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书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专题探究

专题一:《呼兰河传》的叙事角度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通篇以“我”的视角来叙述。通读全篇,思考一下作者采用这种叙事角度的益处。

《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叙事视角,它是以儿童的思维、眼光、感情和经验看待周围的事物。《呼兰河传》通篇以“我”的眼光和口气进行叙述,而“我”在文中是一个小女孩,这就使整个故事具有十分明显的儿童思维特征。采用儿童视角,可以使文章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因为儿童的眼光比较单纯,成人需要掩盖的细节和污秽往往不被儿童重视,所以会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用儿童视角可以真实地展现这个世界的黑暗和腐朽。比如说,小团圆媳妇,在成年人都认为她有病的时候,只有“我”相信“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专题二:《呼兰河传》中的人物

《呼兰河传》描写了很多人物,有些人物个性非常鲜明,也有一些类型化的人物。请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进行分析。

《呼兰河传》中的“看客”

“看客”是指围观的人,俗话说就是打酱油的人。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他在《〈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也就是说在鲁迅的心中,看客是令人十分厌恶的。

《呼兰河传》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看客。例如,有跳河或投井的尸首被打捞上来,绝不先下葬而要展览两天,人们即使觉得恐怖,仍然会兴冲冲去观看。还有那些“穿长袍短褂,非常清洁的”的绅士,围观车夫和他的马不断下陷却不上前施以援手。这种行为是这些看客重要的精神休闲方式。他们对别人的苦难无动于衷、视而不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生活的艰难,更是精神的麻木。因为他们认为,人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人死了还比不上一只鸡,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到了来世,所以他们毫不珍惜活着的时光。

专题三:《呼兰河传》中的悲剧

《呼兰河传》中除了少许亮色之外,大部分人物的命运都是悲剧,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请仔细阅读,探索一下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谁杀死了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这部小说中,最让人同情的就是小团圆媳妇。她在文中刚开始出现时是“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却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死于非命。那么谁是杀死她的凶手呢?

首先,老胡家的众多女性是凶手。

仔细阅读小说就会发现,在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的过程中,老胡家的男人似乎没有出场。只有在小团圆媳妇死后,老胡家的大儿子出现过一次。也就是说,凶手就是老胡家的这些女人。最主要的凶手就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曾经对周三奶奶说“你听着吧,我回去我还得打她呢”,而且也说过用烙铁烙小团圆媳妇的脚心的话,而且只要不舒心,她就随时随地打小团圆媳妇,因为那是她“光荣的日子”。就是在她“死马当活马治”的默许下,小团圆媳妇服下了瘟猪肉加黄连的偏方;也是在她的指使下,小团圆媳妇活生生被热水烫昏了三次。当然,在小团圆媳妇死亡的过程中,还有其他帮凶,如大孙子媳妇就偷着把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瘟猪肉上最红的一块献给了奶奶婆婆。两个儿媳妇则一直不和睦,二儿媳妇因为小团圆媳妇“太小不能干活,只能白吃饭”,不愿意让她来。大儿媳妇受了气就发泄到小团圆媳妇身上。小团圆媳妇死于跳大神,而跳大神则是老胡家的传统,这个传统来自于奶奶婆婆。所以老胡家的传统正是造成小团圆媳妇死亡的主要或间接凶手。

深究其根源,会发现悲剧的深层原因是男性的规则。

老胡家的男人们没有直接出场,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责任。在小说描述的那个时代,男女地位并不平等,萧红在第二章就描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如,同样是指腹为婚,若女家穷了,男家可以随意退婚;若男家穷了,女家就不能退婚。否则,那姑娘就会被叫作“望门妨”。被逼之下姑娘只能嫁过去,面对夫家的欺侮,要么认命,要么投井。而且萧红还说“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也就是说修节妇坊的都是男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制定了女性的规范性准则。不符合这个规则的,不是死亡就是最终屈服。而小团圆媳妇被人们认为“不像个团圆媳妇”,因为以下三个表现:见人不怕羞,第一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饭,长得太高,大模大样。这些表现是不符合男人制定的规则的,按照男人的规定团圆媳妇要温顺。所以小团圆媳妇被虐待致死的深层原因是男性对于女性的欺压。而那些女人充当男人的帮凶的原因则是她们已经成了符合男人标准的人,不能容忍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