稳定。充分利用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地的自由贸易实验区,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加强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丰富企业外汇避险品种,防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国内金融稳定。
七是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稳妥推进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场外交易,适时推出国际板市场。建立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转板机制。围绕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分红、退市等规则体系。推动银行业战略转型,形成大中小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格局。
总之,要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货币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建立更加高效、公平、规范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
5 保障重要产业平稳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和农垦改革发展,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二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全球价值链正在加快重构,以“人机一体”“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正在悄然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关键在制造业。应尽快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应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主要抓手,以健全融合机制为重要保障,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三是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非贸易部门效率提升。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和发展,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稳步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对外开放。同时,加快服务业对内开放,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都应该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形成平等的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完善服务业的创新、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和统计等制度建设。
四是稳定住房消费,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选择关键指标,科学界定住房市场预警区间,实施针对性的调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取消部分行政性管制措施,调整税费政策,降低交易税费,鼓励梯度消费,释放居民改善性需求;研究建立利率和首付比例反向调节机制,防范未来因基准利率下调可能引发泡沫的风险;适当收紧三、四线城市住房土地供应;支持政策性住宅金融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市场供应量过大、库存较高的城市,探索货币化安置、租金补贴等,集中采购普通商品房作为棚改安置房或保障房,盘活存量资源。
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动汽车等领域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把培育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支持设立适应科技企业特点和需求的保税仓库,研究推动在中关村开展新的政策试点。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广先行先试政策。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大工程。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制定引导目录,发布重点产品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强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综合标准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执笔:徐洪才,指导: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局主任、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本文为《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