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康养的经济学基础
生态康养的经济学视角将生态康养作为一种产业来研究,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从市场需求切入,即坚持需求导向的市场策略,以完善供给为主要目标,在分析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与促进机制基础上,剖析生态康养产业兴起的原因、发展脉络及经济行为特点,为生态康养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指导。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生态康养具有丰富的经济学内涵,不仅包含由于消费层次提升引致的居民消费倾向转变,也包含新常态下生态资源对地区竞争力的重大影响,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可以达到经济社会的双赢目标。
相关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所著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按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五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一种低级需求的满足,人类的需求会向更高一级迈进。根据此理论对需求种类的划分,生态康养消费需求明显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消费需求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该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假定消费中存在这样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应有所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幅度绝不会超过收入的增加幅度,换句话说,人们会在自己收入承受范围之内消费。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即成为边际消费倾向,用β表示,因此,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即可表示为:
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βy为引致消费。公式(1)即表明,居民消费支出包含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当一个消费群体在某个阶段的边际消费倾向β既定时,消费支出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凯恩斯消费理论中,假定边际消费倾向非恒定,而是存在递减的规律,即人们用于消费的支出虽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却越来越少,因此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低收入人群在收入增长时会拿出较高的比例用于增加消费。比如,居民收入以较高速度由低水平向中高水平增长时,居民普遍愿意将占收入比例中较高的部分用于满足除了基本生理需求以外的高层次需求,比如休闲消费、健康消费、疗养消费等。
(三)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提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一方面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但不易于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并将此称之为“棘轮效应”,即消费水平上去容易下来难;另一方面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并将此称为“示范效应”。两个效应的叠加决定了消费者在社会整体收入提高、高层次消费倾向显著的情况下,普遍会选择从于大众的消费模式。比如,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还未达到去国外著名景点旅游的消费能力,但是由于亲戚朋友节假日多选择外出旅游,或者在网络媒体中看到各种“穷游”、自由行等休闲、体验式旅游的方式,也会由于“示范效应”的影响而选择近郊游、国内游等可以负担的休闲方式。
经济学对生态康养的指导意义
(一)收入持续增加使旅游消费成为有效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依赖要素组合的低成本,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出口了大量的低附加值产品,支撑了近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由一个低收入国家逐渐上升到中等收入国家。从我国现阶段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3.6万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侧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加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8.2%。人民收入与支出向更高层次跃进,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
经济总量的增大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国民消费需求的提升成为可能,同时,考虑到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大部分居民已经具有负担较高消费的能力,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已超过1亿人次,国内外媒体也不乏对国人在全世界旅游、购物等消费行为的报道,甚至还有媒体讲,中国的“假日经济”为全世界低迷的经济注入了强心针。
对处于较高层次需求的旅游消费来说,我国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规模明显增大的同时,旅游消费结构也正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个性化趋势,与十年前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大众趋同式消费模式不同的是,现在的消费者在个人支付能力允许范围内,更愿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旅游消费方式,比如青年人倾向于穷游、自由行、深度体验游等,中年人考虑到扶老携幼的需求更倾向于休闲、康体、文化、生态游等,老年人则明显倾向于健康、疗养、养生游等。
(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加快脚步。到20世纪90年代末,旅游业俨然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00年以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是与日俱增,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朝阳产业和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有27个省(市、区)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306座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小还有争议,但是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海南的三亚、云南的丽江、四川的九寨沟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带动了当地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做响了地区名片,对吸引投资、做强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生态资源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开始减弱,尽管东中西部发展水平有差异,但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给的低成本和生态环境侵蚀的零成本,导致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环境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这已成为各地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生态资源不仅成为维持生态平衡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降低温室效应的重要战略资源,且对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来说,更已成为一种稀缺的消费产品,人们对优美生活环境和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和向往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生态资源已成为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安全需求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地区竞争中,生态资源还将形成对人才、投资等经济发展所必需要素资源的重要吸引力,在某种意义上,生态建设的发达程度已成为决定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并将成为决定未来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四)生态康养发展成为旅游新热点
生态旅游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被称为“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既是环保型旅游样态,又是产业关联度高、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不仅投入小风险低,而且就业门槛低、就业形态灵活,极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当单一观光旅游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时,以观赏、游乐、康体、休闲等形式为依托,以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医疗复健、延年益寿等为目的,目标人群覆盖老中青各阶段的生态康养旅游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国外的如加勒比海地区、苏格兰地区通过温泉旅游开发康体休闲,中国台湾、泰国、韩国等通过优势医疗资源开发医疗美容保健旅游。国内的如福建武夷山结合养生主题推出以“享受健康呼吸,享受健康饮食,享受健康运动”为口号的旅游活动,四川九寨沟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山水推出“九寨沟健康旅游”项目、攀枝花市将阳光花城与休闲康养相结合打造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广西巴马长寿之乡以生态、健康、长寿为核心发展生态旅游,云南昆明滇池努力打造成世界级康体休闲胜地、保山市以生态SPA和户外运动为品牌建设健康旅游胜地、德宏围绕康体旅游项目开发将德宏“天然氧吧”与健康旅游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