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语体差异这个角度切入来分析用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有很多经典案例。比如,吕叔湘先生对语体的差异分析专门有一篇文章——《文言和白话》。他把语体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作了分析。在共时平面上,根据口语化程度的差异把语料分为“口语”和“笔语”、“语体文”和“超语体文”,并详尽论述了共时层面这四种不同语体在历时发展中的地位。他对口语语料的语体描述也十分细致。例如《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一文,考察的对象是陈士和评书《聊斋》中的《王者》、《画皮》两篇及老舍的《骆驼祥子》前八章,其中的评书作为基本经过记录的口语语料,老舍小说则是“接近口语的文体”,“代表不太‘文’的书面语”。
关于说话的类型,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的分类极为细致。赵先生提出八种情形,简要如下:(1)照稿子念的独白;(2)剧本里的对话;(3)有简单提纲或者没有提纲的即席发言;(4)连贯的会话,比如电话谈心;(5)夹杂着动作的独白,有事件影响着或决定着接下去说什么,例如带表演的讲话;(6)夹杂着动作的对话;(7)在动作或事件中偶发的话语,例如打牌或者看打球的时候说的话;(8)在对某一情况做出反应,以及忽然想起什么而情不自禁说出来的“对了!”之类。
不难看出,前辈大师对语体差异的观察涉及多个维度,比如正式程度、准备程度、情景差异、雅俗之别、互动性与非互动性之别,等等;他们的观察也提示我们,这些不同的切入点,无论从哪个方面深入下去,都会有所发现。同时,我们对语法的研究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书面文本的分析。
朱军的这部著作是他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大致为两部分:一是对近年来与语体相关的语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思路进行梳理;二是对一些口语构式的用法及浮现规律进行分析。从现象描写的广度来说,几乎触及语体问题的各个侧面。这部著作的长处在于,对用法的辨析吸收了会话分析以及构式语法的观察视角,对现象的描写和解释思路开阔。我相信,这部著作对拓展汉语用法分析的思路会有所启发。
从功能语言学的立场看,不同语体在语言上所呈现出的差异性都有其交际需求动因,语体特征归根到底是由不同的交际功能需求驱动和塑造的。无论从理论解释方面还是从满足应用需求方面看,我们对于汉语语法规律性的探求都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方 梅
2017年7月7日