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金融脱媒的理解
1.文献综述
金融脱媒也被称为金融去中介化,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仍对银行业实施利率管制,Q条例。[18]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了上限,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市场利率远高于存款机构能够支付的存款利率,促使存款机构大量的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金融资产,由此出现金融脱媒现象。
金融脱媒的概念最早由赫斯特(Hester,1969)提出,他认为金融脱媒已经在格利(Gurley)和肖的思想中有所体现:脱媒代表了金融交易开始从使用中间人的服务转向由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进行交易。他发现美国银行净业务收入在1960年后的十年中不断下降,并将这种现象称为金融脱媒,但这里所说的金融脱媒特指银行脱媒。[19]汉密尔顿(Hamilton,1986)也认为金融脱媒是指企业不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而在市场上直接进行借款。[20]西奥多(Theodore)认为金融脱媒存在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银行存款受到共同基金、保险政策等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银行的部分传统角色被金融市场所替代;第三个阶段是技术进步降低了人们对银行业务的需求;第四个阶段是指ATM(自动柜员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的应用,导致银行产品的分销。[21]佛伦奇(French)和莱申(Leyshon)总结性地把金融脱媒分为两种:第一种金融脱媒是在投资者或者金融工具购买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产品时发生,此时跳过了中介机构;第二种是投资者直接投资,或者企业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直接在市场上借款。[22]前一种金融脱媒通常伴随着金融信息的可得性和金融知识水平的上升,因此投资者能够理解这些金融信息而无须依靠金融中介机构。后一种金融脱媒的发生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对金融监管的逃避;二是用于评估借款者信誉的信息量增加且容易获得,这是市场中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不断发展的结果,信用类数据更自由便捷的获取使得企业能绕过银行直接进入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辛琪(1990)认为金融脱媒是指不经过金融中介机构,融资行为直接在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进行的现象。[23]唐旭(2006)则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理解金融脱媒:狭义的金融脱媒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能够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资金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的金融脱媒不仅仅表现为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金融资产,还包括资金使用方绕过金融中介,直接通过货币市场筹资的行为。[24]李扬认为“媒”就是指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脱媒即资金盈余者和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交易的现象。[25]
2.本章对金融脱媒概念的界定
根据前文对已有文献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对金融脱媒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可概述为资金供求行为脱离金融中介的现象。“媒”即为媒介,这里指金融中介机构,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层面的“媒”泛指所有金融机构,狭义层面的“媒”仅仅指商业银行。由于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以商业银行作为分析的重点就具有代表性,因此本章提及的金融脱媒主要是基于狭义层面上的,即资金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绕开商业银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